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白衣上座、傳法、弘法、說法之探討(五)開大座


  之前分享白衣上座、傳法、弘法、說法之探討」,Hsing Hsuan Shih法師給了另一個很好的思維角度──從「座」為出發點,探討「說法者坐於高處,為重法故;白衣說法不居上座,為敬三寶,不失序故。」

   Hsing Hsuan Shih法師提及,叢林開大座,必須先向說法法師禮座,而後請師開講。若居士身居上座高座,而安受七眾禮拜,則難為世人所認可與接受。

   其並提到學者-陳寅恪先生對法的敬重,他於大學中教授內典,必以潔淨黃布包裹經書,捧持進入教室;若至佛學院任教,開學時必先頂禮諸位法師同學,開始一個學期的課程。

   湛江法師也補充佛陀在世時,作為居士的給孤獨長者,其已證到三果,但他在講法之前,也要先向比丘頂禮,也不升大座,就坐在旁邊的座位上,來敘述他修學佛法的體會、佛法的精要。[1]

  過去的講經說法,多以「開大座」的形式,有一套嚴格的儀式。於漢傳佛教來說,講經法師搭衣坐在法堂,居士代表到法堂,禮拜迎請法師。法師講經之前,先行香讚頌──唱爐香贊〉,法師拈香三拜,然後登上「經座」(高座)。上座之後,維那要鐘聲偈〉、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頌開經偈〉,有的會加一部《心經》。接著法師拍案,宣佈所要講解的題目(開題),講經才開始。此開大座儀式,大約也要三、四十分鐘。

   更為傳統的,是印度佛教裡的高台說法,依照所講的經論,來搭建相應規格的高台──幾丈乘幾丈,幾米乘幾米,高寬廣都有講究。規矩有兩種主流,一種出自印度那爛陀寺佛教大學,另一種出自印度超戒寺。[2]

   另外,在戒律裡,有規定幾種不可說法的形式,例如:立者不應為坐者說法、坐者不可以為躺著的人說法、坐得低不可為坐得高的人講法等,這都是對佛法的尊重,因為尊重佛法而產生出來的矩。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略為開許,例如對臨終者關懷與開示,此時為躺著的人說佛法是允許的。

   為敬法故,為尊三寶故。現今有福智僧團的金女是在僧眾前大法高座、比丘下座,這是佛教的衰相,是不如法的。


 

       白衣上座、傳法、弘法、說法之探討

        魏晉南北朝佛教講經儀軌制度研究/張雪松

        講經說法的方法與技巧/文定法師

        開大座講經說法也是有規矩的

 

    參考資料

-          末法時期,居士弘法利生,更顯寶貴!——駁「白衣不可說法」之錯見

-          出家僧人,竟要做居士的徒弟!不知福智僧團可有這種現象

-          人間佛教的僧俗倫理——當代台灣「人間佛教」發展之回顧與前瞻(下)

 



[1] 《靈峰宗論》卷五之三【法派稱呼辯】文中提到:「須達多之初聞佛名。夜趨見佛也。甫聞說法。卽證三果。已入勝義僧寶數矣。旣而造精舍於祇桓。供佛及僧。凡新出家未知佛法者。須達多日為教授。必禮出家人足已。然後說法。寕惟不敢以教授師自居。不敢以兄自居。幷不敢以弟自居。而兄視新出家人也。」準此故知 於法上通達的居士 可以為僧說法 但是應須先禮僧足。

[2] 超戒寺說法的規矩,是要在說正題前,先說明:第一、造論者之權威性;第二、所說教法本身之特點;第三、說法者與聞法者該依的規矩。前二者是為了令聽眾知道將說之法的來源清淨(源於佛陀)、有傳承(歷代祖師)、有依據(經、律、論),而且令聽眾生出敬信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