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憨山德清大師 《金剛決疑》 整理與筆記 (三)菩薩發心之疑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解﹞此空生特問安心之法也。

以初在小乘時,單肯自度,不肯度生,故心小。今蒙如來二十餘年,多方淘汰,激起度生之心,故名大心眾生,為菩薩。要令下化眾生,將以上求佛果。此輩自肯利生,故曰發菩提心。

此空生已信佛心矣,但見初發大心菩薩,未悟實相真空,與前所取偏空,二者難辨。以前小乘涅槃,可以取著安住其心。今既捨前空,而未得真空。所謂進無新證,退失故居,名空亂意。以一向執著名言,習氣未忘,要有住著。又執著一定有佛果可求,將謂求至佛果,便是住處耳。且要上求佛果,必欲下化眾生。眾生度盡,方得成佛。而今滿眼看見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無量無邊,幾時能度得盡!眾生不盡,如何得成佛果?以求住之心急,故此心不安,不能降伏。故空生特為請安住其心,降伏其心之方法耳。

然空生已見佛心,而嘆希有矣,且開口單問此二語者,何也?以眾心各謂世尊今日是已成之果矣,故我見世尊如此日用安心自在。即今初發心求佛果之人,其心不定,當如何安住,如何降伏耶?此問意也。

安心者,如二祖侍達磨,乞安心法。磨云:將心來與汝安。祖云:覓心了不可得。磨云:與汝安心竟。然在祖師門下,一言便了,所以為宗。今世尊便說了許多安心之法,婆心漏逗,所以為教到底只是箇覓心了不可得。故四祖以前,皆以楞伽印心。至黃梅六祖,皆以金剛印心。故此經文非文字相,不可作言語文字看,全在離言之妙。其經中,凡言於汝意云何,皆反徵其疑也。以眾心隨語起疑,雖未吐露,而心已動念,謂之意言分別,正是名言習氣耳。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解﹞空生所問,意謂發心菩薩,不得似佛這等安心自在,將謂若求作佛,必須像佛日用行履一般,方纔是佛。我觀佛心如此安閒,而菩薩心不得安住,如何降伏使心安耶?佛答意云:菩薩要求心安作佛,不必別求,只如汝會得我護念付囑之心,其心自安,亦不必別樣降伏。故云:如汝所說,但得心安足矣,更何降伏耶!只當如此而已,故云如是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解﹞唯然者,空生直信佛心無疑矣。已見佛心似不必說,但諸菩薩未領其旨,更欲樂聞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解﹞此佛指示安心之方法也,義在下文。

前問安住、降伏二事,今只許說降伏,不言安住者,以凡夫二乘,一向執著住處,此名言習氣也。今趣進大乘者,先要遣此習氣。以眾生涅槃,俱非實法,皆不可得,但以名言為體耳。名言既捨,習氣頓空,其心不待降伏,而自安恬寂滅矣。故但教降心,不言其住者,恐引習氣。所謂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佛不以實法繫著於人,故不言住。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解﹞此世尊直示安心觀法也。

然菩薩發心,所求者佛果,所化者眾生,二者而已。所以於心不安者,以未見眾生如故。滿目都是眾生,何時方得度盡?眾生不盡,則佛果難求,轉見長遠,因此其心不安,而汲汲不休,故求降伏此心。今佛教以度生之方,以觀察無我為主。且菩薩所見眾生之多,難盡度者,以有我相,則見人相。人人相對,則三千界內眾生何限!且生生不已,宜怖其難盡也。殊未見眾生本自如如耳。

然眾生雖多,總十二類。縱有無量,亦只十二。就十二類一一觀之,收於胎、卵、濕、化四生而已。四生之內,不過色、心二法而已。在色則不過有色、無色,論心亦不過有想、無想。縱到極頂,則止於非有非無。如此十二,則盡眾生界矣,又何多耶?況十二類,名為眾生,眾生色心,本是假合;既為假合,則眾生本無;眾生本無,但妄見有。茍以本無而觀眾生,則眾生本自如如;眾生既如,俱成寂滅,即此盡皆令入無餘涅槃矣,又何難哉。

淨名云:一切眾生畢竟寂滅,不復更滅。如此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其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本無我故。以有我則有人,有人則有眾生、壽者,但有此四相,則不名為菩薩矣,何言度生?是故菩薩度生當觀無我。無我則無人。既無我無人,則眾生界自然寂滅。眾生寂滅,則佛果非遙,又何怖其長遠耶!是故菩薩當觀無我。下文云: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真菩薩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