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藏菩薩「聖誕」,其實是地藏菩薩所示現的朝鮮王子「金喬覺」之成道日。淵源相傳他出家為僧後,[1],因雲遊而駐錫於安徽省九華山,一住就是七十五年。於唐玄宗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日的夜裏,開悟成道,這就是七月三十日地藏聖誕的來源。(九華山本名「九子山」,李白於天寶年間遊此,見九峰如蓮,易名「九華」。)
為何「九華山」是中國的地藏菩薩道場?有一說是因山下的員外長者閔公,因為上山遊玩的因緣,看到「金喬覺」的貧苦生活,因此發心供養;同時菩薩也向長者化緣一袈裟 (也有說是臥具)之,可是一展開卻蓋覆了九華全山,閔公也就歡喜施與。
另一說較為貼近實際,後來「金喬覺」度 閔員外父子出家,閔員外捐獻大批土地建九華山。因為兒子先出家,他後出家,因此出家的兒子站在上首,他自己站在下首,呈現如法的僧倫。
會性老法師云(會性老法師開示《地藏經》):
菩薩於唐時,示現新羅國(今之韓國,昔分高句麗、百濟、新羅)太子,姓金名喬覺,法名地藏,人稱「金地藏」。『神僧傳』載:二十四歲攜白犬善聽,渡海來中國 至安徽青陽縣,見九華秀麗,結茅安居,以白土、野菜爲生。後被地主閣老閔公發覺,恭敬供養。菩薩乞一袈裟地建道場,閔公許之。逐展袈裟,徧覆九華,閔公歡喜布施。並遣子出家,號道明。公亦捨俗護持。後人塑像,右閣老,左道明,世人神佛不分,誤爲土地公與目連尊者。
據費冠卿撰《九華山化城寺記》:大士示寂爲唐德宗貞元十年(西紀七九四)夏。而宋贊寧撰高僧傳二〇則云十九年夏,相差九年,但皆謂年九十九歲。惟費冠卿的家住在九華,且是元和二年(西紀八〇七)進士,去貞元十年,祗隔十三年,與金地藏爲同時同地之人,其所記,自足爲千秋信史。(見九華山志一)
另外,曾在九華山上跟隨 金喬覺學道的童子,因不堪山上的寂寞,請求返家時,金喬覺送他下山所作的〈送童子下山〉一詩,詩中說:
空門寂寂汝思家,辭別雲房下九華;
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佛地聚金沙。
添瓶澗底休撈月,烹茗甌中罷弄花;
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
此是古徳藉由世俗的因緣,而讓一般普羅大眾,有與佛菩薩結緣並憶念聖德的機會。透過各種法會及慶祝活動,作為紀念佛菩薩和祖師的修行事蹟。我們除了相上的紀念、感恩與祈福之外,更應學習聖者成道的足跡,提醒自身精進修持,圓滿無上佛果。
◎ 地藏菩薩本跡因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