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靈峰宗論45:生病時,如何以假觀來對治?/淨界法師

 《靈峰宗論》導讀  淨界法師主講

我們看第四段,我們先念一遍:

(四)病是吾輩良藥,消盡塵寰妄想;覰破此身虛幻,深明苦空無常無我觀門,皆賴有病境耳!願寬心耐意,安忍無厭,作隨緣消舊業想,轉重令輕受想,代眾生受苦想。正不以不如人為愧也。                                  — 書 —

這個假觀是說,我們遇到病,生病的情況,我們應該修怎麼樣的假觀來對治。「病是吾輩良藥」。我們剛開始修行,都是以凡夫的身心世界來修行,帶業修行,帶著無量無邊的罪業。雖然我們積功累德,但是我們過去無量無邊的罪業,它還是起現行,就是有各式各樣的病痛出現,這是怎麼辦呢?蕅益大師說,我們應該把病當作一個良藥,這個良藥它有三個好處:第一個,「深明苦空無常無我觀門」。當然這個主要是無常,諸行無常,就是我們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我昨天身體很健康,今天身體也很健康,每天身體都很健康」,我們很難體會無常,就是產生「常見」,「我永遠是健康快樂的,那麼我求生淨土幹什麼呢?」一定是從無常的變化,體驗到苦,從苦體驗到「無我」,從無我體驗到「畢竟空」,這樣的一種四大觀門,主要是由「病」給我們的一個啟示,所以這個病痛,增長我們無常、苦、空、無我的智慧,這是第一帖良藥。

第二個,「消盡塵寰妄想」。我們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會打很多妄想,各式各樣的事情要做,各式各樣的名聞利養要追求。但是有了病痛呢,「消盡塵寰妄想」,這個染污世界,有漏的世界,這種對名聞利養的一種貪求之心,這個病痛它有這樣的一種力量。「覰破此身虛妄」。知道這個色身是不能久住的,「時間到了,宜安去」,古德說:時間到了,就換個房子。

這前面三種功德的生起,皆賴有病境的,有病痛的出現,才能夠使令我們成就前面三種功德。

這三種功德,應該是怎麼樣成就呢?這以下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修三種假觀。「願寬心耐意,安忍無厭,作隨緣消舊業想,轉重令輕受想,代眾生受苦想。」我們對於病痛要緊能夠「寬心耐意,安忍無厭」,這當中的寬心安忍,要做三種的轉想:第一個,「隨緣消舊業想」。我們應該感到慶幸,就是我們是一個業障凡夫,帶業修行,這個我們平常分期付款,每天生一點病。臨命終的時候,比較沒有障礙,每一次的生病,都是在消除一種的罪業,這樣子病痛愈多,消的罪業愈多,這個是「隨緣消舊業想」。

第二個,「轉重令輕受想」。那麼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六波羅蜜的功德,跟這個過去的罪業接觸的時候呢,就把這個重大的罪業的勢力破壞了,就變成「重報輕受」,本來是到地獄去的,變成一種短暫的色身的病痛,這個就是「轉重令輕受想」,重報輕受。

那麼,前面兩個是偏重在智慧,業果的智慧。第三個是修慈悲。第三個就不容易呀!我們在病中的時候,觀想「代眾生受苦想」。我們觀想無量無邊的眾生,很多、很多的罪業,都由我一個人承當,我以這個病痛,來代眾生受苦。這個「代眾生受苦」,從緣起的角度,佛菩薩不能代眾生受苦。這當中呢,唯識的經論講出一個理由。眾生的苦是從他自己的妄想生起,佛菩薩不能深入到眾生的妄想當中,把他的苦消滅。因為「既從心起,還從心滅」。說你在作夢,你在自己的妄想當中,編織很多的夢境,這個夢境,除了你自己覺悟以外,誰也不能進入到夢境裡面,幫你解決事情。就是說,痛苦如果是外來的,心外而來的,那佛菩薩有辦法處理。問題是病痛的本身,「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病痛是自己的妄想所生起,所以佛菩薩,不能代眾生受苦。那麼不能代眾生苦,為什麼要「代眾生受苦想」呢?這是修「慈悲觀」,菩薩修這樣的慈悲觀,他有利於菩提心。他可以這樣子「修觀」,所以「代眾生受苦想」,增長自己的大德。

所以,「正不以不如人為愧」。我們在病痛當中,我們能夠往道上會,這樣子的病痛,增加我們的智慧,也增加我們的慈悲。剛好是修智慧跟修慈悲,一個很好的所緣境。反倒是一個很有利的因緣,不必以此而感到慚愧。

       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初學者,如果一個煩惱很粗重的初學者,身體太過於健康,五蘊熾盛,這件事情是不吉祥的,對一個初學者來說。剛開始「修行常帶三分病,身若無病貪欲生」,剛開始煩惱粗重,帶幾分病,等到煩惱淡泊以後,你要成就廣大的弘法事業,這個時候,身體健康就很重要了。這就是一個次第的問題。

 

 《靈峰宗論》導讀  淨界法師主講

我們看第四段,我們先念一遍:

(四)病是吾輩良藥,消盡塵寰妄想;覰破此身虛幻,深明苦空無常無我觀門,皆賴有病境耳!願寬心耐意,安忍無厭,作隨緣消舊業想,轉重令輕受想,代眾生受苦想。正不以不如人為愧也。                                  — 書 —

這個假觀是說,我們遇到病,生病的情況,我們應該修怎麼樣的假觀來對治。「病是吾輩良藥」。我們剛開始修行,都是以凡夫的身心世界來修行,帶業修行,帶著無量無邊的罪業。雖然我們積功累德,但是我們過去無量無邊的罪業,它還是起現行,就是有各式各樣的病痛出現,這是怎麼辦呢?蕅益大師說,我們應該把病當作一個良藥,這個良藥它有三個好處:第一個,「深明苦空無常無我觀門」。當然這個主要是無常,諸行無常,就是我們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我昨天身體很健康,今天身體也很健康,每天身體都很健康」,我們很難體會無常,就是產生「常見」,「我永遠是健康快樂的,那麼我求生淨土幹什麼呢?」一定是從無常的變化,體驗到苦,從苦體驗到「無我」,從無我體驗到「畢竟空」,這樣的一種四大觀門,主要是由「病」給我們的一個啟示,所以這個病痛,增長我們無常、苦、空、無我的智慧,這是第一帖良藥。

第二個,「消盡塵寰妄想」。我們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會打很多妄想,各式各樣的事情要做,各式各樣的名聞利養要追求。但是有了病痛呢,「消盡塵寰妄想」,這個染污世界,有漏的世界,這種對名聞利養的一種貪求之心,這個病痛它有這樣的一種力量。「覰破此身虛妄」。知道這個色身是不能久住的,「時間到了,宜安去」,古德說:時間到了,就換個房子。

這前面三種功德的生起,皆賴有病境的,有病痛的出現,才能夠使令我們成就前面三種功德。

這三種功德,應該是怎麼樣成就呢?這以下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修三種假觀。「願寬心耐意,安忍無厭,作隨緣消舊業想,轉重令輕受想,代眾生受苦想。」我們對於病痛要緊能夠「寬心耐意,安忍無厭」,這當中的寬心安忍,要做三種的轉想:第一個,「隨緣消舊業想」。我們應該感到慶幸,就是我們是一個業障凡夫,帶業修行,這個我們平常分期付款,每天生一點病。臨命終的時候,比較沒有障礙,每一次的生病,都是在消除一種的罪業,這樣子病痛愈多,消的罪業愈多,這個是「隨緣消舊業想」。

第二個,「轉重令輕受想」。那麼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六波羅蜜的功德,跟這個過去的罪業接觸的時候呢,就把這個重大的罪業的勢力破壞了,就變成「重報輕受」,本來是到地獄去的,變成一種短暫的色身的病痛,這個就是「轉重令輕受想」,重報輕受。

那麼,前面兩個是偏重在智慧,業果的智慧。第三個是修慈悲。第三個就不容易呀!我們在病中的時候,觀想「代眾生受苦想」。我們觀想無量無邊的眾生,很多、很多的罪業,都由我一個人承當,我以這個病痛,來代眾生受苦。這個「代眾生受苦」,從緣起的角度,佛菩薩不能代眾生受苦。這當中呢,唯識的經論講出一個理由。眾生的苦是從他自己的妄想生起,佛菩薩不能深入到眾生的妄想當中,把他的苦消滅。因為「既從心起,還從心滅」。說你在作夢,你在自己的妄想當中,編織很多的夢境,這個夢境,除了你自己覺悟以外,誰也不能進入到夢境裡面,幫你解決事情。就是說,痛苦如果是外來的,心外而來的,那佛菩薩有辦法處理。問題是病痛的本身,「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病痛是自己的妄想所生起,所以佛菩薩,不能代眾生受苦。那麼不能代眾生苦,為什麼要「代眾生受苦想」呢?這是修「慈悲觀」,菩薩修這樣的慈悲觀,他有利於菩提心。他可以這樣子「修觀」,所以「代眾生受苦想」,增長自己的大德。

所以,「正不以不如人為愧」。我們在病痛當中,我們能夠往道上會,這樣子的病痛,增加我們的智慧,也增加我們的慈悲。剛好是修智慧跟修慈悲,一個很好的所緣境。反倒是一個很有利的因緣,不必以此而感到慚愧。

       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初學者,如果一個煩惱很粗重的初學者,身體太過於健康,五蘊熾盛,這件事情是不吉祥的,對一個初學者來說。剛開始「修行常帶三分病,身若無病貪欲生」,剛開始煩惱粗重,帶幾分病,等到煩惱淡泊以後,你要成就廣大的弘法事業,這個時候,身體健康就很重要了。這就是一個次第的問題。

 

4 則留言:

  1. 感恩法師,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
  2. 印隆法師,請借分享好文,感恩!  佛弟子 常定  頂禮

    回覆刪除
    回覆
    1. 常定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分享哦!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