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罪業:所懺的十心與能懺的十心
剛才有個道友問我:如何能夠保持著我們這個菩提心不退?如何保持大悲心不退?那靠你的意念,意念強的真正堅持不退。慈舟老法師從各經論選擇二十種心,一個 是所懺的十心,一個是能懺的十心。你所懺的十心就是墮到生死業的心。能懺的十心是把順生死造業的心,變成逆生死流,不再隨它去造業。我們要根據這個二十心 來懺悔我們的罪業。
順生死流的十心
第一妄計人我、起於身見。
這個身見就是一個標題「妄計人我,起於身見」。人我之意是很粗顯的。我人眾生相,我相、人相、眾生相。人我之意是很粗顯的。因為有我的身體才造業。因為什麼都為我!為我的身體要穿、要吃、要住、要行動,還要享受,都想要點樂受。感受了,感受點樂受,不願意受苦。這是人之常情,人人都如是。假使說不計較於妄身,妄身消失了,這個我執能夠消失嗎?沒有身體了,有我沒有?身體是個影像而已,那個我執的知見,好像是個無相似的。無相的比這個身體還真實,不然怎麼墮落鬼塗。鬼塗沒有肉體,他的我執並沒有放下。這是虛妄的、顛倒的、妄想的、妄計的,實際上「我」是空的,因為四大假和的。《楞嚴經》上講 的:地水火風空見識是七大假合的,一般來講是地水火風合成的;這是分析的,它不存在的。但是我們認為它是真實的。
什麼是「真我」呢?那就是我們講的「大方廣」。自體相用也就是菩提涅槃。妄計人我是一切鬥爭的根本,增長無盡的生死。這是所治的第一個身見心。
現在我們還是分別忌妒的思量心,但是這個分別忌妒的思量心,含有爭議。這就順真了;順真了之後,把這個人我的知見看空了。要對治它,怎麼看空的呢?用「普賢行願」。
佛所說的一切經論,都是教你的修行法門。我們有很多的道友們,他也念經,也念佛也磕頭。完了他不知道怎麼樣修行?怎麼樣了生死?還有出家好幾十年了,他不知道如何修行?乃至在修行當中,他還不知道這就是了生死,還另外找一個了生死的方法。
我這樣說大家可能認為這個不是事實!完全是事實,問我這類問題的人太多了。
我在福州的時候去雪峰參訪。雪峰是唐朝義玄祖師開發的道場,這個道場成道的多了,都是修禪宗的。義玄祖師他是對事物的空了,樹空了,他坐在枯木裡頭修行, 上頭遮點雨就行了。後來龍天感應,他就在雪峰修個大叢林。那個枯木還在現在保存著,修個殿把它保存起來。又在這修了幾間房子,建個茅棚,叫做枯木庵。
這枯木庵有個老修行,他在這枯木庵拜了十七年的懺。我去的時候,他已經拜了十七年的懺。一天拜好多個小時的呢?二十個小時。晝夜不停地拜,拜了十七年。他那兩腿的繭子須要經常拿那個刀刮,他那個拜的地板都換了三次了。這樣的修行,不錯了吧!但是他沒有學法也不見人;你去見他,你看他磕頭,他也不會理你的。 他磕他的頭,你給他什麼東西他都不要。
我就找一個小師父跟他說,我想看看他。他聽說我去了,他很高興,就停拜了,來跟我來談談話。他說:「老法師啊!怎麼樣才了生死啊?我拜了十七年了。」我說:「你這一天在幹什麼?」他說:「我磕頭拜懺啊!拜八十八佛懺、拜《華嚴經》、拜《法華經》,我都拜。」「為什麼拜?」他說:「修行啊!」「為什麼修行?」他茫然了,這麼用功他都不知道如何了生死。
我說:「你現在做的事業就是了生死。你別打妄想,別離開這個地方,到你臨命終時生死一定了。如果這樣再不了,那麼修行什麼呢?」
有好多的道友一天的學佛法,一天的講修行,他不知道這是在幹什麼?講「普賢行願品」就好像講普賢菩薩講故事的。那是要我們這樣做的。你說《般若經》,《般若經》要你開智慧的,教你修觀的,教你思惟修的,教你發大悲心。是你要發大悲心,不是普賢菩薩發大悲心。普賢菩薩要你發大悲心,普賢菩薩教你行普賢行,這是個法門。
你認為這是個普賢菩薩的事,我聽聽而已,聽故事,這不是修行。如果能這樣用心,你就是在修行了,還不是一般的修行,而是成就普賢行的修行。
這樣你才能對治你的身心,破除身見。你一天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我」,一天的這樣思惟修,另外還要說怎麼樣了生死呢?
說這個身體不是我。你相信嗎?說我的身體不是我,哪還有我啊?禪宗就要這樣參。先問我「我是誰?」「未生我之前,我在哪裡?」參禪的時候念「南無阿彌陀佛」。完了問「誰在念佛?」「念佛的是誰?」
這跟那個涵義是一樣的。那個參話頭跟念「阿彌陀佛」生極樂世界,後者是在「有」的下手,前者是在「無」的下手。你生到極樂世界慢慢的,「有」的也能變成「無」的;「無」的就變成「真我」的,這個「無」不是沒有的那個「無」。
觀自在菩薩用甚深般若智慧觀照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了,他沒有我相了,沒有法執了,那不是觀自在菩薩?誰觀誰自在就是誰的。說你觀,你看破了,你放下了,你沒有我見了,你照破了你的身見、身心了,那你就是觀自在。
因為你修觀!你修觀你自在,你不修觀你不自在。誰修觀,用身般若誰去照,誰就自在;照破五蘊空了,你就自在。沒空,沒空你再受幾天,還沒自在。破身見、破身心見就是這樣破的。
(1992年 臺灣埔里蓮因寺 )
《淺說普賢行願大意》
夢參老和尚 主講
文字整理:隆瑞
潤稿校正:方廣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