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四諦十六行觀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所宣說的法門,即是苦、集、滅、道四諦,而四諦是佛法的基礎共學。在修學四諦禪觀的過程,各分別具有四種觀照行相,所以共有十六行相,因此本禪觀稱為四諦十六觀。

  即觀四聖諦苦、集、滅、道各有四種行相,合成十六行相。煖位、頂位,必須修此四諦十六行觀。

   四諦十六觀是一切佛教行者斷除輪迴生死、離苦得樂、成證解脫涅槃的根本妙門。所以,任何佛教徒要理解佛法,必須修習本禪觀而修證成就圓滿。

  「內凡」是心遊理內,但尙未證得聖果,將近悟理。分四個階位,名爲四加行位,又稱四善根位。

(一)   [1]單觀欲界四諦理,從欲界四諦觀起;有十六種修行觀法,稱「十六行觀」。即觀四聖諦苦、集、滅、道各有四種行相,合成十六行相。煖位、頂位,必須修此四諦十六行觀:苦諦下修苦行、空行、無常行、無我行四觀;集諦下修集行、因行、緣行、生行;滅諦下修滅行、盡行、妙行、離行;道諦下修道行、正行、迹行、乘行四觀。

表格  四諦十六行相

四諦十六行相

四聖諦

四相

觀三界之四聖諦及修十六觀行

觀苦聖諦

觀此身是苦;逼迫性故,令受生苦

觀因緣所生故空;違我所見故,能空則無礙

無常

觀因緣假成故生滅無常;待緣而成故緣滅法滅

無我

觀因緣假成,故無我體;違我見故,諸法無我

觀集聖諦

觀招集苦果;同於顯現之理,無明所集

觀苦果之因;其理如種子,有因必有果

觀苦果生,相繼存在;能令續起,執取妄緣

觀諸緣成就苦果;能令成辦,緣生業報

觀滅聖諦

觀諸漏已盡,生死斷滅;諸蘊盡故,自然性應緣

觀三毒皆無,此心不亂,有明照作用,故靜;三火息故,諸法不執

觀出離三界,無諸憂患,故妙;眾患無故,空不黏著

觀一切災害,皆已遠離;脫眾災故,遠離生滅法

觀道聖諦

觀八正道,可至涅槃;通行義故,無有煩憂

道契正理,故如;契正理故,真性如如

由此萬行,以趣涅槃;正趣向故,真如應緣

由此聖道,以出生死;能永超故,出三界

 

(二)   頂位:修四諦法所得相似之解,轉復增勝,定觀分明,在於煖位之上。[2]一樣修十六行觀,從頂位進到忍位。

(三)   忍位:謂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善根已定,不動善根之位,不再退墮之地;於四諦境,堪忍樂欲,故名忍位,有上、中、下三品之別。

1.      下忍位:通觀上下八諦三十二行[3]。下忍位成就,入中忍位。

2.      中忍位:中忍是「減緣行」,漸次省略所緣及行相[4]

3.      上忍位:中忍位滿,即入上忍位。[5]第一剎那盡,就是上忍位滿,即入世第一位。

(四)   世第一位:謂修四諦行,至此漸見法性,將入初果須陀洹,雖尚未得於聖道,而於世間稱為第一。此位只有一剎那的時間,隨即進入見道位而成為聖者,生無漏智。[6]

表格  七賢位修觀行相

外凡

五停心觀:破貪等五障

別相念

唯觀欲界苦諦

總相念

內凡

煖位

但觀欲界四諦,修十六行

頂位

忍位

下忍

通觀上下八諦、三十二行(上二界同一定地,合一四諦,並欲界四諦,個十六行)

中忍

減緣行:徧觀上下八諦三十二行總有三十一周減緣減行(七周減緣亦減行,二十四周唯減行)

上忍

減至最後一行二剎那在,明中忍滿,即入上忍,前一剎那盡,明上忍滿,即入世第一

世第一位

以最後一行一剎那,引入見道,而證初果

 

《倶舍論》以偈頌,簡明四加行位內容:「從此生煖法,具觀四聖諦,修十六行相;次生頂亦然,下中忍同頂;上唯觀欲苦,一行一剎那,世第一亦然。」[7]另有首說明四善根(四加行)位成就,所得利益的偈頌:「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道,第一入離生。」[8]

 



[1] 煖位是從喻立名,或稱法,係以光明之煖性為喻,為接近無漏聖火光明的前兆,故從「煖性喻」立名。過去需鑽木取火,鑽久冒煙,火將出時謂。三資糧修成,已得相似入理境界,於真空之理雖尚未真證,但已發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猶如鑽木求火,火雖未現,先得煖氣,故名煖位。

[2] 「頂位」或稱頂法,也是以喻立名,為位在煖位之退與忍位之進的兩際,恰在山頂,觀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在頂位時,鈍根或業障深重者可能會退回到煖位,但不致前功盡棄,如果不退就前進至忍位。於動搖不安定之動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絕頂位,乃不進則退之境界。

[3] 上下八諦三十二行:
 
一、指色界、無色界的四諦十六行。色、無色界須修禪定才能生,上二界同一定地,故合爲一個階位,同一四諦十六行。
 
二、指欲界四諦十六行。上下共八諦三十二行。
 
下忍位要通修三十二行。從欲界苦行修起,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依此而修,欲界苦諦四行修完,修上二界苦諦四行;欲界集諦四行修完,修上二界集諦四行,滅、道二諦亦然,三十二行修成,達下忍位。

[4] 減緣減行:是減少,指苦、集、滅、道四諦,指諦下四行。最後僅留欲界苦諦之一行相,而於二剎那間修觀。該一行相,即依觀者之根機利鈍,而殘留四行相中之任一行相。中忍位的減緣減行修法,時間也最長,此不贅述,有興趣者請自行查閱。

[5] 上忍位,係於一剎那間觀中忍位之同一行相。至上忍位時,可得五種不生:(1)「生不生」,謂不生於卵生、濕生。(2)「處不生」,謂不生於無想天、大梵天處、北俱盧洲。(3)「身不生」,謂不生於扇搋、半擇迦,二形。(4)「有不生」,謂不生於欲界第八有(得須陀洹果,七還人間及不再來),及色界第二生。(5)「惑不生」,謂不生見惑。若加下忍位之「趣不生」(不再生惡趣),則共為六種不生。

  扇搋意黃門,即男無生殖器者;半擇迦為男根不完整者。瑜伽五十三卷八頁云:問:何故不許扇搋迦、半擇迦,出家及受具足戒耶?答:由此二種,若置苾芻眾中;便參女過。若置苾芻尼眾中,因摩觸等,便參男過。由不應與二眾共居,是故不許此類出家及受具足。又由此二,煩惱多故,性煩惱障、極覆障故,不能發起如是思擇。彼尚不能思擇,令其戒蘊清淨現行,何況當證勝過人法?是故不許彼類出家及受具足。又彼眾中,好人難得,亦難觀察。』」二形」,又作二相者、二根者,即陰陽人,指兼具男子性器(男根)與女子性器(女根),為生理異常者;其於佛道之修行及為僧伽之內眾,無指導他人之資格,故與扇搋、半擇迦者同,不准出家、受戒。

[6] 」為世間,或稱世第一法,在世間法中最高、最殊勝,為有漏世間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至世第一位,剩苦諦下苦行的一個剎那,由這一剎那引入見道位,而證初果須陀洹。從世第一到初果,時間很短,修成名一剎那。由世第一位第二剎那滿,便證入八忍八智初果位,見道證初果,即聲聞聖位。

[7] 《倶舍論》偈頌四加行位內容解釋:從此生煖法指總相念觀,修成內凡煖法善根,因此四善根已經生起。具觀四聖諦-煖位與頂位,皆觀四聖諦,修四諦法。修十六行相-煖、頂二位,同樣皆修四諦十六行觀。次生頂亦然-從煖位生頂位,證頂位也是修四諦十六行。下中忍同頂-「同頂」指跟頂位一樣。下忍位、中忍位和頂位相同,修四諦十六行觀,下忍修三十二行,中忍減緣減行,總有三十一周。但分定位與散位,散位是欲界,定位指上二界。上唯觀欲苦指上忍位。只觀欲界下苦諦的苦行,餘苦諦苦行的兩個剎那。一行一剎那-苦行有二剎那,第一個剎那是上忍位。世第一亦然-世第一位也是一行一剎那,屬苦行下的第二剎那。

[8] 《倶舍論》偈頌四加行位成就利益的解釋:煖必至涅槃-證得煖位,縱使惡業現前也不會墮落太久,將來必證得出世涅槃。頂終不斷善-到頂位雖還是凡夫,無論逢何逆境,絕不造斷善根一闡提事。忍不墮惡道-若修至下忍位以上,絕不造三惡道業,故不墮三惡道苦。不墮落並非造業不墮,而是內凡位賢者,不再造三惡道業。第一入離生-離生的,指離凡位,證聖位。至世第一位,可證入離生位,離三界受生情況,不致墮落。若證初果,在天上人間修行七番,便證阿羅漢果。到世第一位,定可證入見道位,離去四惡趣之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