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用自:法鼓山台中分院 |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四
讚[1]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 三稱
入懺文
第一段、讚佛的功德
恭聞
上來奉為今辰求懺某等,啟建慈悲道場懺法,玆當第四卷入壇緣起。
第二段、莊嚴道場,清淨身心
切念求懺某等,自從遠刦直至今生,迷四大之色身,受四生之輪轉;[22]起四相之顛倒,[23]犯四種之律儀。[24]從迷至迷,由苦入苦。[25]隨境風之逆順,[26]溺愛水之沈淪,[27]無明惟重惟深,煩惱如膠如漆。[28]
第四段、虔誠懺悔
第五段、請求加被
仰叩洪慈,冥熏加被!
讚佛偈
相
四八端嚴微妙相[33]
修
僧祇三大刦修來
面
面如滿月目如蓮[34]
敬
天上人間咸恭敬[35]
入懺
啟運慈悲道場懺法
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南無過去毗婆尸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毗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當來彌勒尊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毗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當來彌勒尊佛
[1] 第四卷是以「供養水」為讚文的主題。從曹溪水、觀音瓶、醍醐、楊枝到甘露、瓊漿這六個,其實都是水的含意。讚文裡面雖然沒有講水,其實整首讚每一句都是講水。讚文的條例規律都是一樣的,不一定有水字,可是每一句含的都是不同典故的水。
[7] 「四智」是佛的智慧。唯識講把八識轉成四智,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轉成──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四智圓明的真如之體」,就是我們的佛性;「儼若星中之皎月」,好像黑夜眾星中的明月。
[10] 「四相」是生、住、異、滅,「四生」是卵、胎、濕、化。離開生命的流轉,就是「離四相於四生界內」。佛陀能夠離開生命的流轉,能夠在惡趣中運轉慈悲喜捨,所以「運四心於四惡趣中,離四相於四生界內」,講的是佛的功德。
[21] 我們無始劫以來隨境界而起的愛憎心波蕩不已,深淺煩惱的深重與糾纏、難以割捨的情況,可以說每一個有情都免不了煩惱無明的糾纏與沈沒。色身律儀顛倒輪轉,是從外在的形體身口來講;境風愛水無明煩惱,是從內心的惑來講,業苦跟惑三者都談到了。
[26] 「境風」指外在的境界,用風來比喻外面的境界,有順著我們的可愛的境界、以及逆著我們的痛苦或不可愛的境界,讓我們起瞋恨心、起苦惱,會搧動我們的情緒,所以叫「隨」──是我們的心隨。心隨著外在順逆境界風,而心起愛憎。境界風吹,我們的心波就流蕩起伏;所以順風、逆風,外面的境界把我們的心水攪得波蕩不已。
[27] 「水」是指我們的心。「溺」是沈溺沈沒。心水貪著就叫「愛水」。愛水的愛是貪愛,我們的心裡面充滿愛著,所以心沈沒了。而愛就包含了瞋恨,因為瞋恨由愛而來,愛不到就瞋恨。
水譬喻我們的心,風譬喻外在的境,外在的境界吹動,我們內心的心水起伏沉淪。「隨境風之逆順,溺愛水之沈淪」是講到我們對於外在事物的取捨,而引發內心的愛憎情緒變化。
水譬喻我們的心,風譬喻外在的境,外在的境界吹動,我們內心的心水起伏沉淪。「隨境風之逆順,溺愛水之沈淪」是講到我們對於外在事物的取捨,而引發內心的愛憎情緒變化。
[28] 無明就是煩惱,煩惱就是無明;無明是深層的煩惱,煩惱是淺動的無明。無明非常的重、非常的深,煩惱像膠、像漆一樣的糾纏。無明非常的深重;「膠漆」是非常粘膩的一種流質,膠是把東西粘起來的,油漆也是很粘,一塗上去就洗不掉,所以像膠漆一樣粘著,難以分割。煩惱也像膠漆一樣黏著,在我們的心裡很難去捨掉,所以用「深重」形容無明,用「膠漆」形容煩惱。
從內在的煩惱與外在的境風,把我們的身心攪得迷惑混淆。說明我們無量無邊的惑習糾纏情形。
從內在的煩惱與外在的境風,把我們的身心攪得迷惑混淆。說明我們無量無邊的惑習糾纏情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