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小池龍之介法師的另一本新作,雖說是針對日本所發生的災變事件所寫,但是其中有很多的現代議題省思,很直接地探討真實的生命議題,值得一看!
如「既然已經發生了,就不要讓內心受到二度傷害」,是一種心不隨境轉的轉念功夫。在面對境界,尤其是天災人禍,該如何面對與處理?
以及何謂真正的「善意」與「同情心」?是真的要安慰苦主?還是只是想彰顯自己的能力?
如何是真正的安慰,而不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壓在對方身上?
還有「多欲多苦」的觀念,小池法師用「快感」來說明眾生對於欲望的反應,非常貼切!還用科學的生理說法(多巴胺),來解釋眾生為何會產生「快感」,並舉例了相當多的生活實例。將眾生對於快感的需要比喻為吸食毒品,愈貪愈多,但也是愈來愈麻痺,過多的快感反而會增加匱乏,所以才會不斷地去追求快感(欲),但永無止盡!
最棒的是在分析資訊化社會中,大眾對於「資訊」追求的迷惘,有深刻的分析與勸導。不論是E-mail、FB、blog等,從中犀利的看出人性基本的欲望,追求「我」的執著,以及要如何從根本修正追求最大快感的原理。
一直以來認為的幸福,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幸福,只是腦中運作所產生的幻覺。
真正的幸福,是從資訊快感的刺激中徹底解放,
使內心獲得安穩。
--------------------------------------------------------
書籍資訊參考: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5943
走出悲傷的33堂課:日本人氣和尚教你尋找真幸福
不想再接收負面新聞了
日本人氣和尚--《超脫煩惱的練習》、《不思考的練習》作者小池龍之介,這是本讓你學會脫離不愉快、悲傷情緒的書。 承襲作者一針見血又不失溫暖的評論風格, 讓人不受逼迫慢慢改變自己,安穩內心,得到幸福。 在日本遭逢3.11大地震大創傷後,為讀者寫下的,拯救脆弱心靈、尋找真正幸福的書! 當我們感到痛苦,是真的遭受到不快的經驗嗎? 當我們感到幸福,是真實體驗到幸福嗎? 心裡的感受究竟是現實?還是幻覺? 真正的幸福,是從資訊快感的刺激中徹底解放,使內心獲得安穩。 關於創傷的療癒,小池龍之介在這本書教讀者由以下三個方向省思: 1. 真正的幸福究竟是什麼? 到目前為止,大家所認為的「幸福」,其實都不是真實的,只是腦中運作而產生的幻覺。應該學習如何將現有的價值觀轉換成真正的幸福,也就是「安穩內心」。 2.如何將善意發揚光大,行善和偽善的差別? 將自己對他人自然萌生的善意發揚光大,培育出慈悲心,進而幫助別人。 3. 安穩內心、走出困境的方法 對於在3.11災難之後,內心仍烙印著創傷所產生的悲傷、不安、憤怒而導致精神苦痛的人,希望能提供他們安穩內心、走出困境的方法。 不論是自己、家人朋友,或認識的人承受到災害,甚至是沒有直接受到影響的人,作者都希望能夠藉由這本書讓大家,重新檢視自己的內在,學習改變,讓內心獲得真正的安穩與寧靜,得到真正平和的幸福。 |
前言
第一章 創傷vs. 二度傷害「受災」=「悲慘」嗎?
既然已經發生了,就不要讓內心受到二度傷害
「自我約束」還是有值得褒獎之處
分辨「現實」與「非現實」的習慣
從佛法的角度看由「現實」進入「非現實」的過程
化解「自我洗腦」
第二章 行善vs. 偽善募款、捐獻和義工活動是偽善嗎?
有能力和沒有能力「同情他人」的時刻
能夠同情陌生人,卻無法同情親近的人
「同情心」本來就不是純粹的東西
我們的同情心或多或少都是「假的」
連結同情心與「慈悲心」
延展同情心的方法
透過「慈悲的冥想」,連結真正的慈悲
第三章 幸福vs. 快感快感等於幸福的想法
獲得「快感」的歷史
過多的「快感」反而會增加匱乏?
過去的日本人較少罹患精神疾病?
過去只有特權階級的人才會產生心病?
資訊化社會的意義
社群網站的毒品特性
過度滿足的不幸
符號化的「自我」,正是呼喚最大快感的商品!
從符號的虛擬邁向身體的現實
自我約束後的價值觀改變
從根本修正追求最大快感的原理
死亡的意識喚起生存的覺醒
不要忘記現在的「覺醒」
分泌安定和覺醒的腦中物質
「集中」就能安定
安定和覺醒的腦中物質
原本的幸福生活方式
為了日本的未來
後記
第一章 創傷vs. 二度傷害「受災」=「悲慘」嗎?
既然已經發生了,就不要讓內心受到二度傷害
「自我約束」還是有值得褒獎之處
分辨「現實」與「非現實」的習慣
從佛法的角度看由「現實」進入「非現實」的過程
化解「自我洗腦」
第二章 行善vs. 偽善募款、捐獻和義工活動是偽善嗎?
有能力和沒有能力「同情他人」的時刻
能夠同情陌生人,卻無法同情親近的人
「同情心」本來就不是純粹的東西
我們的同情心或多或少都是「假的」
連結同情心與「慈悲心」
延展同情心的方法
透過「慈悲的冥想」,連結真正的慈悲
第三章 幸福vs. 快感快感等於幸福的想法
獲得「快感」的歷史
過多的「快感」反而會增加匱乏?
過去的日本人較少罹患精神疾病?
過去只有特權階級的人才會產生心病?
資訊化社會的意義
社群網站的毒品特性
過度滿足的不幸
符號化的「自我」,正是呼喚最大快感的商品!
從符號的虛擬邁向身體的現實
自我約束後的價值觀改變
從根本修正追求最大快感的原理
死亡的意識喚起生存的覺醒
不要忘記現在的「覺醒」
分泌安定和覺醒的腦中物質
「集中」就能安定
安定和覺醒的腦中物質
原本的幸福生活方式
為了日本的未來
後記
讚啦!!
回覆刪除真的很讚!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