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五 -- 解怨釋結第九:菩薩以救苦為資糧


 (五)菩薩以救苦為資糧
是以眾聖起大慈悲,正為如是怨對眾生,我等相與發菩提心,行菩薩道。[1]菩薩摩訶薩救苦為資糧,[2]解怨為要行。不捨眾生,忍苦為本。[3]

 (六)效法菩薩 [4]
我等今日亦復如是,起勇猛心,起慈悲心,等如來。承諸佛力,建道場旛,[5]擊甘露鼓,[6]秉智慧弓執堅固箭。[7]普為四生六道、三世眾怨、父母師長、六親眷屬,解怨釋結。已結之怨,一切捨施;未結之怨,畢竟不結。

 (七)願菩薩攝受
仰願諸佛、諸大菩薩!以慈悲力,以本願力,以神通力,同加覆護,[8]折伏攝受。[9]令三世無量眾怨,從今日去乃至菩提,解怨釋結,無復怨對;一切眾苦,畢竟斷除。相與至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奉為四生六道、三世眾怨、父母師長、一切眷屬,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彌勒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月相佛 
南無大名佛 
南無珠髻佛 
南無威猛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德樹佛 
南無歡釋佛 
南無慧聚佛 
南無安住佛 
南無有意佛 
南無鴦伽陀佛 
南無無量意佛 
南無妙色佛 
南無多智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堅戒佛 
南無吉祥佛 
南無寶相佛 
南無蓮華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安樂佛 
南無智積佛 
南無德敬佛
南無堅勇精進菩薩 
南無金剛慧菩薩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八)祈求依托於三寶力向所有眾生懺罪解怨。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如是三世一切眾怨今日在六道中已受怨對者,願以佛力、法力、賢聖力,令此眾生悉得解脫。若於六道中應受對者、未受對者,願以佛力、法力、賢聖力,令此眾生,
[如何離開怨仇惡道]
畢竟不復入於惡趣,[10]
二、不復惡心相向
畢竟不復惡心相向,[11]
三、不會以惡業相處
畢竟不復楚毒相加,[12]
四、所有的恩仇消除不再計較
一切捨施無怨親想,
五、所有的過失罪惡怨仇都除掉
一切罪咎各得銷除,
六、大家都從惡道輪迴裡解脫
一切怨對皆得解脫。
[如何得到善道善業
同心和合猶如水乳;[13]一切歡喜,猶如初地。[14]壽命無窮,身心永樂,天宮淨土,隨意往生,念衣衣來,想食食至。無復怨鬬諍之聲,[15]四體不為變動所侵,[16]五情不為塵惑所染。[17]眾善競會,[18]萬惡爭消,[19]發起大乘,修菩薩行,四等六度,一切具足,捨生死報,同成正覺。

菩薩以救苦解冤為菩薩行的理由
 菩薩要圓滿佛果有兩個角度,第一個要圓滿智慧,第二個要圓滿福報;也可以說要成就清淨的國土,就要積集無量無邊的福德,這個立基功德就在眾生的苦難上面而成就。
 所以菩薩要圓滿佛的功德、清淨莊嚴的國土,就必需要從眾生的苦難上來完成。所以從這個角度,菩薩當以濟度眾生、解除眾生的怨結為入手,這是從福報立場。
 從智慧法性的立場而言,萬法一體,法界一性,所謂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相:從空性的角度來看,沒有自他、人我,所有的眾生本來是同一法身、同一體性。從同一法身、同一體性的立場來看,眾生在六道中輪迴,在地獄、餓鬼、畜生道受種種的大苦難,等同自己在三惡道中間受苦一樣,所以菩薩發起救度超拔之心,這是自濟濟他的悲心。
 所以從福德圓滿的立場、從真實智慧的立場,菩薩都必需以眾生的苦難,作為完成菩薩行、成就佛果的道場,菩薩以救苦解冤為濟度眾生之要行,其本意在此。


 



[1] 佛菩薩就興起了大慈悲心,為了因為怨結而輪迴在惡道的眾生,發起菩提心行菩薩道,來救拔他們。
[2] 以救助眾生的苦難,為行菩薩道的資糧,成就佛道的依托處。所要補充的糧食,就是眾生的苦難;沒有眾生的苦難,菩薩就沒有成就佛道的因緣,所以眾生的苦難是菩薩成佛的修行道場,修行的糧食補充點、成就莊嚴佛土的處所,就是眾生的苦難。
[3] 因為不捨眾生要去救拔,所以要忍耐。因為眾生很苦,去救拔他們也會有面臨眾生苦的過程,所以要忍耐要忍苦。
[4] 第六段點出了這一章解冤釋結的主要內涵:因為看到佛菩薩修行的願心、實際實踐的榜樣,所以我們也發起行菩薩道的勇猛心,要效法他們起慈悲心來建立道場。
[5] 就是標幟。把道場標幟豎起來。
[6] 把佛法的甘露灑出去,叫大家都來飲用。
[7] 把煩惱賊殺死,破壞惡業苦道。
[8] 就是遮蓋,不讓東西來破壞,保護我們。
[9] 有些很頑強的眾生跟我結怨、要報仇,祈請 佛菩薩能折伏他。攝受就是讓他歸依,保護他、安慰他、幫忙他。有的眾生很頑強很剛烈,不願意跟眾生和合容忍,不願意放捨眾生過失,那就要折伏他,要他能夠放捨。對願意改悔懺悔的眾生,要去保護安慰幫忙他,就是攝受,透過神通力的覆護折伏攝受。
[10] 不再墮到惡道裡面去。
[11] 不會以惡心與眾生互相面對。
[12] 楚毒是惡業。
[13] 所有的眾生都要同心和合像水乳交融一樣,沒有間隔,沒有彼此。
[14] 大家都非常的歡喜大喜悅,好像初地菩薩一樣。因為初地菩薩登地以後,初證法性得到大歡喜心,世間的歡喜無過於此者。
[15] 不再有彼此爭奪、互相鬥諍的聲音。
[16] 色身不會被時間所侵害衰老。
[17] 五情就是我們的五根,不會被外塵所迷惑。
[18] 競會是都齊聚在一起。所有的都是善,所做都是種種的善。
[19] 惡都沒有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