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圓瑛大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整理與筆記(二十)正宗分--直顯般若本體--約知見圓明

 

二、直顯般若本體,分二

(一)審示 (二)直顯

(一)審示,分三

1、約知見圓明 2、約色相言說 3、約眾生非生

1、約知見圓明,分三

(1)示佛見圓見 (2)示佛知圓知 (3)示實福非福

(1)示佛見圓見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此斷第十五種,諸佛不見諸法疑。上云:菩薩不見眾生可度,不見佛土可嚴,恐疑如果如是,則成佛時,亦應不見一切法,則如來五眼,將何所用耶?為遣此疑,故一一舉問須菩提,如來有五種眼不?以審當機見解如何,並非如來平日,不知自己,曾具幾眼,還要向當機口角邊,覓消息討下落也。五眼通收十界,如來五眼圓具,菩薩惟具前四,二乘但具前三,天趣具二,鬼神有業報五通,亦得具二,其餘四趣眾生,祇具肉眼。又則肉眼通十界,天眼通六界,慧眼通四界,法眼通二界,佛眼惟佛界。

偈曰: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惟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肉眼四大所成,勝義根清淨四大所成,依肉而住,發為能見,其功能但觀障內之色,牆壁障礙之外,乃至隔紙則不能見,故曰礙非通
天眼能觀障外之色,故曰通非礙
慧眼觀空,如二乘,能觀真諦我空之理,故曰了知空
法眼能觀俗諦諸法,了知諸法之相,得法無礙辯,故曰惟觀俗
佛眼如千日,照種種異法差別之相,一一同是平等般若實相,如依器見金,見眾器差別之相,同是一金平等之相,故曰照異還同,圓明普照十方法界之內,無處而不含容。又佛所具前之四眼,名雖是同,其功用一一超勝,故皆名佛眼。

此處如來歷問五眼,良有深意,無非欲將平等實相般若本體,和盤托出。當機能具頂門隻眼,澈底洞見,故一一答曰。如來既有肉眼,則不異凡夫,凡夫亦有肉眼,何嘗非佛,是明生佛平等。如來既有天眼,不異諸天,諸天亦有天眼,何嘗非佛,是明佛天平等。如來既有慧眼,不異小乘,小乘亦具慧眼,與佛何殊,是名小大平等,佛為大聖故。如來既具法眼,不異菩薩,菩薩亦具法眼,與佛無異,是名因果平等。菩薩因人,如來果人故。如來既具佛眼,不異諸佛,諸佛亦具佛眼,與佛平等,是名佛佛道同。此中不惟佛與佛同,在凡同凡,在聖同聖,斯為直顯般若本體,平等一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也。

(1)示佛見圓見竟。

筆記整理

五眼

五眼通收十界

偈曰

明平等實相般若本體

肉眼

四趣眾生祇具肉眼、鬼神、天趣、二乘、菩薩、佛眼

肉眼礙非通

生佛平等

天眼

鬼神(業報五通)、天趣、二乘、菩薩、佛眼

天眼通非礙

佛天平等

法眼

二乘、菩薩、佛眼

法眼惟觀俗

小大平等

慧眼

菩薩、佛眼

慧眼了知空

因果平等

佛眼

佛眼

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佛佛道同

 

(2)示佛知圓知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前明佛能見之眼,此明佛所見生心。世界無邊,眾生類廣,生心不一,故逐一舉問,先舉恆河沙,以問空生:如來說是沙不?答曰:如來說是沙。再舉一恆河中沙,一沙一河,而論恆河之數,曰有如是沙等,以顯恆河之多;再舉眾恆河中沙,一沙一界,而論世界之數,曰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答曰:甚多。

「佛告」下,「爾所」二字,作如許解,謂如許界中,所有國土,一切眾生,有若干種心,如來一一盡知是妄;何以故知其是妄,如來說諸心,皆非離相無住真心,是假名為心耳。

「所以者何」,徵釋上文。所以如來說,生心非真,是妄者何也?乃是佛智鑑知,一切眾生,生滅妄心,三際遷流,念念不住,全無實體。過去已過去,現在無住處,未來尚未來。古德云: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無,妄緣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

昔日初祖達磨,於少林面壁。二祖慧可,斷臂求法。磨問:「斷臂何為?」可曰:「求大師與我安心。」磨伸手曰:「將心來與汝安。」可即時回光返照,心無心相。答曰:「覓心了不可得。」磨曰:「與汝安心竟。」可於言下大悟,紹繼祖位。果能人人悟心不可得,即得離相無住真心矣。

傳燈錄云:德山禪師,著金剛經青龍疏鈔一百卷,聞人說南方盛傳禪宗,不立語言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謂為魔子魔孫,待我去教化他。遂將青龍疏鈔一百卷,擔起離蜀,來至南方。途中肚飢,向婆子買油滋點心。婆子指擔云:「這個是什麼?」答曰:「青龍疏鈔。」又問講何經。答講金剛經。婆曰:「吾有一問,經中有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心?道得點心供養,道不得請別處去。」山無對,心中竊思,南方婆子,尚且如是,其僧安可輕視。遂往龍潭參信禪師。信預知其來,囑知客僧,明日周金剛(俗姓周人呼他周金剛)來山求見,與說外出。晚間引至相見。會晤後,送出方丈,吹滅紙燈,忽然大悟。乃曰:「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海。」竟將疏鈔舉火焚之。

(2)示佛知圓知竟。

 

(3)示實福非福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此斷第十六種,無心布施無福疑。上言三心皆不可得,又無生可度,無土可嚴,一切佛境界,亦應無得,則菩薩所修福德因緣,豈不亦同虛幻耶?恐有此疑。故以無住之福,其福甚多以破之。承上言:我說三心皆不可得,在汝之意,以為云何?設有人以不可得心為因,用滿三千界寶施為緣,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當機云: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以是因緣,即以不可得心之因,界寶布施之緣;既心不住心,則施亦無住,福感無漏,故曰甚多。他譯甚多下,有佛言如是如是,秦譯略之。

心印疏云:或問心既不可得,則修福亦不可得,如何能得甚多福德,此云何通?答豈不聞乎,犀因玩月紋生角,象被雷驚花入牙。蓋月非有意於犀,而犀玩之生紋;雷非有心於象,而象驚之起花。以是類推,如雷長芭蕉,磁石吸鐵,皆無有心,而有是力,物既尚爾,理何不然,是知不可得心,為不得之得,乃大得也,故言甚多,復何疑哉!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如來就當機所答,而印定實福非福,故呼其名而告之曰:「若福德有實,是住相布施,成有漏因,福有終盡,其福則寡,故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是離相布施,成無漏因,福等虛空,其福乃多,故如來說得福德多。此正如來佛眼圓見,佛心悉知,一切眾生,事行理行,得福多寡之不同;以顯實相本體,由來平等,無住乃證故。

1、約知見圓明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