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第八的「大心普濟覺」經文:「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此是說明應當要覺悟世間的輪迴可怖可畏,於無量劫來直到今日仍生生死死,沒有解脫;若不修行出離,將來也是繼續輪迴生死,痛苦煩惱無窮無盡!若能體解此理,不只是要求自己離苦,更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願「普遍濟渡一切眾生」,都能究竟離苦得樂。
所謂「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但眾生的痛苦無量無邊,實際上也是自作自受,[1]所以要如何代替?會性長老說,所謂「代苦」,在初發心的菩薩,要發這種的心願:「假定能代的話,我也甘願代替眾生受苦。」但因為個人的業力,縱然不能代,還是要有這樣代眾生苦的願心:「假如我能代的話,我願意代」。就像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生重病,願代孩子生病受苦。那要怎麼樣發這個心與實踐呢?
第一、發大菩提心:將所修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由我們修的功德,也可以福蔭到眾生,使他得到清涼。雖然不能代替,但將功德迴向給眾生,也等於代替。
第二、要教化眾生:以身作則來自行化他,並講經說法以教化一切眾生,[2]使眾生斷惡修善,使其能離棄一切苦惱,不會去造到惡業,發心修學佛法,就不會受苦,修善法就得到安樂。
發菩提心,修功德來迴向,來教化使他斷惡修善,這是我們初學凡夫行菩薩道就做得到,這樣就等於代替眾生受無量苦。
菩薩代眾生苦,並非以自身承載眾生之業報,而是以種種方便為眾生說法,令其與法相應,永離輪迴之苦而得入解脫,方為菩薩發願代苦的慈悲願行。而菩薩也在利他之行中,逐漸成熟己身之大悲心、般若智,斷除無明惑,終至成佛。[3]
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讚嘆「普代眾生受苦德」,說明所有修行,不為自身,但欲廣利群生,普令斷惡,而且具足修學萬行,最終速證菩提。以大悲心,發願以身代受眾生苦,於三惡趣救贖一切受苦眾生,要令眾生得安樂!
其中有問答:
問:「眾生無邊,苦業無邊。為何菩薩能普代眾生受苦?」
答:「菩薩代眾生受苦,是由大悲,而起方便力故。因為眾生妄執,不了業體從妄而生,因此淪落六道,無由出苦。菩薩教令修止觀兩門。止能伏妄想,觀能破無明。因而苦業無由得生,而能讓眾生不入三塗,此即名為『普代眾生受苦德』。」
◎ 醫生會承擔病人因果嗎?(聖嚴法師-大法鼓0697)
◎ 佛菩薩與醫生不會背眾生因果(聖嚴法師-大法鼓0696)
[1] 各人有各人的業報,當別人有業報、受苦的時候,就是他的父母子孫也代替不了,何況是別人呢?所喻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自做還是自受,誰也替你不了。
[2] 印隆以前對於「菩薩入娑婆世界代眾生受苦」這一句話,很難體會,因為因果業力是自作自受,如何能代眾生受苦?現在有一種體悟,「代眾生受苦」這句話,不是說要承擔他的罪業苦報,而是能真正體會眾生的苦,並且自己能走過苦海、離苦得樂,方能有力量指引眾生脫離苦海。
就像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八相成道,證悟後轉四諦之法輪,先是示轉,指示「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因為祂已知道;接著是勸轉,勸示「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告知我們修道的必要;最後是證轉,證示「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佛陀以自身的實踐修持,引領我們該如何走這條修道之路,離苦得樂!
[3] 《華嚴經》云:「廣大悲雲遍一切,捨身無量等剎塵,以昔劫海修行力,今此世界無諸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