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三個月,為「結夏安居」。時間是從農歷的4/15日到7/15日,在農曆4/15日的早上要掛牌,告知大眾「今天要行籌,明天要安居」,大眾做好用功辦道之準備,4/16日正式做夏安居依止儀式。
所謂「行籌」,是因為在佛世時,於安居之前,僧眾從各地趕到寺院結夏安居。因人數眾多,怕在清點人數上有疏漏,所以佛便令僧眾「行籌」,一人拿一隻籌(可用竹筷子),再清點籌數,就可以知道有多少人結夏。
安居緣起是由於在佛陀住世時,僧人們一整年都在外面行腳、托缽、教化眾生,但夏季正逢印度雨季時間,若外出遊化會踏傷正茂盛生長的草木與蟲蟻,以及因暴雨洪水而漂失衣物乃至危及生命,而被社會譏嫌。[1]因此 佛陀觀察制戒的因緣成熟了,倣效印度當時其它宗教修行者的作法,制定出家眾於每年夏季三個月,要靜居一處,專心用功,避免「三過」:一、無事遊行,妨修出業;二﹑損傷物命,違慈實深;三﹑所為既非,故招世謗。
佛制在這三個月接受檀越護持,不出外托缽乞食。《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安居事》:「我於此處,堪作安居。乃至同梵行者,不生憂惱;設復生時,速能除滅。所有安樂未生者令生,其已生者勸令增進。村坊乞食之處,不生勞苦。若我病患,有供侍人,給我醫藥,飲食所須,皆悉充濟。今僧伽十六日,作夏安居。我苾芻亦作夏安居。於此住處界內,前三月夏安居。」
「安居」者,根據《毘尼作持要錄》載:「形心攝靜曰『安』,要期住此曰『居』。靜處思惟道業之正軌,理須假日追功,策進心行,隨緣託處,志唯尚益,不許馳散,亂道妨業。」安居是要出家弟子護物命,體現出家人慈悲之心;防止譏嫌,生他信敬之心;攝靜一處,更是大眾安心無擾、增進道業的好機緣。
安居共有三種:即最初四月十六日這一天正式如法參加,為「前安居」。若時間上來不及,於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期間才來參加,名「中安居」,以參加日期算起住滿三月為如法。若五月十六日這最後一天才加入,名「後安居」,應住至八月十五日,名「後三月」。
印隆雖然目前是住在桃園的精舍,但平常除了看病,幾乎都未外出。感恩長老法師的慈悲護念、以及法友的護持,讓印隆可以安心辦道,就像是「安居」一樣。
今年的結夏安居期間,仍是跟隨所親近的道場,透過網路上課。自己也加功用行,願能報答長老法師的慈悲護念、以及法友的護持之恩!
◎
結夏安居(佛光教科書)
[1] 佛陀世的時候,到了夏季,僧眾在外行腳,結果下大雨了,僧眾為了躲雨便奔跑,遇到積水的地方就跳過去。有的比丘之袈裟被風吹走了、有的袈裟被泥水弄髒了,非常的狼狽,結果外道就譏嫌說:「沙門釋子一整年都在外面遊行,威儀也不好,哪有什麼正法?連小鳥晚上都還會回巢休息,我們也有三個月的安居呢!」比丘回去就報告佛陀發生什麼事了。夏天是印度的雨季,僧眾不便出外托缽弘法;再者夏天蟲蟻很多,僧眾托缽乞食時,容易踩傷蟲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