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林建德教授所寫的這篇「出家菁英主義」,提到歐陽漸主張只有菁英中的菁英才能出家,讓真正卓越的僧人來領導僧團,佛教才有強大復興的契機。而林教授也提出自己的觀點,認為「第一流人才」的重點應不在於聰明才智,而在於「道心」堅固否,唯一看重的當是品性,其它的天份、能力、才情、學問等都是其次,這才是佛教真正的「菁英」。
歐陽漸為清末民初之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他算是「菁英中的菁英」,或許以他的角度,會認為以這樣的才智,對佛教、對僧團才有幫助。可是,佛陀在允許出家的條件上,並沒有說要「菁英中的菁英」,而是「道心」。若如此,也不會有如「周利槃陀伽」[1]這一號人物了。
聖嚴師父說:「我們培養的人(指僧團法師),有通才──佛教通才的宗教家,有專才──佛教專業的宗教家。通才是照顧全般的大眾,專才是在某一領域內發揮成為影響全世界力量的人。……像這些專才與通才,就是我們生命的著力點。……就是一個宗教家。」在每一個有需要的地方,以無窮願力延續佛教的千年慧命,實現佛陀住世的大願──眾生成佛,世界和平。
「佛教不缺出家人,但缺有悲願心的出家人。」這份悲願心,就是道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續佛慧命「中文版」
於二○○一年秋天正式開學的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是法鼓山繼創辦培養高級佛學學術人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故事《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全集
[1] 梵 Cūdapanthaka, Cullapatka, Ksullapanthaka, Śuddhipajthaka,巴利名 Cullapanthaka, Cūlapanthaka。為十六羅漢中第十六尊,意譯為小路、路邊生。係佛世時舍衙城一婆羅門之子,後與兄摩訶槃特(梵 Mahāpanthaka)同為佛陀弟子。稟性魯鈍愚笨,凡學習之教法,誦過即忘,故時人稱之為愚路。其後,佛陀教示簡短之「拂塵除垢」一語,令其於拂拭諸比丘之鞋履時反覆念誦,遂漸除業障,某日忽然開悟而證得阿羅漢果。證悟之後,具大神通,能示現各種形像,嘗現大神力為六群比丘尼說法。至後世,一般咸信周利槃特與其一千六百阿羅漢眷屬共住於持軸山,護持正法,饒益有情。 〔增一阿含經卷八、法句譬喻經卷二、十誦律卷十一、有部毘奈耶卷三十一、善見律毘婆沙卷十六、大毘婆沙論卷一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