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5日 星期日

《閱藏知津》中所提到的彌勒法門經典


閱藏知津》是蕅益智旭大師的珍貴之作,[1]將三藏教理做了分析簡介,勉勵後世佛子必要深入經藏,方能體解佛意。因此編制此閱藏知津》,使閱者達其旨歸、辨其權實,稍辨方位,以報佛恩。以下整理錄出閱藏知津》中,有關彌勒法門之相關經典。

 《閱藏知津》卷一
一、菩薩所問本願經(二經南共一卷北共半卷)
二、              佛說成佛經(一卷)
        佛說觀菩薩下生經(六紙半) 
        佛說來時經(二紙餘) 
        佛說下生經(六紙餘) 
        佛說下生成佛經(五紙) 貞
三、              佛說觀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一卷)
四、  佛說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四紙) (南賢北信)
五、  菩薩所問經論(七卷) (南造北顛)
六、  大乘舍黎娑擔摩經(六紙) (南履北臨)
          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六紙半) (南流北興)
七、  佛說菩薩誓願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夙北臨)


《閱藏知津》卷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六紙餘) 仝前
于闐三藏 提雲般若等
佛在鷲峰山中,十方梵天來集。菩薩請問,佛為說慈心妙觀法門。宜急流通。

《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 龍師火帝至始制文字
南印土三藏沙門 菩提流志
淨居天子會第四(二卷)(竺法護譯) 
佛住耆闍崛山,與大菩薩比丘眾六萬人俱。佛於食後入三昧,震動大千,諸天來集。金剛摧天子說偈問法。佛為說菩薩百八夢相;先標,次釋。後偈明菩提心無有退轉,眾生行不可思議。六萬天人,得不退轉。十八那由他天人,發菩提心。十千欲退菩薩,捨除罪過,徑登補處。與同時成佛。
摩訶迦葉會第二十三(二卷)(月婆首那譯) 
婆伽婆在給孤獨園,與五千比丘,八千菩薩俱。迦葉問出家者,當云何學?云何行?云何修觀?佛為說持戒念佛,及說出家為二事故。一為現得道果,二為見未來佛。次廣明沙門四賊,及種種過。迦葉勸佛久住,佛以護法囑之。迦葉極言不堪,勸付菩薩。佛遂頂,大千震動。諸天勸助受持,更請世尊說當來惡,以作警誡。佛為說之。及說古智上佛時,樂精進菩薩本所修行,深顯法施功德。次明菩薩二十法業,四種畢定,四法離薩婆若,四法應急捨離。次明瞋餘菩薩得罪甚大。於是作師子吼,五百比丘自愧信施難消,退還歸俗。文殊先讚印之。次與如來問答方便,令得盡漏。迦葉復請世尊說末世菩薩諂曲之過。佛說古妙華佛時,達磨善法二童子事。勸誡應修沙門二業,一修禪,二習誦,不應唯修供養福業,尤不應以破戒之身而著袈裟。次說古光明佛世,大精進菩薩觀佛畫像法門。


《閱藏知津》卷三
大寶積經
菩薩所問會第四十二 
佛在鹿林,與五百比丘,一萬菩薩俱。問菩薩成就幾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證菩提?佛答以增一至十法。以偈讚佛。阿難歎其辯才。佛明其十無數劫前。於燄光遊戲妙音自在王佛時,曾為婆羅門子賢壽,悟無生忍,便獲神通。本先四十劫前,發心行道,由我勇猛精進,行於二種十法,故能超之。次明往昔所行善巧方便安樂之道,次明見一切義太子施血,妙華太子施髓,月光國王施眼,本生苦行。次明佛與二人本願不同。

佛說大乘方等要慧經
後漢 安息國沙門 安世高
即第四十一菩薩問八法會異譯。

菩薩所問本願經(二經南共一卷北共半卷) 推
西晉 月支國沙門 竺法護
即第四十二菩薩所問會異譯。


《閱藏知津》卷四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卷) 位讓國
北涼 中天竺沙門 曇無讖
第三心念說偈問佛,佛為廣說十二因緣。是名淨目陀羅尼也。


《閱藏知津》卷五
佛說菩薩念佛三昧經(六卷) 弔
劉宋 天竺沙門 功德直共玄暢
神通品第四。
入城乞食,以一食供恒沙諸佛。化彼長者發菩提心,大地震動。亦師子吼,自說往因。

佛說成佛經(一卷) 貞
姚秦 天竺沙門 鳩摩羅什
佛經行波沙山頂,說偈集眾。舍利弗請問薩成佛時事,佛為說其國土、時節、種族、出家、成道、轉法輪、度人、見迦葉,乃至法住等事。

佛說觀菩薩下生經(六紙半) 
西晉 月支國沙門 竺法護
佛在祇園,因阿難請,為說下生成佛之事。與前經大同小異。[2]

佛說來時經(二紙餘) 
附東晉第四譯

佛說下生經(六紙餘) (一名當來成佛) 貞
姚秦 天竺沙門 鳩摩羅什 第三譯

佛說下生成佛經(五紙) 
大薦福寺沙門 釋義淨 第六譯
舍利子以偈問,佛以偈答。三經皆與前同[3]

佛說觀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一卷) 
劉宋居士 沮渠京聲
佛在祇園,放金色身光,并現化佛。唱千佛始末名,大眾雲集。佛出舌相,放千光明,現無量化佛。說諸陀羅尼法,菩薩聞,得百萬億陀羅尼門,起住佛前。優波離請問,此人命終,生於何處?佛為說兜率天中莊嚴之事,作此觀者,皆得往生彼天。隨侍下生,得菩提記。

佛說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四紙) (南賢北信)
大乘單本失譯人名
佛住寂滅道場,來見。梵志問其往因。佛言,過去有佛,說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一切智光明婆羅門,聞經發心,入山修行,絕糧七日,白兔母子捨身供之,仙人不食。仙,即今之。白兔母子,即今釋迦及羅睺羅。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六紙半) 仝上
新附三秦錄
佛住竹園,有婆須蜜多比丘,緣樹上下,與八萬四千金色獼猴跳戲,大眾譏嫌。頻婆娑羅大王詣佛問之。佛言,比丘即是師子月佛,補處,并說獼猴往因,授菩提記。


《閱藏知津》卷二十八
佛說古來世時經(四紙餘) 仝上
失譯人名 附東晉錄
阿那律說往昔施支佛飯福報,佛讚歎之,并為比丘說未來輪王及事,以衣施,令轉施眾僧,即中阿含說本經。


《閱藏知津》卷三十二
菩薩善戒經(九卷) (一名菩薩地) (南仕攝北辭)
劉宋 中天竺沙門 求那跋摩等
序品第一。與寶積中決定毘尼經同。善行性品第二。發菩提心品第三。利益內外品第四。真實義品第五。不可思議品第六。調伏品第七。菩提品第八。菩提力性品第九。施品第十。戒品第十一。忍品第十二。精進品第十三。禪品第十四。慧品第十五。軟語品第十六。供養三寶品第十七。三十七助道品第十八。助菩提數法餘品第十九。功德品第二十。如法住菩薩相品第二十一。如法住禪品第二十二。如法住定心品第二十三。如法住生菩薩地品第二十四。如法住畢竟地生品第一。畢竟地攝取品第二。畢竟地畢竟品第三。畢竟地行品第四。畢竟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品第五。畢竟地住品第六。明十力,四無畏等,後有優波離問結經名。
從第二品以下,並與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意。菩薩宗此經成地論,而地持一經,又從地論錄出別行,故仍與此大同也。

菩薩善戒經(一卷連前經) (優波離問菩薩受戒法)
明六重,八重,及四十八輕,即上經戒品中別出,與菩薩戒本及羯磨文,大同小異。

菩薩戒本經(一卷) 仝上
慈氏菩薩說
北涼 中天竺沙門 曇無讖
此即半月半月誦戒本也,此譯最善。

菩薩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 (南從北言)
劉宋 中天竺沙門 求那跋摩
與上經同,[4]而後附有禮佛,發願,受繩床等諸法。

菩薩戒本(一卷) (南職北篤) (有靜邁序)
大慈恩寺沙門 釋玄奘
與上經同,而中有開性罪之八條。


《閱藏知津》卷三十四
菩薩所問經論(七卷) (南造北顛)
元魏 北天竺沙門 菩提流支
即釋大寶積經第四十一會,法義甚詳(先經次論)


《閱藏知津》卷三十七
瑜伽師地論(百卷) (許敬宗序) (南節至靜北猶至氣)
薩說
大慈恩寺沙門 釋玄奘

辯中邊論頌(五紙半) (南爵北靜)
菩薩說
大慈恩寺沙門 釋玄奘
辯相品第一。辯障品第二。辯真實品第三。辯修對治品第四。辯修分位品第五。辯得果品第六。辯無上乘品第七。



[1] 閱藏知津敘:心外無法,祖師所以示即法之心;法外無心,大士所以闡即心之法。並傳佛命,覺彼迷情。斷未有欲弘佛語,而可不深究佛心;亦未有既悟佛心,而仍不能妙達佛語者也。今之文字阿師,拍盲禪侶,竟何如哉。嗚呼!吾不忍言之矣!
昔世尊示入涅槃,初祖大迦葉即白眾云:「如來舍利,非我等事。今者宜先結集三藏,勿令佛法速滅。」嗟嗟!儻三藏果不足傳佛心,則初祖何以結集為急務耶?竊謂禪宗之有三藏,猶奕秋之有棋子也。三藏之須禪宗,猶棋子之須活眼也。均一棋子也,善奕者則著著皆活,不善奕者則著著皆死。均此三藏也,知佛心者則言言皆了義;不知佛意者則字字皆瘡疣。若為懲隨語生見,遂欲全棄佛語,又何異因咽廢飯哉!夫三藏之不可棄,猶飲食之不可廢也,明矣!不調飲食,則病患必生;不閱三藏,則智眼必昧。
顧歷朝所刻藏乘,或隨年次編入,或約重單分類,大小混雜,先後失準,致使欲展閱者茫然不知緩急可否。故諸剎所供大藏,不過緘置高閣而已。縱有閱者,亦罕能達其旨歸、辨其權實,佛祖慧命真不啻九鼎一絲之懼。而諸方師匠,方且或競人我,如兄弟之鬩牆;或趨名利,如蒼蠅之逐臭;或妄爭是非,如癡犬之吠井;或恣享福供,如燕雀之處堂,將何以報佛恩哉!唯宋有王古居士,創作《法寶標目》;明有蘊空沙門,嗣作《彙目義門》,並可稱良工苦心。然《標目》僅順宋藏次第,略指端倪,固未盡美;《義門》創依五時教味,麤陳梗概,亦未盡善。
旭以年三十時,發心閱藏,次年晤壁如鎬兄於博山,諄諄以義類詮次為囑,於是每展藏時隨閱隨錄。凡歷龍居、九華、霞漳、溫陵、幽棲、石城、長水、靈峰八地,歷年二十祀,始獲成稿。終不敢剖破虛空,但藉此稍辨方位。俾未閱者,知先後所宜;已閱者,達權實所攝;義持者,可即約以識廣;文持者,可會廣以歸約。若權若實,不出一心;若廣若約,咸通一相,故名之為《閱藏知津》云。
甲午重陽後一日北天目沙門釋智旭撰
嘉興藏 31 No. B271 (J31, no. B271)卷一,771a02-b07
[2] 指鳩摩羅什譯之佛說成佛經》。
[3] 指鳩摩羅什譯之佛說成佛經》。
[4] 指曇無讖譯之菩薩戒本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