2024年2月12日 星期一

佛教的「空」與道家的「無」


  道家「無」的思想,來自於老子的《道德經》:「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認為人天地萬物都是從「無」、也是從「道」所產生出來的,「無」即是「道」,強調「道」才是宇宙的本體,這是道家之所以稱為「道家」。

  而佛教的「空」,是講「緣起」的實相狀態,認為所有事物都是因緣條件的形成,並沒有固定不變的本體,與道家講的「無」不同。因為「空」,所以並不會常住不變,它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消失離散。

  在格義佛教時代,之所以用「無」去講「空」,是因為具有不存在的意味,所以古人會認為彼此之間有一種對應的關係。但事實上,佛教的並不是萬事不存在,而是對於現實萬物狀態的一種實相說明,使了解對於諸法不能夠去執著它、也沒辦法去留住它。

  「空」的思想落實在生活上,例如看到事物的遷變離散,內心當中不要生起遺憾、難過,因為這是很自然的。

  所以道家講的與佛家講的,這兩者之間是有差異的。

 

       僧肇大師:解空第一徐瑾


        【高僧行誼】僧肇法師導讀 - 0207:00 - 10:40

  道家講的「無」,來自於老子的《道德經》,裡面提到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所以老子講的「無」,應該是所謂的萬物根源,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從「無」生出來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跟「道」是同一個意思。道家之所以稱為「道家」,就是因為他們強調「道」才是宇宙的本體。

  但是佛教講的「空」,是另外一個意義,因為佛法是講「緣起」,意思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緣條件的組合,才能夠呈現,事實上並沒有固定不變的一個所謂的本體在那邊,這一點其實就跟道家講的「無」有所不同,原因是「無」是講所有的事物,都是從那邊來的──比如說人天地萬物都是從「無」、也是從「道」那邊產生出來的。

可是「空」並沒有這樣的意思,「空」只是指出一切東西都是因緣條件的形成,所以它不會常住不變,它會隨著時間的改變,慢慢會消失離散。所以說「空」最主要的意義,是在講對於現實萬物的狀態,我們不能夠去執著它、也沒辦法去留住它。

但是這個空,它並不是在說一種所謂的哲學上的意義,它最終還是要落實在我們的生活裡面。比如說我們看到事物的遷變離散,內心當中不要生起一種遺憾的感覺,也不要覺得難過,因為這是很自然的。

  為什麼用「無」去講「空」呢?因為這個字,事實上它也具有這樣一種不存在的意味。我們看到的時候,會覺得空好像是萬事不存在,其實並不是!他反而是萬事存在的一個依據、來源。就這點來講,所以古人會認為彼此之間有一種對應的關係。

  如果用現代話簡單來講,道家講的,可以說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因為剛剛提到說,他會發展成這種無為的概念,那無為講的就是不要去佔有、不要去掌控,這是比較屬於一種所謂的心理的狀態,會幫助我們遠離這些不應該有的一種慾望。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社會,會讓我們看清楚很多的東西,事實上它反而會造成我們的一些困擾。那麼就這一點來講,道家的這個理論,他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或是人生的一種態度。

  佛家講的,主要指的是緣起的一個實相的狀態。也就是說,我們了解了,進而了解到現在萬事萬物生成的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因緣條件的聚合。所以就這點而言,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道家講的是屬於一種人生哲學,佛家講的是一種實相的說明,所以這兩者之間是有差異的。

        【高僧行誼】20191225 - 僧肇法師導讀 - 0801:32 - 10:31

  它在翻譯上的困難,要想消化這些思想更加的困難,所以當時就有人會想到怎麼樣去解決這樣的一個問題呢?所以我們首先來看「格義」的「格」這個字,其實就是我們講的「比配量度經文,然後以正其義」,這個叫做格義。如果用白話來講,其實就是用所謂的外典──比方說像《老子》、《莊子》、《周易》──當時所謂的玄學的「三玄」,這樣一個思想去解釋內典,就是佛教的經典。

  這個空義要去了解,真的非常難懂,這時候就會有人用所謂的老莊思想裡面的「無」去解釋這個「空」。像這樣的一種方式,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格義。

  「格義」其實真的是所謂的一時的權宜之計,外來的文化要進入到本土文化的時候,它一定會有一段的所謂的融合期。假使不是藉由這樣一個方式的話,那麼比較不容易去打入到本土的文化當中。所以其實格義在一開始的時候,它是一種方便法。

  就是如果我們今天要去完全只是用所謂的這個當時的本土的這些思維,它其實第一個就是「牽強附會」,第二個就是「與理多違」,它是相違背的。

  所謂的「玄」跟所謂的「佛」,玄佛的合流它完全不能解釋佛教,甚至會完全的扭曲了佛教正確的思想,所以這時候僧肇大師開始去批判這種玄佛的合流,所以他批判了當時的六家七宗,而且他自己用《肇論》的方式,去用正統的佛學的思想、佛學的方法,去解釋真正的佛學,這樣子才能夠把佛理真正的加以傳揚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