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今天在僧伽講習會,跟大家談《三昧水懺》。教材上面有一張,那個是綱要、大綱,裡面因為打字的關係,有一些需要調整。
1-水懺總架構 |
另外,就是今天發的兩張講義,一張是《水懺》的章節,它每一卷的架構;
2-禮敬供養儀 |
還有一張是《水懺》一開始──「禮敬供養儀」,兩張講義我們拿在手上。
懺儀在中國的民間可以說非常的流行,每到了法會都有《梁皇寶懺》。我曾經在慈悲台播放過 110集的《梁皇寶懺》講演。《三昧水懺》作為佛教界平常跟信眾共修的儀式,今天要跟各位介紹的就是這個《水懺》。
3-「禮敬供養儀」目的 |
一開始在懺儀的前面叫「禮敬供養儀」,「禮敬供養儀」在整部懺儀的前面,它的作用是在引導修行者,發起禮敬供養的一種心情。
為什麼在一開始之前要有一個禮敬供養?我們用一種比較世俗的角度來看。我們到人家家去,或去拜訪,是不是都要手上拎個小小的禮物?就是一種供養的心情。六度裡面,布施為首,都是說明我們對於十方有情、十方法界,一份供養恭敬的心情。所以「禮敬供養儀」,放在每個懺儀一開始。
《梁皇寶懺》、《占察懺》就是《地藏經》的懺儀,還有《大悲懺》觀音菩薩的懺儀,跟這邊的《水懺》,這幾部懺儀前面,「禮敬供養儀」都一樣。就表示它的功能其實得到了歷史的、或所有佛弟子的認同,所以大家都共同使用了這一個「禮敬供養儀」。
在「禮敬供養儀」的前面,就有一個所謂的「懺法緣起」;在「懺法緣起」的前面,就有兩篇的序文(二序)與香讚。各位手頭上沒有《三昧水懺》的懺本,就聽我把內容稍微跟各位介紹。
「兩篇序」是基本上對於這個懺儀、對這一本著作做了個簡介:其中一篇序是明朝的永樂皇帝,在永樂十四年作的一篇序文;另外一篇可能是在傳刻的時候,作的一篇序文,沒有署名。
4-香讚 |
接著下來就是開始正式的儀式,一般在儀式一開始的時候,可以說不只是懺儀,所有的法會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有所謂的『香讚』。我們常用的香讚,比如說〈爐香讚〉──「爐香乍爇,法界蒙熏」;或是〈寶鼎讚〉,初一十五的時候──「寶鼎……」;還有這邊所用的〈戒定真香讚〉;或者是我們在灑淨的時候,用的〈楊枝淨水讚〉。
『香讚』基本上,也是作為一個供養。
《三昧水懺》有上、中、下三卷,每一卷一開始也都有一個所謂的「供養讚」。在《梁皇寶懺》有十卷,十卷裡面都有一個「供養讚」,就是──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這裡就是「香、華、燈」三卷而已。
第一卷一開始,就寫一個『香讚』。剛剛講過,所有的儀式都有這個『香讚』,『香讚』的一個功能,本質上它是一個供養,由主法或者是代表的信眾,帶領所有大眾來向佛菩薩或是向十方法界的有情,恭敬供養十種、或是以香為代表的供養品。
從外在的形式上來看,『香讚』是供養香;可是事實上面、在法的義涵上,它是有表示出「人天感應」的一種思想。什麼叫「人天感應」?比如我們說:「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爐香讚〉我們最常用的,香放在香爐裡面,香煙升上虛空的時候,不是只有我們眼睛看到香裊裊的上升而已,它是所有的十方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都受到香的薰染而供養,而且十方無量的佛,都聽到大眾在這個地方唱香讚、在供養諸佛菩薩,在虔誠的禮拜誦念,都在他們的法界心中能夠知道而且看到我們,這就是一種所謂的人天的法會的大眾,跟十方諸佛菩薩以及護法,遙相感應的一種思想。
5-一即一切供養 |
比如說:〈戒定真香〉:「戒定真香,焚起衝天上,眾等虔誠,爇在金爐放,頃刻氤氳遍滿十方……」,「遍滿十方」跟「法界蒙熏」是一樣的,〈戒定真香〉跟〈爐香讚〉都是「遍滿十方」。
〈楊枝淨水讚〉:「楊枝淨水,遍灑三千……」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香讚』的一個功能,除了在世間的表相,用種種世間生活中所使用的,就是「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來供養三寶、有情。
在法上面,就是凡聖十方感應道交的一種重重無盡思想的表現。這個思想隱含在香讚裡面,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意義,說明了我們這一個道場、壇場,不管是《三昧水懺》也好,是《八關齋戒》也好,不管是打佛七也好,不管是誦《地藏經》、《金剛經》也好,一唱起香讚,就把我們現在法會的道場,轉化成跟十方法界諸佛菩薩共同共處,一個空間、時間,重重交融的法界道場,這個時候不是只有凡夫的僧眾、居士在做法會,而是人、天、諸佛菩薩、十方護法,一起共同的遙相感應的,在舉行一個禮懺、誦經、念佛等等的法會。
不只是懺儀,所有法會它要產生功能,它必須要借用三寶的力量。我們放蒙山、傳戒,一樣要借助三寶的功德力,都不是我們一個凡夫能夠承擔的力量。所以可以從『香讚』裡面看到,如何把佛法的思想用在佛門裡面每一個儀軌、每一個生活的儀式中間,可以說每一個法會、每一個我們舉辦的活動,它都是一個大的道場,一個與十方諸佛同一個空間、壇場的法會,共同的舉行。後面懺儀的內容,基本上也是在法界融通、凡聖交參的空間裡面。這是講到『香讚』的義涵。
6-《梁皇寶懺》懺法的緣起 |
下面就講到〈淨三業真言〉、懺法的緣起。
懺法的緣起,其實每一部懺儀裡面,都有類似的一個短文,《梁皇寶懺》裡面也有一段,就是說明梁皇的皇后郗后,身亡以後變成蟒蛇來宮中求救。梁皇武帝照寶誌公、諸大高僧做的《梁皇寶懺》度化,蟒蛇升天,前來感謝,這麼一個事情的因由。
7-《三昧水懺》懺法的緣起 |
《三昧水懺》當然大家都知道,也是因為悟達國師年輕的時候,曾經照顧一個病比丘,病比丘其實是迦諾伽尊者化身。離別的時候,迦諾迦尊者知道他有人面瘡災難,所以跟他講:你有困難來找我。後來悟達國師受到唐懿宗的禮遇,供養他檀香木的寶座,因為這樣興起了憍慢,所以人面瘡就趁機而入。後來悟達國師就去找迦諾迦尊者求救,迦諾迦尊者用三昧的水──這個水不是真正的水,是一種叫做「定水、慧日定水」。
在佛門裡面,把戒叫戒香,或者是戒珠;用寶珠、香來形容這個『戒』,用水來形容這『定』,用太陽的光來形容『慧』。所以迦諾迦尊者就入了慈悲的三昧定,化成水,用水來洗人面瘡。
西漢景帝時候,八國之亂,袁盎建議景帝殺晁錯,因為晁錯提議了削藩,造成了八國之亂,晁錯身被斬首東市懷恨,所以十世追尋,這一世得到了機會來報仇。不過被迦諾迦尊者以慈悲三昧的定力,化解了他的瞋恨心。
前面兩個序文跟懺法的緣起,基本上講的就是這個因緣。我把這個緣起跟各位介紹一下。懺法的緣起,分成四段:
一、如來演教,祖師傳法:
「恭聞 如來應化,普利群機」─這一句話就是「如來應化」。
「尊者興慈,咸尊後記」-就是祖師、菩薩、羅漢起慈悲心,都「咸尊後記」-遵守佛陀的教誨。這是第一個,就講到所有的佛法都是由佛所說,由菩薩、羅漢傳法下來。
二、近緣遠因,因果宛然:
「江澄月映至堪信」-講到用「江澄月映」,他生病是示現的,就像月亮在天空,跟水裡面的月是兩件事,所以他說「假示幻儀」,就用「江澄月映」來表現。
「德損恩濃」─唐懿宗皇帝的恩重,就損了悟達國師的戒儀,所以叫「德損恩濃」。
「剎帝利竉而榮膺寶座」─「剎帝」就是皇帝,皇帝的尊崇而賜給他的寶座,這是指的「近緣」,就講到悟達國師受到皇帝的尊崇。
於是「遠因」:「晁錯含東市之恨,伺隙尋伸」-找機會來報仇。
「袁盎結西漢之讎,乘時獲報」─「袁盎」就是悟達國師的前身,跟晁錯在西漢結了讎,時節因緣到了,就得到果報。
「由是果因無爽,歷漢唐而引滿昭然。真俗相違,弛戒律而魔冤宛爾」─這是從時間跟空間以及因果的關係,把它從總相方面把它覆述,再加分析一遍。
所以「瘡生人面,起居之痛苦難禁,友遇聖流,授受之盟言堪信」-這個就講到「因果宛然」。
三、尋訪尊救,三昧解冤:
「關山迢遞白雲飛,錦國層峰之入望」-這一段話講到他千里跋涉,「驛路」就是在旅程上面。
「睥睨芳草合,沃野千里追尋」-滿眼看去都是草山、草天相連。
「關山迢遞」-重重山,片片的雲,然後到了錦國,就是到了四川。
「誠重勞輕,求深願達。雙松張蓋,含斜照而仰止愁消。九隴凌空,顯梵剎而金光輝耀。」-他的心很誠,也就不覺得疲勞;願很重,所以終於達到。就看到了兩個松樹的標誌,就覺得心裡面比較踏實。在很高的山上面,有梵剎,有光耀。見到了這個道場,看到了雙松的寺廟。
「逢迎啟告,願厥疾之早瘳,安慰恬怡,浴甘泉之可脫。後夜孤鐘散曙,重巖萬壑流光。尊者迦諾道洗三昧之法水,國師悟達蠲除累世之愆尤。」-於是見面以後,彼此訴說因由,於是就洗了三昧的水,悟達國師就消除了他累世的冤仇。這是第三段「尋訪尊救,三昧解冤。」
四、由事生懺,永滌冤慚
接下來,就講到他留下來寫這三昧水懺的因緣:「事啟一時,法流千古,撰為上中下三卷之儀文。人天敬仰,懺磨身口意十惡之罪業,凡聖皈崇,遺訓遐宣,駕慈航而直超怖海,洪名頂禮,由覺路而永脫苦輪。」-事情雖然只有一個時間,可是故事就可以記下來流傳千古,所以就寫成了上中下三卷的《水懺》,讓我們懺悔十業、身口意十惡的過失。
透過懺儀,可以讓我們超出苦輪,所以它說「迥出塵勞五濁之鄉,共生淨域九蓮之果,冤親普利,存沒沾恩。」-這個就是講到懺文,我們大眾一同來修懺以後,就可以能夠人天普利、冥陽兩利。
這個是講到「懺法的緣起」,這個在每一部懺都有。
8-禮敬供養 |
下面我們來看「禮敬供養」這一段,「禮敬供養儀」總共有五大段:
第一段是「總說禮敬供養」;
第二段是「仰叩普賢」的這一段,大家多少都曾經拜過《梁皇》、或《三昧水懺》。《梁皇》的禮敬供養儀一樣,「仰叩普賢」這一段,它是出自《普賢觀經》。
接下來是「禮敬十方、常住三寶」;
第四段是「運心供養」,這運心供養是出自《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
最後就是有一個「讚佛偈」。一段段我們來看:
第一段是「總說禮敬供養」;
第二段是「仰叩普賢」的這一段,大家多少都曾經拜過《梁皇》、或《三昧水懺》。《梁皇》的禮敬供養儀一樣,「仰叩普賢」這一段,它是出自《普賢觀經》。
接下來是「禮敬十方、常住三寶」;
第四段是「運心供養」,這運心供養是出自《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
最後就是有一個「讚佛偈」。一段段我們來看:
9-總說禮敬供養 |
第一個就是講到「總說禮敬供養」:
茲者,懺文肇啟,仰叩普賢願王。
運想香花,供養十方調御。
欲嚴清淨之懺壇,先誦秘密之章句。
要祈善果以周隆,必使罪花而凋謝。
仰叩洪慈,大彰靈應。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
運想香花,供養十方調御。
欲嚴清淨之懺壇,先誦秘密之章句。
要祈善果以周隆,必使罪花而凋謝。
仰叩洪慈,大彰靈應。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
這句話是作為禮敬供養儀的整個說明,禮敬供養到底裡面是什麼?它做了個簡單的說明。
「懺文肇啟」─「肇」就是開始,「啟」也是開始。懺文一開始,我們大眾一起來仰叩普賢願王,第一段是說我們來禮拜尊貴的,就叫做「仰叩普賢願王」。普賢十大願,頂禮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實踐,還有十大願,所以來叩請普賢菩薩為我們加持,這個叫「仰叩普賢願王」,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運想香花供養,十方調御」,這是第二個也很重要,就是我們所說的供養。它有一個運想,運想就是運心觀想之意,要做身口意三業的供養,叫「運想香花供養,十方諸佛」。
下面:「欲嚴清淨之懺壇,先誦秘密之章句」─想要莊嚴清淨的壇場,要誦秘密章句,要能夠誦持咒語來加持。
「要祈善果以周隆,必使罪花而凋謝」─就是使我們的果報朝著善的圓滿,讓惡業像花一樣枯萎,不要結果。
「仰叩洪慈,大彰靈應」─所以我們一起祈請禮敬諸佛菩薩,大彰靈應,彰顯他們的感應。所以我們還是希望諸佛菩薩能夠加持感應。
『香讚』,它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將我們現在的道場,轉化成為十方法界的道場,我們禮懺諸佛菩薩,才有一種感應的功能,好像面對面的處理事情,諸佛菩薩跟我們是互相看得到、心心相應的狀態,「禮敬供養儀」仍然也出現了這樣的功能跟義涵。所以這邊講「仰叩普賢願王,運想香花供養,十方調御」,這「運想香花供養,仰叩普賢」,這兩個部分都表現出了這麼一個義涵,所以它最後講「大彰靈應」,最後希望諸佛菩薩能夠直接的把感應顯示出來。
10-仰叩普賢願王 |
下面就來看這兩段,主要的部分:
11-讚嘆普賢以及他的座騎 |
第一個就是「仰叩普賢願王」這一段,出自《普賢觀經》,這一段大家應該都很熟。這裡面有三段,第一段就是讚嘆普賢以及普賢的坐騎:
有一菩薩,結跏趺坐,名曰普賢,身白玉色,五十種光,五十種色,以為項光,身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無量化佛,諸化菩薩,以為眷屬,安祥徐步,雨大寶花,至行者前,其象開口,於象牙上,諸池玉女,鼓樂弦歌,其聲微妙,讚嘆大乘,一實之道。
12-行者禮誦《法華》 |
下面就是行者禮誦《法華》:
行者見已,歡喜敬禮,復更讀誦,甚深經典,遍禮十方無量諸佛,禮多寶佛塔及釋迦牟尼,並禮普賢諸大菩薩。
這是行者禮誦《法華》。
13-祈願普賢示現 |
接下來,祈願普賢示現:
發是誓願,若我宿福,應見普賢,願尊者遍吉,示我色身!
這一段就是「仰叩普賢願王」這一段,在《法華經》或《普賢觀經》裡面講到,若有人讀誦大乘、讀誦《法華經》的話,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來到行者面前摩頂護念。這段話在一般大乘經典裡面很少講到說,有佛菩薩直接的來到行者的面前。有,像觀音菩薩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那個是化解我們苦難而言,三十二應化身。而這邊是我們在讀誦《法華》、讀誦大乘經典、修大乘經典的時候,普賢菩薩示現六牙白象與普賢的形象,來到行者的前面。所以經典的義涵說明了,佛菩薩很實在的,能隨我們而感應,普賢菩薩隨時隨地在護念者行者,鼓勵著我們,所以我們要仰叩普賢。
14-敬禮十方常住三寶 |
接下來就要「頂禮十方常住三寶」:
一心頂禮 十方法界常住佛
一心頂禮 十方法界常住法
一心頂禮 十方法界常住僧
一心頂禮 十方法界常住法
一心頂禮 十方法界常住僧
這就是禮敬供養儀的第三段。
15-運心供養 |
接下來要看禮敬供養儀的第四段,
就是「運心供養」,出自《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這就是法華三昧。修法華三昧,湛然大師他做了這麼一個輔助修行的一個方便。告訴我們在一開始修法華三昧的時候,要用這麼一個儀式來觀想、供養,叫《運心供養儀》。
16-持花胡跪禮敬 |
《運心供養儀》一開始,它是這樣說的:「是諸眾等,各各胡跪,嚴持香花,如法供養…」是否還記得有這句話?
17-供養文長行-意業供養 |
這長行分為三段。前面七字一句的,總共有十七句,七字一句之後呢,一般後面就有一句「寶曇華菩薩摩訶薩」,有的版本把這一句話就刪掉了,應該不對,應該在七字一句完了以後,就要有「寶曇華菩薩摩訶薩」。
18-供養文-口業 |
接下來是五字一句,共十二句。
19-觀想-意業 |
這裡面它代表身口意三業的供養。這一段十七句,是意業供養。有的人是這一段不唱。印象中忘了參加哪一個法會?也是一個懺儀,好像他拿起花以後,維那不唱了,定在那邊了,那時候還年輕,搞不懂在幹什麼?奇怪!他在幹什麼?怎麼不唱了?是不是忘掉怎麼唱了?不是,他應該是觀想,就是這一段。所以這一段按照道理講是不唱,唱也沒有關係,重點是心裡面要觀想。各位看到沒有?「各各胡跪,嚴持香花,如法供養…」就是叫我們長跪下來,把花拿起來如法供養,幹什麼呢?觀想啊!前面不是有講過「運想香花」,就是運心觀想。所以這一段應該是運心觀想的部分。我們來看這裡面內容思想是什麼東西?
觀想分成「總」跟「別」,第一句是「總相」,下面十六句是「別相」。「總相」就是「理」的意思,也可以說第一句是「理」,就是「總相」。
20-觀想-意業-別相 |
下面十六句是「別」,是「事相」。一個是總,一個是別;一個是理,一個是事,可以這樣子去看。
21-觀想-意業 |
「願此香華遍十方」─願此香華,就是我手上的這一小盤的香和花,遍十方。這就奇怪了?明明是手上這一盤小小的花,它怎麼遍十方呢?
這個就是「即事而理」。就是把這一盤的花,化成了緣起的空性,十方法界也是空性,空性與空性平等無二。所以雖然我這一小盤的花,可是它與十方法界的空性平等,所以觀想這一小盤的花,就與十方法界平等。就化入了十方,融入了十方的法界,而普現於十方法界作供養。
所以各位可以看一下,即事而法界,即此一花而成無盡,成空、假、中,成無盡,遍於法界而現供養。這個道理可以說在經典裡面處處都是,簡單的說,大家常讀的經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就是法界,一切的法、一切的色、一切的心都是空。所以空與空,平等無礙,空與空,相融無礙。所以這一盤小小的花、香,就與無窮無盡的十方法界的空,融合無礙。
或者《般若經》講:「色相無邊,般若無際」,無邊的色相都是無邊的般若空,彼此融融無際。講得最透徹的,就是《華嚴》的事事無礙,重重無盡的法界。
這是總相,叫「願此香花遍十方」。
20-觀想-意業-別相 |
下面十六句,分成兩個:一個是上供十方佛;下面三句,下化六道眾生。前面十三句是「上供十方佛」,下面三句是「下化諸眾生」。
十三句-上供,又分成了四段:
第一個、就是即此一花而為:第一個「光明台」,這是第二頌;「天音樂、天香」是第三頌;「天食、天衣」是第四頌;「妙法塵」是第五頌。這是二、三、四、五頌。
過來是一出一切,旋轉無礙。這個是從空間上面講,重重無盡,由一出一切,旋轉無礙,重重無盡,這是六、七、八頌,就是「一一塵出一切塵,一一塵出一切法,旋轉無礙互莊嚴」。
下面是我身遍十方,供養一切三寶,就是我與空間的無礙;前面是供養物空間的無礙, 現在是我與空間的無礙。下面就是九、十、十一、十二、十三,五頌。「遍至十方三寶前,十方法界三寶前,悉由我身修供養,一一皆悉遍法界,彼彼無雜無障礙。」這是我身遍滿,供養一切三寶。我與空間無礙。
第四個就是在時間上面無礙,是第十四頌:「盡未來際作佛事」,在時間上面永無止境。
這以上是講到上供十方佛,重重無盡,永無止境。
下面就講到下化眾生,就是十五、十六、十七,三句:「普熏法界諸眾生,蒙薰皆發菩提心,同入無生證佛智。」
這個就是整個的運心觀想供養的部分。
18-供養文-口業 |
接下來就有一個叫「寶曇華菩薩摩訶薩」,「寶曇華」是印度一個最殊勝、最尊貴的一種花,叫寶曇華。
有的版本的懺儀本上面,在「寶曇華菩薩」這個地方,會寫到『想已散花舉』加這幾個字的註記,說明前面的七字一句的十七句,是觀想結束以後,叫「想已」。然後唸「寶曇華菩薩摩訶薩」三稱的時候,就要開始散花。按照真實的義涵,是應該要把花灑出去。
22-散花(身行)
|
現在的法會,有沒有把花灑出去?看過有的請舉手。我認為有是正確的。各位可以注意一下不同的版本,或是多找一些不同版本的懺儀,《梁皇寶懺》、《三昧水懺》都可以找一下,看有沒有「散花」這個字?「散」這個字?如果有「散花」這個字,表示應該是把花灑出去,要不然怎麼叫散花?散就是一個動作,為什麼說應該是「散花」?除了我看過一些懺儀的本子,,講「散花」這個註記以外;我到印度去跟他們做一些交流,或者他們請我給他們開示,印度的信眾都會在門口排成兩排,老老小小都把花瓣剝開,或是說小小的花就不剝,大的花朵把花瓣剝開,你來的時候就一直往你身上灑。到處都一樣,我到過不下一百個地方,到處都是一樣往你身上灑,這就是一種供養、歡迎的一種儀式。表示「散花」一個供養歡迎的概念,可以說它現在還保留在印度這個國家裡面,就是這個「散花」。他把花一瓣一瓣剝,像玫瑰花把花瓣剝開,他不是一朵一朵的灑,把花瓣剝開它會飄,一朵就掉到身上去,花瓣撥開這樣子灑。
我也曾經看過一個傳記裡面講到,舉行浴佛的時候,浴佛,推佛的像,古時候在街道上走,皇帝站在高的樓,帶著宮廷裡面的眷屬在上面看。老百姓在花車迎佛像,皇帝也跟著他的眷屬,也是「散花」。
散花供佛,也就是說「散花」其實是真正的散,把花灑出去,所以在這個地方,它就是一個真實的身業,就是一個「散花」的動作。
23-儀式所相應的菩薩 |
很多儀式的後面,比如說:「香雲蓋菩薩摩訶薩」──我們要供養香,就是「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如果是要請「雲來集菩薩摩訶薩」,會做一些什麼儀式?比如說,「普供養菩薩摩訶薩」,比如說我們在做安位的時候就是「安位王菩薩摩訶薩」,或是要給他火化就是「超樂土菩薩摩訶薩」。
我們在唱誦的時候,做一些儀式的時候,就是用這個菩薩的名號,來把我們對這個儀式精神,用這個菩薩來彰顯。比如說我們在召請亡魂時,「引魂王菩薩摩訶薩菩薩」,是化導眾生、利益眾生的,所以我們請菩薩來參與這件事,也可以說來主持、或來加持這件事情。
所以在很多的儀式上面,看這個儀式所相應的菩薩的功能是什麼?或者是菩薩、或是菩薩的化身,就用這樣的一個名號,來彰顯這件事情的價值跟義涵。
所以「寶曇華菩薩摩訶薩」,這就是身業。
|
|
使用因緣
|
儀軌應用
|
1
|
香雲蓋
|
香供養
|
爐香讚、戒定真香、寶鼎讚,等或第二支香後直接唱「香雲蓋」
|
2
|
雲來集
|
香供養
|
誦戒香讚、三時繫念香讚、晚上佛事香讚
|
3
|
普供養
|
各種供養通用
|
皇懺供養讚(上午普供養,午後普賢王)
|
4
|
寶曇華
|
花供養
|
皇懺、藥師懺懺首供養懺
|
5
|
普賢王
|
懺悔、供養等行門
|
懺悔偈後禮佛、皇懺懺首、供養讚(午後)
|
6
|
求懺悔
|
懺悔
|
皇懺、水懺每卷出懺文後再次懺悔
|
7
|
增福壽
|
消災回向
|
消災壇回向直接唱「增福壽」
|
8
|
增福慧
|
消災回向
|
法會圓滿「佛慈廣大」消災送聖讚
|
9
|
甘露王
|
灑淨
|
大蒙山灑淨後,引魂法節前灑淨
|
10
|
清涼地
|
灑淨、往生壇薦食
|
楊枝淨水讚、瑤天玉露讚、中午靈前薦食回向直接唱「清涼地」
|
11
|
龍華會
|
回向龍華三會得度
|
皇懺第一回向讚
|
12
|
登雲路
|
回向亡靈往生善處
|
皇懺第二回向讚、法會圓滿「佛慈廣大」超廌送聖讚
|
13
|
超樂土
|
回向亡靈往生淨土
|
大蒙山靈前回向讚「六道群靈」
|
14
|
蓮池會
|
誦彌陀經、往生壇薦食
|
蓮池讚、晚上靈前回向直接唱「蓮池會」
|
15
|
引魂王
|
召請引魂用
|
|
16
|
安位王
|
安位
|
靈前安位讚後,或直接唱「安位王」
|
17
|
天人師
|
讚釋迦牟尼佛
|
浴佛讚「九龍吐水」、「釋迦文佛」讚後
|
18
|
度人師
|
禮讚祖師,祖師堂用
|
|
19
|
普眼
|
讚韋馱菩薩
|
韋馱讚
|
20
|
護法藏
|
讚護法菩薩
|
迦藍讚、監齋使者讚
|
21
|
禪悅藏
|
|
天廚妙供讚
|
24-用口業來讚美 |
最後面過來就是唱,下面有五字一句的十二句,這是直接用口業來讚美。這十二句跟前面的是十幾句,意思完全不一樣,文字稍微的簡略。
「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這就跟前面一樣。
「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菩薩,緣覺聲聞眾,及一切天仙,以起光明台」─光明台後面是什麼呢?天食、天樂、天香、天衣,妙法塵省略了。
「過於無邊界,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諸眾生,皆發菩提心」-最後這一句「普熏諸眾生,皆發菩提心」又相同了。
所以後面跟前面的意思完全一樣,文字繁簡略有差別。
所以這三個合起來十七句,加上寶曇華菩薩摩訶薩,加上十二句,這就構成了意業、身業、口業,三業的禮敬供養的一個儀式。
這主要是供養,前面是禮敬。
這一節課先講到這邊,下一節課繼續,下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