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之宇宙觀中,一個「三千大千世界」,[1]乃一佛所教化之領域,故又稱一佛國。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所集成,一千個小世界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故稱「三千大千世界」。
一個「小世界」謂一日、一月,繞一須彌山,照四天下;山腰是四天王天所居,山頂是三十三天所居,往上四天王天、夜摩天……一直到色界之初禪天。[2]下面是平的,上面是圓的,一個小世界是這樣安立的。一個小世界是有一顆太陽來照,它可以照到忉利天,到夜摩天就不用太陽照。
一個小世界有一千個,就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乘以一千,變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乘以一千,就變成一個「大千世界」。開始的一千叫做「小」,中間的二千叫做「中」,第三個千叫做「大千」;因為千與千的數量重複,所以叫做大千。同時,因為經過二次又回到一千,才會叫做「三千」。
以上全部聚集起來,叫做百億個太陽與月亮,乃至百億個大梵天,所謂三千世界實則為十億個小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實為千百億個世界。[3]這是一尊佛的教化區,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不是只有地球,而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金光明經》即有提到三千大千世界的百億之數,經文云:「是諸人王手擎香爐,供養經時,其香遍布,於一念頃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大海、百億須彌山、百億大鐵圍山小鐵圍山及諸山王;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天王、百億三十三天,乃至百億非想非非想天。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三十三天,一切龍、鬼、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宮殿虛空悉滿種種香煙雲蓋,其蓋金光亦照宮殿。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種種香煙雲蓋,皆是此經威神力故。」[4]
若換算現代天文知識,一個「小世界」謂一日一月的太陽系,一個「小千世界」可能為銀河系(或更大),[5]一個「中千世界」乃至「大千世界」,統稱為宇宙。
根據《華嚴經》的「華藏世界安立圖」,「華藏世界」就是佛法所說的宇宙觀,所以在佛法中講到宇宙之是以華藏世界來說明,這也是佛法裡面宏觀世界。《華嚴經》安立這個世界(華藏莊嚴世界海安立圖),稱為「普照十方自然寶光明世界種」,這個「世界種」有二十層的這個結構體,娑婆世界在第十三層。從最下面一層的那個一,一顆一顆的圈圈,每一顆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十方世界海安立,就是「華藏莊嚴世界海」在中間,十方都還各有一個華藏莊嚴世界海,所以是廣說不可窮盡,華藏莊嚴的世界海不是只有一個,是無量無邊。
佛法裡面講的宇宙,重點是在說明它的結構形成裡面,互相有它的關係。在《華嚴經》講「世界海」,是稱做「世界王」,就像帝王一樣;所以不能講單獨的一個小世界,是所有的世界彼此互相都有相應,缺一不可,這是世界海安立的狀況。
這個華藏世界依報來說,最外面是一個大寶蓮花,蓮花大小要從這世界海來建立。世界海當中,形成各種世界(各種的星球),且不一定其他星球是圓的,是有各種的形狀,所以多元宇宙因為不同的差別境界,會構成差別的世界。
我們目前的業報身是在宇宙中,可是宇宙在我們的心裡面,宇宙再大,大不過我們的真心,宇宙在心中。《楞嚴經》云「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大清裏」,就是比喻說虛空雖大,可是跟我們的真心來比,就好像天上的一朵雲而已。
在佛典中已可證明宇宙的浩瀚無垠,宇宙是如此的大,世界是如此的多,地球在浩瀚的銀河系當中,只是像一粒灰塵一樣。從宇宙的視角看,地球只是浩瀚空間中的一點微光。但眾生卻在一個小小空間裡,互相你爭我奪、傷害彼此,這些彼此間的仇恨和誤解,顯得多麼微不足道與無知。
我們應要珍惜與善待彼此,將心量放大,將眼光放遠,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誓願,真實在有限的色身生命中,開展無限的法身慧命!
[1] 三千大千世界:梵語 tri-sāhasra-mahā-sāhasra-loka-dhātu,巴利語 ti-sahassī-mahā-sahassīloka-dhātavo。係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觀。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
[2]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都各有三天,四禪天有九天;無色界有四天。四天王天是天界最低層的天,往上是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四天王天、忉利天是「地居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是「空居天」,這些都屬於「欲界六天」。
欲界天再往上是「色界四禪十八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都是「初禪天」,梵眾天是百姓,梵輔天是官員,大梵天就是天主。「梵」是清淨的意思,表示修梵行。
再往上是「二禪天」,二禪天以光為音,包括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再往上是「三禪天」,包括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這三禪是各有三層的天。
再往上是「四禪天」,四禪九天:包括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其中「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為四禪天裡的「有漏天」,只要我們凡夫眾生的禪定工夫足夠,便能入四禪,但有漏天仍屬凡夫所居的天。「廣果天和無想天」的層次雖然相同,但是「無想天」是通外道。「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五天是「五不還天」,屬於「無漏天」,可提供三乘聖果所居住的天,四果阿羅漢已經了脫生死,能夠不受生命生滅的影響,可以深定住在四禪天的無漏天。「摩醯首羅天」為色究竟天的天主,並非另有一重天。摩醯首羅天又稱「大自在天」,也就是魔王,所以佛教不會祭祀。
九地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捨念清淨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欲界占一地,色界、無色界各占四地。
天界詳表
三界 |
天界 |
九地 |
特質 |
|
欲界 (五趣雜居地) |
地居天 |
四天王天 |
東方持國天 |
以布施、不殺功德,得生此天。 將死時,五衰相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出汗、不樂本座,生大苦惱 |
南方增長天 |
||||
西方廣目天 |
||||
北方多聞天 |
||||
忉利天 |
以布施、不殺、不盜功德,得生此天 |
|||
空居天 |
須焰摩天 |
以布施、不殺、不盜、不邪淫功德,得生此天 |
||
兜率陀天 |
以布施、身三口四善戒功德,得生此天 |
|||
化樂天 |
以布施、持戒、多聞、廣修十善功德,得生此天 |
|||
他化自在天 |
以布施清淨、持戒轉深、好樂多聞、孝養父母、恭敬師僧功德,得生此天 |
色界 |
初禪天 |
離生喜樂地:以戒勝,得戒增上。 |
梵眾天:百姓 梵輔天:宰官 大梵天:天主 |
以禪悅為食,離苦受。 因有意識,故有憂喜受。 因眼、耳、身識,故離苦有樂受。 火燒初禪。 |
二禪天 |
定生喜樂地:以定勝喜俱,得光明增上。 |
少光天:百姓 無量光天:宰官 光音天:天主 |
以光為音。 五識不起作用,離憂有喜受。 水浸二禪。 |
|
三禪天 |
離喜妙樂地:以慧勝樂俱,得淨樂增上。 |
少淨天:百姓 無量淨天:宰官 遍淨天:天主 |
已伏意識,故離喜有樂受。 尚有出入息,故感風災。 風吹三禪。 |
|
四禪天 |
捨念清淨地:淨德福生天圓明。 前三禪天得福德增上,此禪天得捨定增上。 |
福生天 福愛天 廣果天 無想天 無煩天 無熱天 善見天 善現天 色究竟天 |
遠離憂喜、苦樂、尋伺、出入息。 前四天為有漏天:於福愛天分歧,一往廣果天;一往無想天。 後五天為不還天:為三乘聖人所居之處。 水、火、風大三災不能到。 |
無色界 |
空無邊處天 |
空無邊處地 |
厭色礙,堅修空觀,空處無色而存空。 |
識無邊處天 |
識無邊處地 |
色空粗緣已無,轉心緣識,識處空亡而存識。 |
|
無所有處天 |
無所有處地 |
空色俱亡,識心亦滅,能所緣寂,一無所有。 |
|
非想非非想處天 |
非想非非想處地 |
因不存而苦盡,無下地粗想,故曰非想。 存而非盡,不達妄想無性,不入涅槃道,曰非非想。 |
[3] 《長阿含經》卷18〈1 閻浮提州品〉:「佛告諸比丘:「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四千龍、四千大龍、四千金翅鳥、四千大金翅鳥、四千惡道、四千大惡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樹、八千大泥犁、十千大山、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敗,眾生所居名一佛剎。」」(CBETA 2024.R3, T01, no. 1, p. 114b25-c8)
[4] 《金光明經》卷2〈6 四天王品(二)〉(CBETA 2024.R3, T16, no. 663, p. 342c18-29)
[5] 在世間所謂的宇宙觀,在十五世紀的時候,都還認為這個宇宙是以地球為中心,一直到後來哥白尼才發現是以太陽為中心,在當時還遭到教廷許多的非難。經過科學儀器觀察一直到現在天文學發展,不只是以太陽系為中心,現在所說的是銀河系。
銀河系的「銀河」,就是像太陽一樣的恒星,一個恒星就有很多的行星圍繞它轉,然後行星後面有衛星,但是以恒星為中心,恒星是像太陽一樣不動的。現在發現的像太陽一樣的恒星,目前來說有二千億個,再加上它周圍的星團星雲構成的一個宇宙,就是一個銀河系。目前透過望遠鏡所看到的銀河系,像一個圓盤,中間凸起來;而我們所看到的太陽,只是位於銀河系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