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悟即登妙,迷則沉淪



 在處理這個問題時(超度鬼靈眾生),心中十分感慨,因為鬼道眾生也是眾生之一,我們也曾經是鬼道眾生,而一切眾生都有可能是我們最親愛的人。但因為輪迴生死,一旦改型換異,彼此相見而不再相識,乃至於恐懼甚至互相殘害,真是令人悲嘆!

 悟即登妙,迷則沉淪」,《華嚴經》〈夜摩天宮自在品〉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不造作,心如佛亦爾,佛如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1] 
眾生本具清淨法性,但因一念心迷而流轉生死,妄起煩惱而成為障礙。一念心起既相應於某一法界,但也與其他法界之間是互具互融的;故在一界,必具十界。[2]而十法界眾生由其所起一念心之不同,而形成四聖六等不同的十法界眾生。[3]
《水陸儀軌》「第七行奉請下堂法事」的宣召請文」內容中,說明由於迷悟之分,而有十法界的事相差別,但四聖六凡均本具無二無別的清淨佛性之體:
伏以,聖凡靡間,謂三諦之理本如。情智乍分,故十界之事或異。水殊冰而共濕,胡非漢而俱人。要知不失所宗,則能常得其體。至若根塵對起,物我交傾;所造之習弗同,受報之果隨別。以稟質或妍或醜,故嬰苦有重有輕。栖栖乎水陸空行,續續乎死生中陰。如斯不了,畢竟何歸?[4]
聖凡本來是沒有差別的,但由於有了迷悟之分,而產生了十法界的事相差別。眾生因無明妄念,於根塵相對而起惑分別,則由所造業習而感受不同的果報。一切都只是在一念心的觀照而已;悟之而登妙覺,迷之而流浪生死,只因對於實相之理有迷悟的差別,而感不同界道之受報。

智者大師以十界互具的思想,說明觀一念心的重要
又一法界具九法界……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於十界中必屬一界……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5] 
 可知眾生所起的一念心,必屬於十法界中的某一法界,端看所起的心為何,即與何界相應;只要一念與某界相應,此心即在某界,所發的心將相應於所行之道。作魔作佛,為凡為聖,繫於一念心。

表格 46 一念心起相應法界示意表[6]
一念心起
相應法界 
法界
與殺生等的瞋恚相應
地獄界
與貪欲相應
餓鬼界
與愚痴相應
畜生界
與我慢勝他相應
阿修羅界
與人倫的道德律相應
人間界
與欲界、色界、無色界等的禪定相應
天上界
與四聖諦之理相應
聲聞界
與十二因圓觀相應
緣覺界
與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的願行相應
菩薩界
與真如法界相應
佛界




[1] 《華嚴經》〈夜摩天宮自在品〉:「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不造作,心如佛亦爾,佛如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CBETA, T9, no. 278, p. 465c
[2] 《法華玄義》卷5:「凡心一念,即皆具十法界,一一界悉有煩惱性相、善惡性相、苦道性相。若有無明煩惱性相,即是智慧觀照性相。CBETA, T33, no. 1716, p. 743c
[3] 眾生雖然本具佛性,但由於迷悟的差異,而產生了十界正依之別。佛及菩薩、緣覺、聲聞,修行得悟故稱為「聖」;六道眾生迷惑造業,流轉生死故稱作「凡」。
[4] 《會本》223-224
[5] 《法華玄義》卷2CBETA, T33, no. 1716, pp. 693c-696a
[6] 此表內容參照 釋聖嚴。〈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頁2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