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2013法華關心得(十七)發心不正,則「六度」也會成為「六蔽」



 眾生的生死習性實在太重,稍一不注意,就會失去正念,起生死之心,造生死之業,受生死苦報!而「正念」是什麼?就是不起生死煩惱心,不起愛染繫縛眷屬心!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云:

「云一切物莫受者,空無所得也……《增一》二十七云:『魔有五力,所謂五塵;佛聖弟子,一切能拒,謂不放逸。』
《大論》問:『新學菩薩,道力尚弱,云何能使魔不得便?』答:『諸菩薩護故。』
又云:『是善人修空故,魔無如之何!如身無瘡,毒不能入;是故修空,魔不得便。 』」

修空故魔無如之何」,此是說「空無所得」,即空觀。眾生因為不知無我空性之理,執著以為有「我」,貪執「我所有」,因此生死煩惱不已,於生死中愛染繫縛,不知不覺,何有出期!

 

《摩訶止觀》云:「止觀者:例為十法。 議境者:若魔事起,隨順魔行,作諸惡業,成三途法。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解釋云:

「《大經云,有四善事,墮三惡道:
 一者、為勝他故,讀誦經典;
 二者、為利養故,受持禁戒;
 三者、為他屬故,而行布施;
 四者、為非想故,繫念思維。

 

《摩訶止觀》云:「若隨魔起善,所謂他屬,而行布施;雖生善道,世世相染,或時附著,倚託言語。若捨身命,即受彼報;設欲修道,遮障萬端!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解釋云:

言「他屬」者:施物本為攝他從己;今以他屬為三善者,且據施邊,從事而說。若從心說,則屬三惡。「雖生善道,世世相染」等者:意令他屬,而反屬魔;是故世世為魔所嬈。

所謂「他屬」,是指「凡有所施,令他屬我」,也就是增長繫縛的眷屬心。表面上看似善法,但是發心不正,果報仍舊不正!


《大智度論》八十一云:

阿難問佛:魔為都嬈,一切菩薩亦有不嬈者耶?
佛言:有嬈、不嬈。
阿難白佛:何者被嬈?
佛言:或有菩薩,先世聞般若,不能信解;遠善知識,親近惡友,離般若,行惡法。聞深般若,語他人言我尚不得其底,汝何用學?又輕餘菩薩言:我行般若,汝無是行。又有菩薩,恃性輕他。天魔歡喜云:我宮殿不空,益三惡道。又有菩薩,與求聲聞者諍,魔言:穢薩婆若。或與求薩婆若者諍,魔言:兩失薩婆若。若無是事,甚深清靜者,則無魔惱。雖在善道,與魔相關;如是菩薩,為魔所惱。

 

如菩薩行的六波羅蜜,是自利利他,出離生死苦海的修行。但若發心不正,則「六度」也會成為「六」,看似善法,實行魔業!《摩訶止觀》云:

()起於魔檀,為有報故;
(
)持於魔戒,要利養故;
(
)行於魔忍,為畏他故;
(
)習魔精進,求名聞故;
(
)得於魔禪,昧於鬼法;
(
)樂於魔慧,分別見網。
如是六法,雖名為善,其實是魔;由此邪蔽,蔽三脫門。

行布施若求回報,則是起於魔施,增長愛染生死眷屬。

持戒若是為求利養,則是持於魔戒,無法出離生死。

忍辱若是因為畏他,則非真行慈悲,徒增長我執怨懟。

精進是為求名聞讚嘆,則非是真精進,只是為求他人恭敬,我執更為深重。

修持禪定若貪著禪味,則易與魔禪相應,無法真發出離生死之智慧。

若無正解正知的智慧,則不明般若,仍是魔子魔孫,在三界生死中受苦不已!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云:

此之六種,於魔成度,於行人成蔽。
為生死故,即成魔度;違菩提道,所以成蔽。
今以依理,而斥事度;以此事六,治於魔六。此六蔽者,雖似六度,不為菩提,皆屬魔攝。前之四度,灼然生死,所得禪定,與鬼交通;所得般若,不離見著。

修行要真實面對自己的一切發心,絕不可以事相來欺騙他人,蒙蔽自己。如是因,如是果,願各位善知識慎思念之!

 


 

 

2 則留言:

  1.    這一張小弟也臨過...
    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