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放空與觀空


 今天至慈院做針灸治療時,吳主任醫師談到,他發現病人-特別是重症病患(如癌症),如果懂得「放空」,對於病情、預後,通常都會有正面的幫助。主任的話,讓我想到「觀空」的修持,特別是天台慧思禪師(天台三祖)的行誼。

 慧思禪師515年-577年)是智者大師的師父,是一位擁有甚深般若空慧的大禪師!他於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年,時年19歲),因讀《妙勝定經》,經中讚歎禪定功法,遂發心修定。

 慧文禪師(慧思禪師的師父,天台二祖)口授觀心之法,慧思禪師精進勇猛修持,初三七日,發少靜觀,於靜坐中見到自己一生所做的任何善惡之相,倍加勇猛,故生起八觸而入初禪。[1]

 但是慧思禪師禪障忽起,四肢疲緩,無力行步,身不隨心(在禪定上會忽然發起障礙,譬如四肢緩慢無力、無法走動、身體不聽使喚)。慧思禪師深自觀察:我今生病,皆從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觀心源,業不可得。觀己身影,相有體空。[2]如此觀已,顛倒想滅。心性清淨,所苦頓除。又發空定,心境廓然

 於修持九旬(九十天),法歲將圓,感慨空無所獲,而深懷漸愧。此時放身倚壁,背未至間,豁爾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十六特勝,背舍徐入,便自通徹,不由他悟!

 慧思禪師於齊天保四年(554,年三十九),至郢州(今湖北省境內)為刺史劉懷寶講摩訶衍義。時有諸惡論師,以生金藥置毒於 慧思禪師的食物中,師誤食而中毒,性命幾近垂危,一心念般若波羅蜜,觀照空義,毒即消散。

 慧思禪師自年輕時修持空觀,化解了禪障與證悟法華三昧。又於後來講經弘法時,因為受人嫉妒而遭受下毒數次,皆由透過修持般若空觀而得以恢復。這樣的「觀空」修持,真是如《心經》所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慧思《立誓願文》節選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
我今入山修習苦行,懺悔破戒障道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懺悔,為護法敵求長壽命,不願生及余趣,願諸賢聖左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除飢渴,常得經修行諸,願得深山靜處,神丹藥修此願,借外丹力修內丹。欲安眾生先自安。己身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
應常念本願舍諸有為事。名聞及利養乃至惡弟子內外悉應舍。專求四如意八種自在我五眼及種智。為一切智當發大精進。具足神通力可化眾生耳!


天臺宗三祖南嶽慧思大師
  慧思大師(515-577),俗姓李氏,北魏南豫州武津人(今河南上蔡),生於魏孝明帝延昌四年(515)。兒童時曾夢梵僧勸令出家,見同伴中有讀《法華經》者,生大喜悅,借經本至空山塚間獨自觀看。師深慨無人教授,日夜悲泣。因荒山非人所居,乃移托一古城,鑿土為穴,以棲其身。晝則行乞,夜則不眠,對經流淚,頂禮不休。時久雨不晴,得風濕症,舉身浮腫,忍苦看經,病忽自失。又曾夢見普賢菩薩乘白象王而至,為其摩頂。自此不識文字,忽然自解。所摩之頂,隱起肉髻。

  魏孝莊帝永安二年(529),年十五歲,出家受具後,謝絕人事,專誦《法華》,日唯一食,不受別施。所居小庵,為無賴所焚。不久無賴得癘疾,向師悔過,其疾即愈。師重構草堂,誦經如故。又夢見梵僧數百,形服瑰異,中一上座僧謂思曰:「汝先所受戒,律儀非勝法,豈能開發正道」,即有四十二僧(蓋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也),為之加授羯磨圓滿戒法。既寤,益加精進。一日,又夢彌陀、彌勒為之說法,乃造二像供養。又曾夢彌勒與諸眷屬在龍華會上。醒來,轉複精進。所居之處,瓶水自滿,諸供養事,不求自得,如冥中有天童奉侍衛護。

  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因讀《妙勝定經》,經中歎禪定功法,遂發心修定,遍訪明師善友。時北齊慧文禪師,聚徒數百,道風清肅,僧俗共欽,乃往謁之。文師口授觀心之法,師晝則勤勞僧事,夜則坐禪達旦。初三七日,發少靜觀,見一生善惡業相,倍加勇猛,遂動八觸發根本初禪。禪障忽起,四肢疲緩,無力行步,身不隨心。師深自觀察,我今生病,皆從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觀心源,業不可得。觀己身影,相有體空。如此觀已,顛倒想滅。心性清淨,所苦頓除。又發空定,心境廓然。九旬法歲將圓,慨無所獲。自傷昏沉,生為空過,深懷漸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間,豁爾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十六特勝,背舍徐入,便自通徹,不由他悟。後往鑒、最等師,述己所得,皆蒙印可。研練愈久,前觀轉增。於嵩陽間,名行遠聞。學徒日盛,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揚引喻,用攝自他。

  業齊天保元年(550),年三十六,在河南修習大乘,親覲諸大禪師,遊歷諸郡。是歲,郡刺史欲送師歸鄴(齊之都城),但師意欲南下,即舍眾渡淮。時朝廷敕國內大德禪師入台供養(南北朝常稱朝廷為台內),師設法辭避不赴。天保四年至郢(音:影)州(今湖北省境內),為刺史劉懷寶講摩訶衍義。時有諸惡論師,以生金藥置毒食中,師誤食,命幾垂盡,一心念般若波羅蜜,毒即消散。

  天保五年(554)至光州。值遇梁孝元帝傾覆國亂,前路梗塞,暫止大蘇山。數年之間,歸從如市,每示眾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非真。」師攝受徒眾,供以事資,誨以理味,只欲學人悟自本心。

  用道俗福施,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華》琉璃寶函。大眾請講兩經,即隨文釋義,曲盡幽玄,複從命智顗(即智者大師)講金經,至一心具萬行處,智顗有疑請問,師曰:「汝向所疑,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華圓頓旨也。吾昔一心頓發諸法,吾既親證,汝不用疑。」

  師住光州凡十四年,時往鄰郡為眾講經,名行遠播,歸從者眾,未免龍蛇混雜,由是是非數起,乃謂徒屬曰:「大聖在世,不免流言。況我薄德,豈逃此債,此乃宿業所感,宜當順受,此私事也。」

  北齊國祚將盡,佛法不行,師念當往何方避難?時空中有聲告曰:「汝欲修定,當往南嶽。」光州地處陳齊邊境,烽火之警迭起,徒眾惶恐,不安其地,師乃于陳光大二年(568)率四十餘僧,離光州徑往南嶽。至即告眾曰:「吾止此山,只十年期耳,過此當事遠遊。」先是,梁僧慧海居衡嶽寺,見師欣然如舊識,即以寺請師居之,海自去他所。師一日登祝融峰,遇嶽神會棋於此,神揖師雲:「師何來此?」師曰:「求檀越一坐具地。」神曰:「諾。」師飛錫杖,即以錫杖所停處造寺(今福岩寺)。神曰:「師已占福地,弟子當何所居?」師以神力轉動一石鼓,石鼓逢平地而止,與神作廟址,所塑嶽神猶坐石鼓(即今上封寺)。

 岳神乞戒,師為說法要。一日師指岩下謂眾曰:「吾第一生曾於此坐禪,賊斷吾首。」眾共掘地,獲枯骨,果無首,今名一生岩者是也。至西南隅,指一磐石曰:「吾第二生亦曾居此,此下吾前世骸骨。」眾舉石驗之,果得紅白骨,聯若鉤鎖,即於其地壘石埋骨,上築一塔,以報宿修之恩,今名二生塔者是也。又至一草木叢生地,指曰:「此乃古寺址也。吾第三生曾托居其處。」使人掘地,果有僧用器皿及堂宇之基。其地高爽,居嶽之中,即於此築台,為眾說般若經,今名三生藏者是也。寺乏水供眾,師以杖卓崖,有虎跑地,泉水湧出(即今虎跑泉)。

  陳太建元年(569),有九仙觀道士歐陽正則,望南嶽有佳氣,與眾謀曰:「此氣主褐衣法王,彼眾興盛,吾法必衰。」乃鑿斷嶽心,釘石作巫蠱事,埋入兵器。詭奏陳主,誣思北地僧,暗受齊使,掘斷嶽心。敕使至山,驗彼真偽。初度石橋,見兩虎咆哮,驚悸而退。次日前進,見師宣旨,請入京辯對。思曰:「尊使先行,貧道隨後即至。」師飛錫而往,金陵四門,同時見師進來,敕使始至,乃同啟奏。帝坐便殿引見,陳主見師乘空而下,梵相異常,驚悟其神,就送棲玄寺安住,一無所問。帝既得謀偽之情,即追究道士,欲刑于市曹。師奏曰:「害眾生命,非貧道之意,乞敕彼還山,服侍僧眾,亦可少作懲戒。」帝准奏,敕有司鑄鐵券十四枚,以十四道士姓名刻券上,隨師還山服勞。

  一日師往瓦官,遇雨不濕,履泥不汙,僧正慧嵩與諸學徒于途中相遇,驚曰:「此僧神異,如何至此。」由是舉朝矚目,道俗傾仰。大都督吳明徹,親近聞法,奉以犀角枕。別將夏侯孝威往寺禮覲,於路上默念:「吳儀同所奉犀枕,思欲一見。」及至師所,將行禮敬,師謂威曰:「欲見犀枕,可往觀之。」又于一日,威聞有聲告曰:「灑掃庭宇,聖人將至。」須臾師到。威大驚異,言於道俗,故不論貴賤緇白,皆悉歸敬。朝廷不敢稽留,欲送師歸南嶽,帝餞行以殊禮,稱思大禪師,人船供給,送至江邊。師曰:「吾寄跡南嶽,止十年期耳,期滿當他往。」眾不悟其意,及還山,陳主三次遣使參拜慰勞,供施之物極多,榮盛無比。師說法倍常,神異難測。或現形大小,或寂示藏身,或異香奇色,祥瑞非一。久之,道士等以老病告求,願將田數頃充香積田(即寺院齋糧田)以贖其身,乞師慈悲還放,感恩不盡。師曰:「汝造業非我累汝,汝既留田,亦從汝願。」遂以田歸寺,名曰留田莊,俗呼贖身莊是也。所賜鐵券,悉收藏之。勒石紀其事,名曰:「陳朝皇帝賜南嶽思大禪師降伏道士鐵券記。」

  師將臨終,從山頂下,於半山道場,大集門下學眾,連日說法,苦切呵責懈怠,聞者寒心。告眾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般舟、念佛三昧、方等懺法,能如是行者,我當供給所須,如無,吾當遠離。」以苦行事難,竟無應者。因摒眾斂念趺坐示寂。弟子辯靈,不覺號哭,師開目呵之:「癡人出去,為何驚動,妨亂我耶。」因更攝心諦坐。門人請問所證,是十地位否?師曰:「不是。吾一生望入銅輪(圓十住位),但以領眾太早,損己利他,但居鐵輪耳(圓十信位)。」命盡,眾聞異香滿室,頂熱身軟,狀貌如生。春秋六十有三,時在陳太建九年,歲次丁酉(577)六月二十二日也。師于光大二年(565)入南嶽,至是剛滿十年,預言果驗。師苦行卓絕,布服終身,繒纊之屬,一切不受。冬天以艾納布中禦寒,徒屬服裝,也是如此。凡有著作,口授成章,無所刪改。有《四十二字門》二卷、《無諍行門》二卷、《釋論隨自意》、《安樂行》、《次第禪要》、《三智觀門》等五部各一卷、《大乘止觀》四卷,並行於世。南山道宣律師有贊,文繁不錄。列位台宗三祖。



[1] 即重、輕、冷、熱、澀、滑、軟、粗。
一、動觸,坐禪時,身起動亂之相。
二、癢觸,身癢如無置身處。
三、輕觸,身輕如雲如塵,有飛行之感。
四、重觸,身重如大石,不能稍動。
五、冷觸,身如水冷。
六、暖觸,身熱如火。
七、澀觸,身如木皮。
八、滑觸,身滑如乳。
考此八觸發生之原因,乃欲得初禪定時,身體開始在色界與欲界之間有所轉換,地水火風狂亂而如此。
[2] 慧思禪師認為之所以生病,在於過去至今的身心因緣作用力使然,而這些作用力根源於心,不來自於外在的環境,若反觀照見我們的心,會發現這些作用力並不是實在的,同時身體亦如天上的雲,每分每秒在變化,這些變化之相雖能被見,而實體卻空幻無法把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