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經研討與心得分享」社團中,看到此段佳文:
「第411經中,佛陀告誡圍在一起八卦以下議題的比丘:『或論王事、賊事、鬥戰事、錢財事、衣被事、飲食事、男女事、世間言語事、事業事、諸海中事』,叫他們不要浪費生命討論這些對解脫沒有用的事。」此是出於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諦相應56〉第10經論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或論王事、賊事、鬥戰事、錢財事、衣被事、飲食事、男女事、世間言語事、事業事、諸海中事。」
爾時,世尊於禪定中,以天耳聞諸比丘論說之聲,即從座起,往詣食堂,敷坐具於眾前坐,告諸比丘:「汝等比丘眾多聚集,為何所說?」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聚集,或論說王事……」如上廣說。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是論,論說王事,乃至不向涅槃。若論說者,應當論說:『此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此四聖諦以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發文者說:經過了兩千多年,當今打開新聞,仍然充斥著「王事、賊事、鬥戰事、錢財事、衣被事、飲食事、男女事、世間言語事、事業事、諸海中事。」
佛教中有所謂的「四食」,是指眾生所賴以繼續生存的要件,分別是:
1. 段食(Ordinal material food):普通物質的食糧。
2. 觸食(Contact of our sense-organs (include mind) with the external world):感官(六根)與外境的接觸。
3. 識食(Consciousness):知覺。
4. 思食(Mental volition or will):思或意識。
其中的「觸食」,「觸」即觸對,謂六識所對色等諸塵,柔軟細滑冷煖等觸,而生喜樂,俱能資益諸根,故名觸食。又第六識觸對可愛之境,而生喜樂,長養諸根,亦名觸食。(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按翻譯名義註釋云:見色愛著名食,豈非觸食義耶?設觸非食,何以觀戲劇等,終日不食,而不飢也。(明.一如《三藏法數》)
因此,從眼睛接觸境界,所吸收到的也將成為「滋養增益」的成分。但就像是飲食一樣,吃下去的東西是能助益身體健康的食物、還是摧殘身體的毒物?就要審思善別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