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中峰國師訓誨文》一、既到出家地位,聽我諄諄訓誨:前生修得為僧,今生豈能容易!


中峰國師

  《中峰國師訓誨文》作者是元代對禪宗影響甚大的明本中峰禪師(1263-1323);明本,號中峰,浙江錢塘人,俗姓孫,生於南宋景定四年西元1263年,卒於元至治三年西元1323年。

國師處在宋元社會動盪時期,九歲喪母,少年時期曾學習儒家經典但缺乏興趣,然特別傾心佛教,年十五歲即信守五戒、立志出家,每日課誦《法華》、《圓覺》、《金剛》等經,喜好禪定,常於山中獨坐。二十四歲時,因閱讀《景德傳燈錄》遇到疑難問題,後來到浙江天目山,求教於當時著名的臨濟宗派禪師高峰原妙禪師,第二年即隨原妙禪師正式出家,第三年受具足戒。在跟隨原妙禪師的十年之間,國師白天參加勞動,夜晚修習禪定,刻苦鑽研,深得禪師的賞識,成為禪師的得意弟子,屬臨濟宗禪門。

中峰禪師後來被帝王奉為「國師」──宋仁宗時,賜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元統二年,宋惠宗追諡國師為「普應國師」,並且《天目中峰和尚廣錄》三十卷也被允許編入《大正藏》流傳,產生了很大影響,是當時漢地佛教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在緇素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其一生澹泊名利,然弘傳佛法影響力,上及天子公卿,下至販夫走卒,有「北及龍漠,東涉三韓,西域南詔之人,遠出萬里之外,莫不至焉」之載,又稱「智覺禪師」、「普應國師」,民間以「江南古佛」稱之,雲南禪宗奉為「南詔第一祖」,仁宗敕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賜「金縷袈裟」,改所居師子院為「師子正宗禪寺」。

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十三日,親手書偈告別護法及徒眾:「我有一句,分付大眾,更問如何,無本可據。」後置筆端坐,即時圓寂。

其畢生為弘揚臨濟看話禪,同時兼弘淨土,禮讚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與眾生同生淨土。更提倡禪淨融合,著作頗為可觀,多數由其門人北庭慈寂編入《中峰廣錄》。相關淨土思想著作則有《三時繫念》佛事和儀範各一卷、[1]〈懷淨土詩〉一百零八首、[2] 《示眾》、《山房夜話》、《信心銘辟義解》、《楞嚴征心辨見或問》,國師自號幻住,曾著《幻主家訓》等等。

中峰國師行解並重,每年於佛誕日,及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親領信眾共修,在觀世音菩薩聖像前,發四十八願:「從我今生,盡未來際,臨命終時,無諸疾苦。正念現前,心不顛倒。生極樂國,見佛聞法,即悟無生。更往兜率內院,瞻拜彌勒菩薩,然後退位,出生娑婆,廣度群迷,同登彼岸……

中峰國師開示:
病中做功夫,要將四大幻身撇向他方世界之外,由它病也得,活也得,死也得;有人看也得,無人看也得;香鮮也得,臭爛也得,醫得健來,活到一百二十歲也得,如或便死,被宿業牽,如鑊湯,爐炭裡也得,如是境界中,都不動搖。
祖師之所以有那麼高的成就,和嚴格要求自己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我們應仰效祖師,策勵自己!

既到出家地位,聽我諄諄訓誨

《中峰國師訓誨文》,是策立我們初發心的勇猛精進不退!
「既到」就是已經到了,指已經出家了。「聽我諄諄教誨」,這不是一般的教誨,是祖師的老婆心切!所以才這樣苦口婆心地告訴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做荷擔如來家業的人。

要尊重自己的出家地位,就要知道出家的功德。法賴僧弘,僧在即法在,法在即佛在、三寶在。三世諸佛都示現出家相──「八相成道度眾生」,要求得佛果,佛都是示現出家的,不要把出家看輕了,所以說出家的地位實在是不容易。

前生修得為僧,今生豈能容易!

中峰國師訓誨:[3]今生有福德因緣出家,這是前世所修來的,要善加珍重,不可以輕易辜負無始劫來所培植的那點善根!

而真正的出家,是要為了生死,出離三界的家,割斷對人天福報的貪執。如果出家不是為了生死,那就不是真出家。與世間六親眷屬雖然可以歡樂相聚在一時,但是不能永久的,因為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天倫之樂也是不能永久的。偈云:「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所以要把世間的五欲放下,因為這也是無常的;當真正知道出家的真實利益的時候,世間縱有再高的名望和地位,那也不過是世間名利的事,這和出家了生死不相干的。真正的出家,是身和心都要出家,要精進勇猛地來修道。這樣還有什麼放不下?有什麼看不破?

經云:「一人出家,波旬怖懼!」是因為魔王害怕他所管轄的範圍裡的子民出離三界。所以怎麼樣才稱得上真正出家呢?──「息滅貪嗔癡,勤修戒定慧,識心達本源」,這才稱得上是真出家。

作為一個出家人,責任非常重大,實在不可以小看自己,但也不可傲慢,要珍惜此一領大衣。蓮池大師說:「出家是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為也。」對出家來說,這是大丈夫的事,能為將為相,但卻不一定能出家。因為出家人想的不只是一國之人,他所想的是所有的眾生,所以真正的出家要能夠發四弘四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1] 乃結合念佛求生極樂淨土與薦亡度生,所制定的淨土修行儀軌,其依儀軌作觀,將禪淨不二思想具體落實於修行實踐,讓佛教深入一般大眾的信仰與生活中,使淨土信仰更廣泛普及。
[2] 是自宋初永明延壽禪師以來,提倡禪淨不二最得力的詩文作品,詩以禪宗為提持,以淨土為指歸。如:
正念阿彌陀佛時,寶池樹影月遲遲;更馳心欲歸清泰,又是重栽眼上眉。
禪外不曾談淨土,須知淨土外無禪;兩重公案都拈卻,熊耳峰開五葉蓮。
 將禪宗與淨土打成一片,參禪即是入淨,入淨須當參禪,手眼之高,足以折服時人,也受到眾多名流的虔心禮敬。
[3] 訓:就是訓誨,也是開導的意思。

1 則留言:

  1. 法師您好,阿彌陀佛!請問中間的圖檔可以借弟子轉分享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