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嚴持香華,如法供養




 在供香時要觀想的「供香偈」(『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薰諸眾生,皆共成佛道。』、『願此香華,供養十方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眾,受用作佛事。誓與法界眾生,皆共成佛道!』)的觀想,出於 天臺智者大師所著的《法華三昧懺儀》:
嚴持香華 如法供養
願此香華雲 遍滿十方界 供養佛經法 并菩薩聲聞緣覺眾 及一切天仙 受用作佛事

 智者大師教示行者當運心觀想:此香華於念念中,遍至十方一切佛土,作種種眾寶莊嚴,諸臺樓觀,上妙諸色;作種種妓樂,上妙音聲,歌唄讚歎;作種種栴檀沈水,上妙諸香;作種種肴膳湯藥,上妙眾味;作種種衣服瓔珞,流泉浴池,上妙諸觸;作眾禪定、智慧、清淨實相,無量上妙法門,悉皆充滿法界,以為佛事;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一切三寶,願三寶攝受;亦熏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於一一佛前,悉見己身,如此供養,等無有異。又願六道四生,悉入我供養法界海中,了知如是供養,悉從心生,無有自性,心不取著。

水陸儀文的「第一行開啟結界法事」述然香偈咒之文中,也以供香來表達「所供養的栴檀妙香並非心外別有他物,而是從清淨的自性本心中所生出
此岸栴檀非別物,元從清淨自心生。若人能以一塵燒,眾氣自然皆具足。此日虔興平等供,欲令法界普熏聞。仰憑密語為加持,將使施心咸徧達。[1]
水陸儀文的「第七行奉請下堂法事」法儀中,也有相呼應之文:「若燒一塵,具足眾氣。不離當處,周徧十方。自非有能熏之功,何由見所顯之理」,[2]若能一心諦觀而燃一微塵之香,自能具足無量的香氣,不離當處周遍於十方法界。因此興修平等妙供,是為普令法界眾生都能熏聞此心香,達成平等普施而周全遍達於法界。亦如第二行發符懸旛法事所云:「香從心生,心由香達。不居三際,可徧十方。雖法爾之如然,亦施者之能致」,[3]此香乃從真誠之心生起而上達,一念心香能超越三際而橫遍十方,[4]是由於諸法本然周遍於法界的實相之理,但理由事顯,仍須藉由施者至誠虔修之事方能成就,此為心香圓融,理事不二,超越對立分別;一念心起,無量而沒有限礙。

水陸儀軌中很重要的「六塵妙供」法儀,其實就是從《法華三昧懺儀》的供相觀想文中所引申出來的。在「第四行供上堂法事」以「願因祕密,不思議熏,悉使微肴,轉成妙供,奉諸聖賢,無不周徧」,[5]說明不可思議之妙力圓熏,能普令一切微薄之食,悉皆轉成能奉供十方三世一切三寶聖賢等眾之無上妙供,無不周遍。續於一一獻六塵妙供之文中,強調「中道觀心融」的妙義,以此而能塵塵無礙,一塵具足無量供養之不可思議妙供。

「妙香」為乃久修戒定慧所熏習成就 ,「妙花」乃久修六度萬行所莊嚴成就,「明燈」是真智光炬之曜明成就,「衣、食」為柔和忍辱衣與般若真智食所成就,「珍寶」為金剛妙智,皆是微妙而難以思議。   此奉供「妙香­、妙花、明燈、衣食、珍寶」此五塵,皆是由中道觀心融而成真法供養,盡遍十方法界中常能奉供。而在第六的「法」供養上,廣興大悲而能利益有情: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沈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6]必須行真法布施,方能圓滿慈悲願心。廣為眾生演說妙法,平等教化而不輕初學,令其聞法實修,成就六度萬行,隨順四依[7]之教,導歸一乘實道,方為真正的以法供養諸佛。以下簡表整理六塵妙供法儀內容,如下所示。
表格 47 六塵妙供法儀內容簡表
六塵
妙供
《水陸儀軌》六塵妙供法儀內容
《法華三昧懺儀》
維此妙香真法供
久修戒定慧為熏
作種種栴檀沈水,上妙諸香
維此妙華真法供
久修萬行為莊嚴
作種種眾寶莊嚴,諸臺樓觀,上妙諸色
維此明燈真法供
是為智炬勝光明
作種種妓樂,上妙音聲,歌唄讚歎
食衣
維此現前真法供
忍衣智食妙難思
作種種肴膳湯藥,上妙眾味
妙寶現前真法供
金剛能斷智難思
作種種衣服瓔珞,流泉浴池,上妙諸觸
興曠濟懷,發大悲智。須行法施,以滿心期。所謂取如來深妙之經,為眾生分別其義。不輕初學,但以大乘。豈令信受於一時,要必思修於此日,成就六度,隨順四依。有能用心誘進其人,是為以法供養其佛。
作眾禪定、智慧、清淨實相,無量上妙法門,悉皆充滿法界,以為佛事;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一切三寶,願三寶攝受;亦熏一切眾生,發菩提心。
以由中道觀心融,徧法界中常奉供
此香華於念念中,遍至十方一切佛土
於一一佛前,悉見己身,如此供養,等無有異。又願六道四生,悉入我供養法界海中,了知如是供養,悉從心生,無有自性,心不取著。

供香



[1] 《會本》31-32
[2] 《會本》220
[3] 《會本》,61
[4] 《仁王經》:「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不住三際,不離三際。CBETA, T8, no. 246, p. 836a
[5] 《會本》157
[6] 《法華經》,妙法蓮華經弘傳序,CBETA, T9, no. 262, p. 1c
[7] 「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大般涅槃經》云:「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CBETA, T12, no. 374, p. 401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