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0日 星期四

真實法樂(2023結夏安居課程研討)


   今日課程,法師帶領大家繼續討第四品〈菩薩品〉的「持世菩薩」,說明對於「法樂」的真實義。法師說明〈菩薩品〉都是圓教菩薩不可思議法義,而「持世」是出家菩薩,其本是法身大士,跡現權教菩薩,於本品「示不知魔、示受呵折,令眾生悟佛知見」,大眾同聞,即得成前五種利益。[1]

   「持世」之名,從自行來看,為「持三世惡業不生、善業不失」;從化他來說,能「受持佛法,教化世間」,是上求下化的菩薩。智者大師說明四教之「持」有「遮持、總持、聞持、住持、任持」五義;若約圓教,菩薩從初發心,心如虛空,非偏非圓,而能權實皆持。[2]


   法師在解釋魔王波旬時,簡要精闢了說明三界架構,幫我們複習與組織,並鼓勵大眾「了生死」之發心。


   在解釋「於身命財而修堅法」這一段經文時,[3]法師說明這品有一點很重要──「認識、不認識」:認識,有方向可以前進;不認識,被迷惑而墮落。印隆想到《楞嚴經》佛陀對阿難開示,若在修行的過程中,當「魔境現前」而不能識這個魔、或根本不知已落魔事,沒有辦法知道這是魔事境界,而「認賊為子」,就會受其影響。[4]

   從魔王波旬故意施予萬二千天女於持世菩薩之事,[5]法師提醒「應如法供養」,若出家眾收到到不如法供養,此正是考驗道心之時。法師並舉當年虛雲老和尚收到居士供養看戲、如何藉此教導如法供養之事,提醒我等注意與學習。

   維摩詰長者訶責持世菩薩用意,是因為其不認識魔的本來面目;當他識破魔是假裝帝釋,魔非常驚懼。又維摩詰長者向他索女,魔以畏故俛仰而與,大士受女後說法,調伏魔心。[6]這一段真的很精彩,當時畫面猶現其前。

   長者對魔女眾說法,先是勸發菩提心,然後是勸修行。這裡提到了三十一種法樂,此是代表,其實法樂是無量無邊的!法師也提醒大家,維摩詰長者所說,也是我們的修學重點所在。

  智者大師言「法樂」者,一切善法,欲為其本,若有樂欲,是則為樂[7]「法樂」是樂法之樂,為「善法欲」,有學佛的歡喜心,才有精進的動力。所以首要為「信」──信為欲依,欲為勤依,因此第一是樂皈三寶[8]方能「樂離五欲」(樂離集諦),不要貪五欲之樂,以菩薩的法樂,取代俗人的五欲之樂。法師說,喜歡離五欲,就會得法樂;有法樂,五欲之樂自然放淡。這一點,印隆也非常有感受,五欲真的非常粗淺動盪,若能感受到法樂的清淨,絕不想貪著感官之五欲,何樂而有?法師並引方東美教授所說:「學佛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實哉!

   其次是「樂觀苦諦」──離對自己(我)的執著,觀五陰如怨賊、觀四大如毒蛇、觀內入如空聚,對四大五蘊要放得下。[9]法師提示,此與〈方便品〉「樂觀五蘊如怨賊」的說法是一樣的。[10]

   課程中,法師提到此段代表「悟佛之見」,在於「魔」轉過來,所謂「佛魔一如」。印隆對此很是相應,一切的魔境其實都是邪念所生,對治之法為求心不可得,魔界當下為佛界,不二不別。[11]

   關於「佛魔一如」,在天台圓教是很重要的觀念,《摩訶止觀》的〈十乘觀法〉中,其「觀魔事境」有提到「治魔」原理,為「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平等一相」。[12]智者大師認為「魔事」為立在對立分別的角度而產生,因為有佛與魔兩個相對的概念,強調須以無量的慈悲,而不是用對立的方式,才能轉化諸魔事。因此,諸魔將不再成為修行者的障礙,而能成為修行的力量,進而成就行者之覺悟之道。[13]

 這樣降魔的方法,為天台「不斷斷」之觀念(即不斷性惡法門,但斷迷染之心),雖不斷煩惱,但不為煩惱所染。這是不思議斷;不斷斷的「不斷」是不斷除煩惱,「斷」是不為煩惱所染,而得克服煩惱得解脫。

    所謂「降魔是道場」,[14]將魔力轉為修道之力。在之後《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提到「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15]此即天台圓教的「不斷斷」解脫方式,為真正的「降魔」。

 

 



[1]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九:「持世位居補處,權實五持將極,豈不知波旬化身而為帝釋?但為眾生令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故於往昔者示不知魔、示受呵折,令眾生悟佛知見也。……次呵持世、善德、皆破因中之謬取、故約魔來、施會以彈。今佛次命持世者,若述往昔被彈之事,令諸菩薩覺知魔事、悟佛知見,大眾同聞即得成前五種利益。」(Cbeta, T38, no. 1779, p. 643c024

[2]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九:「持義多途,略有五種:一遮持、二總持、三聞持、四住持、五任持。四教皆有此五種持,但三權一實。今約圓教明五種持。一、遮持者,菩薩得實相真明,能遮法界煩惱生死苦報。二、總持者,一切萬行自利利他功德,如完器盛水無有漏失。三、聞持者,十方諸佛說法,乃至十界所有言辭,一聞便憶,如雲持雨不忘失也。四、住持者,住持十方諸佛法門興隆不絕。五、任持者,無緣大慈荷負一切,保任不捨。菩薩從初發心,心如虛空非偏非圓而能權實皆持,乃至法雲等覺。」(Cbeta, T38, no. 1779, p. 643c024

[3]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絃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CBETA 2023.Q3, T14, no. 475, p. 543a10-16)

[4] 《楞嚴經》卷九:「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CBETA, T19, no. 945, p. 147a21)

[5]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CBETA 2023.Q3, T14, no. 475, p. 543a16-19)

[6]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九:「所言下,三、明被彈之事。文為八:一淨名覺悟持世、二淨名就魔索女、三魔驚懼欲去、四空聲勸捨、五魔捨女、六大士為女說法、七魔乞女、八大士還女。一、淨名覺悟者,持世不能自覺,良以緣修不逮,致被魔幻而不覺知。大士悟佛知見,自悟悟他,照圓極故,能發魔幻偽、示其是非。初示其非,「非帝釋也」。次示是魔欲壞正道,故言嬈固汝耳。」(Cbeta, T38, no. 1779, p. 645a21

[7]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九:「答言下,三、淨名答。言法樂者,一切善法欲為其本,若有樂欲是則為樂。如人愛念父母親戚以之為樂。若為佛弟子,以佛代父、以法代母、僧代親屬、行代財物,其深樂者即出世法樂。文為五:一樂歸三寶、二樂離集諦、三樂觀苦諦、四樂修道諦、五結成法樂。若能如是,非但因中即得法樂,後得滅諦涅槃究竟常樂。初文者,四教三寶隨所信樂即是法樂。」(Cbeta, T38, no. 1779, p. 645b25

[8]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CBETA 2023.Q3, T14, no. 475, p. 543a29-b1)

[9]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CBETA 2023.Q3, T14, no. 475, p. 543b2-3)

[10] 《維摩詰所說經》卷12 方便品〉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諸入所共合成(CBETA 2023.Q3, T14, no. 475, p. 539b12-29)

[11] 《摩訶止觀》卷八:「昔諸比丘,得魔內惱,又得檀越譽毀,強輭不捷,魔即哭去。」(CBETA, T46, no. 1911, p. 115b

[12] 《摩訶止觀》卷八:「若達邪,正,懷抱淡然。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平等一相。不以魔為戚、佛為欣,安之實際。若能如是,邪不干正;惱亂設起,魔來甚善也。」(CBETA, T46, no. 1911, p. 114c

[13] 《摩訶止觀》卷八:「魔界即佛界,而眾生不知:迷於佛界,橫起魔界,於菩提中而生煩惱;是故起悲。欲令眾生,於魔界即佛界,於煩惱即菩提:是故起慈。慈無量佛,悲無量魔;無量慈悲,即無緣一大慈悲也」(CBETA, T46, no. 1911, p. 116b

[14] 《摩訶止觀》卷八:「降魔是道場。上跟利智,治魔顯理,以魔為侍,於魔不怖,如薪益火。」(CBETA, T46, no. 1911, p. 116b

[15] 《維摩詰所說經》卷25 文殊師利問疾品〉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CBETA 2023.Q3, T14, no. 475, p. 544c6-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