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1日 星期日

和南聖眾



在《佛門課誦本》的三皈依,最後有「和南聖眾」,或是在一些法會儀軌中也會提到,到底這是什麼意思?要在什麼時候使用呢?

一、「和南」要怎麼唸?
「和南」,是禮敬的意思,梵音vandāmivandana,又音譯有「婆南、伴談、畔睇、畔彈南、槃淡、槃那寐、盤荼味、煩淡」,於各朝代的所翻譯的經論中,可以看到這些字彙,而最常用的就是「和南」之音譯,意譯為「我禮、歸禮、敬禮、恭敬、度我、稽首。

法爾辭庫--悉曇篇和南研究,認為「和」不應該念成「ㄏㄜˊ」合南、合男之音,因為不符合梵字音、更不符合悉曇聲音。並舉出《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1]《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等,皆謂「和南」為訛音,正音為「畔睇、伴談、伴題」等。

二、「聖眾」是指誰?
聖眾者,係指佛、菩薩、緣覺、聲聞等,也就是十法界中,「四聖六凡」中的聖者。

三、何時會唱頌、使用?
原本在漢地叢林道場中,於每日的功課結束時,都會加唱此句(亦有早晚皆唱的)。但現在於台灣道場的早晚課,較少頌唱此句;而在一些法會、共修中,有的會加上。這些其實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並沒有特別規定。[2]

總而言之,「和南」就是頂禮、禮敬的之意,「聖眾」除了四法界的聖者(佛、菩薩、羅漢),也包括金剛密跡、天龍八部等護法菩薩,還有會上的諸賢聖僧。在修持壇場上,會有許多聖眾感召而慈悲降臨,因此「和南聖眾」是表達對一切聖眾的禮敬,發自內心的感恩頂禮。

四、經論的解釋:
於《行事鈔》〈僧像致敬篇〉云:「《四分》:至上座前,脫革屣、偏袒右肩、合掌、手執兩足,云:『我和南』,義云『度我』,而作禮也。」[3]

《出要儀》云:「『和南』者,為恭敬也。」

《聲論》云:「『槃那寐』,此翻為禮。」


》〈和南〉篇中,有很詳細的說明。「和南」就是「敬禮」之意,也舉出各種禮敬之儀,還有「七種禮法」,提供各位法友參閱之!

和南
「和南」,或云「槃談」,正梵音言「畔睇」,或云「畔憚南」,此云「敬禮」。

律云:「年少比丘,應以五法,禮上座比丘。應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著地、捉上座足,言:『大德!我和南。』」

《僧祗律》云:「禮拜不得如啞羊,當相問訊,云:『少病、少惱、安樂不?』」

又「和南」有三種:謂身、口、心。身者,前人若坐若立,頭面禮足,是名身。口者,若前人遠遙,合掌低頭言:和南,是名口。心者,若彼背去,應合掌作敬,是名心恭敬。

《寄歸傳》云:「夫禮敬之法,須合其儀,若不順教,則平地顛蹶。故佛言:『有二種污觸,不應受禮,亦不禮他;若違教者,拜拜皆招惡作之罪。一是飲食污,二是不淨污。』」若於大眾聚集齋會之次,合掌即是致敬,故亦不勞全禮,禮便違教。或迮閙處、或不淨地、或途路中,禮亦同犯。若在餘時,即應全禮。如佛告鄔波離:「凡是口云『我今敬禮』,但是口業伸敬;或時曲躬,口云畔睇,此雖是禮,而未具足。然有二種禮敬,一者五輪著地,二者兩手捉腨,口云『我今敬禮』,彼云無病,若不爾者,俱得越法罪。

凡禮拜者,意在敬上,自卑之儀。欲致敬時,及有請白,先整法衣,搭左肩上,擪衣左腋,令使著身,即將左手向下掩攝衣之左畔,右手隨所掩之衣裙。既至下邊,卷衣向膝,兩膝俱掩,勿令現身,背後衣緣,急使近身,所掩衣裳,莫遣垂地。足跟雙豎,脊須平直,十指布地,方始叩頭,然其膝下,迥無衣物。復還合掌,復還叩地,慇懃致敬,如是至三,必也尋常。一禮便罷,中間更無起義。西國見為三拜,人皆怪之。如經律云:『來至佛所,禮佛雙足,在一邊坐,不云敷坐,具禮三拜,在一邊立。』斯其教矣!

凡是坐者,皆足蹋地,曾無貼膝之法也。若雙膝著地,平身合掌,乃是香臺瞻仰,讚歎之容也(西國稱佛殿為香臺也。下明禮佛儀)

然西國禮敬,盛傳讚歎,但有才人,莫不於所敬之尊,而為稱說。震旦之地,自古相傳,但知禮佛題名,多不稱揚讚德,何者?「聞名」但聽其名,罔識智之高下;「讚德」俱陳其德,名乃體德之弘深,即如西方制底畔(禮塔也)

及常途禮敬,每於晡後、或黃昏時,大眾出門,繞塔三帀,香花具設,並悉蹲踞,令其能者,作哀雅聲,明徹弘朗,讚大師德,或十頌、或二十頌,次第還入寺中,令一經師,升獅子座,讀誦少經,所誦之經,多誦三啟,謂初讚三尊;次述正經,後陳迴向發願。經了之時,大眾皆云『善哉』,經師乃下座,大眾隨次第而禮獅子座,次禮上座。若其眾大,過三五人,餘皆一時望眾起禮隨情而去(餘如四分律標釋中廣明)

按齊代西國三藏勒那法師,覩此邊方,不閑禮法,情同猿馬,乃譯出七種禮法:
一名「我慢心禮」:謂依位次,心無恭敬,情不殷重,意馳外境,五輪不具,三業馳散,如碓上下也。
二名「唱和求名禮」:謂心無淨想,隨口稱名,麤整威儀,身心詐恭,見人則身輕急禮,人去則身惰心疲,稍似恭敬,非真供養,葢心散而口唱也。
三名「身心恭敬禮」:謂聞唱佛名,便念佛身相好具足,如在目前,情無厭足,心想現前,專注無昧,導利人天。功德雖大,猶未是智,後多退沒也。
四名「發智清淨禮」:謂由達佛境界,自心虗通,知本無礙,隨心現量,禮一佛即禮一切佛,一切佛即是一佛。以佛法身,體用融通,故禮一拜,遍通法界,法僧加敬,體亦同然,雖三相別,性理無殊。故知一禮則一切禮,乃至六道四生,同作佛想,供養禮拜,自淨身心,蕩蕩無礙。一禮一起,即是淨業無窮,果報無限也。
五名「通入法界禮」:謂觀自身心等法,從本,不離法界,佛我自性平等,本無增減。今禮一佛即遍禮諸佛,如一室懸百千鏡,鏡皆像現,遞相涉入,鏡無不照,影無不現,佛身清淨,明逾彼鏡。一身既爾,乃至一切法界凡聖之身悉同。又諸佛德用既齊,名號亦等,隨稱何名,名無不盡也!
六名「正觀修誠禮」:謂明禮自身佛,不緣他佛,以一切眾生自有佛性,平等正覺,但為迷故,身佛性,長認為惡。若謂己身極惡、無佛性者,縱敬他身,終成無益。若能返照本覺,則解脫有期。如涉遠途,要藉自身;欲見佛性,要觀己佛。法僧亦爾,同體無二也。
七名「實相平等禮」:謂前猶存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一禮,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用無二,無聖可恭,無凡可慢。以實相離念,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去高下、離尊卑,動靜一如,恭慢齊固,內行平等,外順修敬,內外合宜。是名平等禮也(前三約事,後四顯理。前三,初二非禮;後一,雖禮而非智,以未入理故也。後四,初三從理而入,心存凡聖,未是極智。後一,當體即真,離彼我念,冥凡聖見,全體實相,舉目真如也)[4]



[1] 《南海寄歸內法傳》:「言『和南者,梵云『畔睇』,或云『畔憚南』,譯為敬禮。但為採語不真,喚『和南矣!不能移舊,且道和南,的取正音,應云『畔睇』。又道行眾集,禮拜非儀,合掌低頭,口云『畔睇』。故經云:『或復但合掌,乃至小低頭』,即是致敬也。南人不審依希合度,向使改不審為『畔睇』,斯乃全同律教矣!」
[2] 明證法師答:和南聖眾的意思,和南就是合掌,還是恭敬的意思,聖眾就是在場的這大眾,包括我們看不到的佛菩薩,這都叫聖眾。
本來這句一般情況下是沒有的,如果作了大法會,就有這一句,小法會沒有,後來做功課本的時候寫上了,都這麼念。
台灣的法師認為,小法會不應該念他們都不念,大陸不管,不管多大的法會,反正一律念,就變成這個樣子了,沒有什麼,因為不是特別重要的,沒有什麼特別的硬性規定,佛教有好多規定,是不形成文字的,就是一種習慣。(摘自明證法師《佛學問答3》)
[3] 《事鈔記》卷三七二一五。
[4] 卍新續藏第 60 No. 1117 P. 221a04

1 則留言:

  1. 师父慈悲,請允許弟子轉載文章。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