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法師品──五種法師,供養說法 文/聖嚴法師

〈法師品〉的經文很長,謹摘錄經中最精要的部分介紹如下:

次述聽聞法華經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稱為「五種法師」。

在經律聖典中,夠資格的沙門,均被尊稱為阿闍梨(ācārya),意譯為「師」,有教授、軌範、正行、應供養等意。在律部有教授阿闍梨、羯磨阿闍梨、受經阿闍梨、依止阿闍梨、教誡阿闍梨等。在阿含部及律部,師的種類也不少,例如精於毘尼者為律師,長於禪定者為禪師,熟於讀經者為經師,優於議論者為論師,勝於說法者為法師。嫻於修持觀行的禪師亦名為瑜伽師,而中國明朝時代稱專以應付經懺佛事為生的世俗僧,亦名為瑜伽教的瑜伽師。

 「法師」本為說法之人,以法為他人之師,自身則依法為師之意。《雜阿含經》卷一第二十六經云:「云何名為法師?……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也就是凡能說五蘊法而令生厭離心,願欲滅盡五蘊之身心而得涅槃寂靜的人,便名為法師。

以此可知,〈五百弟子受記品〉所說的富樓那尊者,「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世尊也說:「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故在《佛藏經》卷中的〈往古品〉也說:「富樓那亦於六佛法中作法師,亦於我法作大法師。」《大般涅槃經》卷十八云:「以知法故,名大法師,以知義故,名大法師……以知諸根利鈍中故,名大法師。」

在《法華經》本品及後面的〈法師功德品〉,則說有五種法師:凡是受持、讀、誦、解說、抄寫《法華經》的都是法師,甚至連畜生中的野干也稱法師,故也不限出家或者在家。現今的一般人,大概指會寫經或講經說法的人是法師,當然,也有些不會講經,不會說法,甚至於不識字而只會誦經的,也叫作法師,這點倒是跟《法華經》的法師內容不謀而合。

唯根據《十住毘婆沙論》卷七〈分別法施品〉,要求說法師的條件共有四點:1.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辭章句;2.決定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相;3.得禪定智慧,於諸經法,隨順無諍;4.不增不損,如所說行。

總而言之,「法師」之名不是出家人的專利,放寬尺度說,能夠傳播佛法,以法為師,即使是在家人,只要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大乘經典的,不論那一種,都可以名為法師。嚴格的要求則必須說通宗亦通,戒定慧並重,經律論精通者,始得稱為法師、大法師。在中國譯經史上,凡是大譯師,均冠以「三藏法師」之尊稱,例如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義淨,以及「開元三大士」等,都是大法師,都名三藏法師。

中國佛教界對於法師的用法,迄今仍是對出家人的尊稱,雖然有若干外道師及附佛法外道師,也有自稱為法師或大法師的,則與佛教的習慣用法不同。

「受持」是聽了佛法以後接受,接受以後不再忘失,而且照著做,不違背法的精神。「持」是記憶、憶持不放的意思。例如受戒之後,應當持戒不犯;受經之後,應當常持不廢;受法之後,應當恆持不懈。

「讀、誦」兩個字在佛教的典籍中,可以連用,例如「讀誦經文」。但此二字確實有不同的定義,看著文字名為讀,背著文字名為誦,故在《法華經》中,讀、誦是分開用的,讀經與誦經是兩種不同的法師。照著經本逐字敲木魚,叫作讀經;不敲木魚朗聲口唸,也是讀經。如果已把經文諳記在心,不論敲不敲木魚,凡朗聲口唸,都名誦經。

誦經法師,是已能夠熟背某部經典,隨口誦出者。若嚴格要求,凡不解經義,而僅依文背誦者,名為誦文法師,一定要誦其經文解其經義者,始得稱為誦經法師。依例亦可準知,凡是讀經而不解經義者,僅稱讀文法師,必得會解經義而讀之者,始名讀經法師。出聲口唸為讀誦,若不出聲而僅用目讀者,名為閱經。通常的人,如果為了窮通三藏聖典而竟年累月地檢閱藏經,名為閱藏;那一定不僅閱讀經文,須會理解經義。故在《法華經》的五種法師,不論是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的那一種,必能理解所受、所讀、所誦、所解說、所寫的經文內容是什麼。

佛教徒非常重視對於經典的受持讀誦。受持是表示已對這部經典所說的法義有了信心,所以願意接受而憶持不忘。讀經猶如照鏡,面對經義,檢束身心,以助受持更加得力。誦經是將經文熟背,銘記在心,隨時隨地舉心動念處,均可及時運用經義的法門,與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合而為一,同時也能朗誦傳持給其他的人。

例如古代自西方東來的梵僧,不一定隨身帶了多少梵筴佛經,卻能在漢地譯出若干部聖典,那就是因為他們已將經典牢記在心,往往一口氣就能誦出一部經來。這在古代的印度,今日的南傳及藏傳佛教大師,也都有背誦許多部經論的本領。所以我也鼓勵漢傳佛教的僧俗四眾,養成誦經的習慣。

「解說」是把佛經的道理說給人聽,可有三類:1.用語言向他人演說經中的法義,那就是講經的說法師,所謂辯才無礙,舌燦蓮花之士。2.用文字疏解經典,綜理三藏者,稱為論師。依智旭大師《閱藏知津》謂,所撰論書又分為釋經論及宗經論。釋經論者如《十住毘婆沙論》,以及古德高賢的各種經疏;宗經論者如《瑜伽師地論》等印度諸大論師、諸大菩薩依經撰述的各種論書,乃至包括中、印各地先賢所遺的諸種大小乘經律的論疏、論釋、論述等,均可歸於此類。3.用音樂、舞蹈、形像等各種表演及繪畫、雕塑作品來表達法義,宣揚佛教。

現代人則可通過科技工具,運用電視、電台、網絡,及報紙、雜誌、看板、燈箱,以及語言、音響、影像及圖畫等宣說經義,也可名為解說。

 

「書寫」佛經的目的有二:

(一)為了流通傳布佛經,分享更多的人,傳承更久的時間。由於古代的印刷術未發達,佛經的流布,都以手抄寫。印度以及南傳地區,有以貝頁寫經或律者;中國古代的佛經,多用手抄於紙卷之上,故爾留下了敦煌寶藏中的大量佛經手抄本。在北京的房山,則藏有大量的石刻藏經,也是為了能將佛經保留在石窟以及地宮中,傳之於後世,以免遇到毀佛滅釋的法難之後,佛經還不致在這世間失傳。

(二)為了加強記憶印象。抄寫佛經,比讀誦佛經的功效更大,一遍又一遍的抄寫之後,縱然不能舌燦蓮華,也能漸漸地跟所抄的經義身心相應,化合為一。在明代,中國還盛行以刺舌血或指血寫經。我在山西崇善寺,見過一軸刺血寫經,色澤鮮明,殷紅之中帶有金光,看了之後,禁不住要使我恭敬禮拜。另於紐約大覺寺,曾見有一部近人壽冶老和尚手抄大字本八十卷《華嚴經》供養在大殿佛龕的左側,也使我感佩不已。壽冶老和尚雖不登講座說法,為人胸襟廣闊豪爽,待人誠樸慈悲,經常廣結善緣。

若以今天印刷術之快速精美而言,佛經似乎已經不必用手抄寫了。尤其是在《大藏經》電子數位化之後,一片小而薄的光碟,就能容納整部藏經,要查任何一部經,進入電腦,便隨手可得;或者只要進入電腦網絡,找到提供藏經的網站,手指一按,便能得到你所要的佛經。

那麼,我們是否還鼓勵大家書寫佛經?答案是:「是的」。

目前法鼓山就在鼓勵並推動寫經修行,它的功能有二:1.加強記憶,抄寫一遍,勝過閱讀十遍。2.起恭敬心,每次提筆抄經,均宜沐手焚香,甚至先行頂禮三拜,因為見經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見佛之時心必調柔清淨,抄經之時,專念一意,如面對佛,所以等於聞佛說法,也由於凝心專注,即等於修習禪定。抄寫完成的經典,可以留作紀念,若字跡美好,亦可分贈他人結善緣;如果抄得太多,字跡又不怎麼好,可以焚化掉,或焚香頂禮之後,送去回收再生。

此〈法師品〉是釋迦世尊對藥王菩薩說的,主旨在於說明一切諸天、八部鬼神及僧俗四眾,不論是為求聲聞道、辟支佛道者,在佛面前聞《法華經》的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世尊都會為之授成佛的記莂。若有人聞《法華經》,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乃至一偈,並於此經卷,敬視若佛,與種種供養,是諸人等,於未來世當得作佛。如來滅度後,有人能書寫、受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此《法華經》者,如來便以衣覆是人,並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若有此經所在,應起七寶塔,不須另安舍利,此經即是如來全身。若人未能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法華經》者,是人未善行菩薩道。

在此經中,除了鼓勵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也鼓勵以種種莊嚴供養經卷及起塔供養。

以十種供品供養法華經: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

「華香」是用花製成的香,用鮮花本身作供品,就有鮮美、華麗、芬芳的香氛。

「瓔珞」是掛在胸前、載在頭上、圈在手臂手腕,乃至繫於足踝的裝飾物,是以錦帶、珠玉、金銀等七寶編串而成的,叫作瓔珞。

「末香」是碾成粉狀的香料,用以灑在門口,或貴人經過的走道上,或是重要的集會場所,使人們進去就可以聞到香味。

「塗香」是指各個種類的香油、香膏,有幾種作用,例如:保護皮膚,在皮膚乾糙或是曬傷之時,都可以塗這種香油;另外有驅蟲的功能,擦了這種香油之後,便不會被虻蚊蟲蟻等叮咬。

「燒香」是可以燃燒的香木,如檀香、線香等等,香煙裊裊,使香氣瀰漫整個會場。

各種用香在印度有種種的功能,比如說提神、消毒、表示尊敬,或是作為宗教信仰心的傳遞。天龍八部中有一類天神乾闥婆,就喜歡聞香,以香氣為食。另外,人死後的中陰身也是用香氣來滋養身體,所以為供養過世的人燒好香是對的,燒香有香氣,亡者的中陰身感到很舒服。可是中國民間信仰的一般大眾,燒香只是大把大把地燒,只有煙的空氣污染,沒有香的清潔消毒,這不是佛經所鼓勵的。

至於繒蓋、幢、幡,都是用來表示莊嚴。「繒蓋」即是傘蓋,又名華蓋,本為防雨遮陽用,後來成為高官貴人莊嚴行列的用具。例如今日泰國佛教,在儀典時,會有人為主禮者及貴賓,打一把大黃綢傘,頂在頭上,以示隆重。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畫中,也可以看到佛頭頂上的傘蓋,懸浮空中,這都是繒蓋。

 「幢」有圓筒、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可長可短、可高可矮,多半與人的身高相當,上下封起來,再用桿子支撐。在中國的寺院裡,都是垂吊在橫樑上面。也有以石頭雕成的石幢,置於寺中殿前的庭院,刻上經文或咒文,稱為石經幢、石陀羅尼幢。

「幡」是旗子,多半為長方形,由數尺至數十尺長的都有,同時還有飄帶,在空中隨風飄動時煞是好看。《六祖壇經》中記載惠能大師到廣州法性寺,見有兩個和尚為了幡動還是風動而爭論不休;由此可知那時的寺院裡已有掛幡。後來,中國禪寺講求簡樸素淨,故少見華蓋、幢、幡的點綴莊嚴物,倒是在藏傳佛教的寺院塔廟中,依然盛行此類裝置。

「衣服」,在印度衣與服是不同的。「衣」是布、布料;用布料做成可穿在身上的,就叫作「服」。袈裟也可算是衣服,因為它已經可以當成服裝來穿。

「伎樂」的「伎」就是伎藝,歌、詠、舞蹈、鐘、鼓、木魚、鈴、磬等打擊樂器,笙、簫、笛、琴、瑟等管弦樂器,用來讚頌佛法,就是以伎樂供養佛法。

以上十種供品,在梵文現存的《法華經》同一段落所見,則舉出以十三個項目,供養《法華經》:花、香木、香水、華鬘、香油、香粉、衣服、傘蓋、旗、幢幡、音樂、合掌、禮拜。為什麼要如此供養這部經卷?梵文本《法華經》接著前文便說:是「對此經典表達恭敬、尊重、崇拜、供養、讚歎。」

見經如面佛,怎可對經典不恭敬禮拜?修了供養,便起恭敬尊重難得的歡喜心。我們雖不必具備如上種種供物,但我常勉勵四眾,宜供鮮花、素果、清水、燒香或其中一項,不在多少,但表敬意。

我曾經看到有人把經捲起來,走路時夾在腋下。也有人看經看到很累了,就把經本當成枕頭,躺下來睡覺,這就沒有恭敬心了!有的人手上拿了經本,嘴上叨著香煙,一邊看經一邊抽煙,還把煙吐到經本上,我看了心裡很悲痛,很難過。

如果有人能夠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的經文乃至一偈一句,或於此經修如上的恭敬供養者,世尊告知藥王菩薩說:「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可見你若恭敬供養法寶經典,證明你已有大善根福德因緣了。

恭敬心是存於內、形於外,用禮儀、用供品來表達供養。

並且稱讚,於佛滅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當佛住世的時候,我們要供養《法華經》、讚美《法華經》。佛亦囑咐:在佛滅後除了如此供養之外,還要為他人解說《法華經》,乃至在隱密的場合把《法華經》的一句經文經義告訴人。此人即是如來派遣的使者,代表如來,做了佛事。更何況能於大眾之中廣為許多人說這部經呢!

為什麼要在隱密處偷偷的說呢?這不稀奇。當你處於不許宣揚佛法的時代環境中,就沒有人敢公開講《法華經》,只好在私底下偷偷進行,並且也不說明這是《法華經》裡的話,只要對方聽了增長善根,身心有益就好。

美國有一位居士曾經很得意的告訴我:「師父,我今天送了幾個佛法的紅包給某某人」;又說:「師父,在某個地方我供養了幾個觀念。」他並沒有告訴他們,那些都是從佛經中學到的,如果言明是出於佛經,恐怕就會被排斥。

「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能在暗中為人說一句《法華經》,便等於是由如來派遣來做佛事的大菩薩。也可以說,凡說佛法的人,便是佛的代表,因此不要小看自己,你當口宣佛話,身行佛事,意存佛心,不得輕忽,懈怠放逸。一般的人若遇說法之人,則當禮敬供養,亦如親炙如來。因為依法不依人,經即是法,法即是如來法身,有法處即是有佛處。

所謂「如來事」又名佛事,凡教人修學菩薩道的六度萬行,及一切成就佛道的所作所為,皆稱佛事。後世的一般人,僅把為亡靈誦經超薦叫作佛事,固然也對,可是所指範圍太狹窄了。

「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

這段經文是說,不論在何處,或者解說,或者閱讀,或者持誦,或者抄寫《法華經》,或者凡有《法華經》的經本所在之處,我們都應該起又高又大的七寶佛塔,寶塔上面要裝飾著許多的鈴、幡、傘蓋。塔中不用另安舍利,有了《法華經》,就已有了如來的全體法身。

這是說明,如來滅後的肉身舍利,固然應被尊敬供養,可是比起大乘聖典,如《法華經》者,如來的肉身舍利已不重要。

「塔」實際上是廟、寺的意思,梵文發音stūpa,又可翻譯塔婆、竺多波或窣堵波。佛陀涅槃火化之後,當時印度諸國國王,都爭著分取佛的舍利迎回供養,摩訶迦葉則召集五百羅漢在七葉窟,結集經律,傳誦後世。一般信仰,凡是有佛肉身舍利的地方就代表著佛的所在,應該起塔供養,佛弟子們便以舍利塔作為崇拜、供養如來的對象。

由上所見,「舍利」梵文śārikā,原為遺體、屍體之意,後來演為有肉身舍利及法身舍利的兩種。

「肉身舍利」可分為部分舍利的堅固子,及全身的整個肉身不壞。如果是火化後,身上的血、肉、筋、骨、內臟,乃至頭髮、手指甲等,凡沒有被燒成灰炭的,就叫作「堅固子」。現今世界各地由西藏、尼泊爾、印度等處傳出有很多佛舍利,都是感應舍利,不是真正世尊肉身遺留下來的。

「法身舍利」則是以「法」為佛的法身舍利,《法華經》是唯一佛乘的大法,就是佛的全身舍利。既然法身比肉身更重要,凡有舍利就應該用塔供養,有《法華經》處更當起塔供養。

因此,佛弟子固宜供養如來肉身舍利,尤當奉行如來於本經所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此《法華經》,才是回到如來的本懷。換句話說,供養佛的肉身舍利,不如恭敬供養《法華經》,而信解、受持、讀、誦、解說、書寫。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段經文是說,如果有求佛道的人,不管他是聽到或是看到《法華經》,能於聽後就信解受持的話,就知道那個人距離成佛很近了。

這等於是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法華經‧方便品》中也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不究既往,凡是浪子願回頭,回頭就是岸。所謂「立地成佛」即是「回頭是岸」的意思,當你在海邊游泳,朝向外海游,眼前一片汪洋,茫然不知所歸,只要一念回心,一轉臉就接近陸地而上岸了。如果你在大海中央,回頭有了目標,雖然尚未上岸,但是已經逐漸往岸邊的方向靠近了。

「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等於「回頭是岸」,表示你已接近成佛的果位了。至於有多遠呢?只要修行,就會越來越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法師講經說法,必具威儀,在一室之中,披起說法用的大衣,坐上莊嚴的法座。至於如何弘講《法華經》呢?亦得具足三項儀軌:第一、要「入如來室」;第二、要「著如來衣」;第三、要「坐如來座」。這三句話非常重要,這才是真正地弘揚《法華經》,註經家稱之謂如來滅後的「三軌弘經」。說法師除了用嘴巴說法,還要以身作則,自己用心行、用身行、用口行,身口意三者都要照著如來的心行法做,這才是真正弘講《法華經》的儀軌。

「如來室」就是以大慈悲心平等救濟一切眾生的苦難,用佛法布施給眾生,而使得眾生離生死,得究竟涅槃。如來的慈悲無限廣大,容納所有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作庇護所,育之養之,同成佛道。

 「慈悲」有三等:1.生緣慈悲:如見眾生苦,起同情心,願救濟、願拔苦,由有我相,故有生相。2.法緣慈悲:由二空觀智,空除了眾生相而發起的慈悲心,此二空觀智仍屬有功用,雖無生相,猶有法相。3.無緣慈悲:以深般若,照見從本以來,生佛同體,無有所起慈悲之境,亦無能起慈悲之心,此為無功用道的如來大慈悲心。

此處的「如來室」即是以如來的大慈悲心,作為一切眾生的房舍臥室。說法之師應當具此心儀。

「如來衣」就是柔和忍辱的心,說法之師,應當常以柔和忍辱心,與眾生接觸,讓眾生從你的外表儀態看你,就像披著一頂如來的柔和忍辱衣。因為有柔和心就不會與其他人或外界環境起衝突,也不會跟自己的欲望、瞋恨、煩惱起衝突。有忍辱心則是不管外界的環境再怎麼不好,即使受到欺負、侮辱,或是許許多多的苦難折磨,也都能泰然接受、寬容反應,而不以牙還牙。能做到這樣程度的話,就是最受人歡迎,也是最有福報的人。所以說法之師,應當學習具備如來之衣為威儀。

「如來座」是空的意思,一切諸法當體即空,如來以甚深般若的如如智,常契如如理,那就是諸法空相;如來以十法界的實相為寶座、為法座,實相無相,即是空相,等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是,亦無一處是,所以如來是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是以畢竟的空相為座,怎麼會有煩惱動的現象呢?所以說法之人應當學著以一切空法為法座,而為四眾說法。

依照天台家的解釋,所謂三軌是:1.資成軌──以大慈悲心安樂一切眾生。2.觀照軌──以柔和伏瞋。3.真性軌──坐於第一義空。此三為行、境、智的互資互用,不縱不橫,不一不異。即以資成及觀照,開發眾生之真性。

偈云:「若我滅度後,能說此經者,我遣化四眾,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女,供養於法師,引導諸眾生,集之令聽法。」

以上是摘錄經文的兩個偈子,意思是說,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如果有誰能夠說這部《法華經》,雖然佛已經滅度了,還是會派遣僧俗四眾來供養法師,而且帶很多眾生一起來聽此人說法。

「四眾」可分為在家二眾及出家二眾。在家男眾稱為優婆塞、近事男或清信男;在家女眾為優婆夷、近事女或清信女;出家二眾是比丘、比丘尼。沙彌跟著比丘學比丘法,沙彌尼跟著比丘尼學比丘尼法,所以不另外給他們一眾名稱。

 「是人樂說法,分別無罣礙,諸佛護念故,能令大眾喜。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

 這兩個偈文是說,能夠說經,或是喜歡說經,或是願意來說本經妙法的人,他的智慧沒有障礙,因為一切諸佛都會護念像這樣說法的人,所以能夠使得一切聽法者歡喜。只要親近這樣的法師,很快就能夠獲得菩薩道,跟著這種法師修學的話,就能得見恆河沙數一切諸佛。

「菩薩道」就是修六度四攝,通過菩薩道的實踐和修持,最後就是完成佛的果位,所以菩薩道又可以稱為成佛之道。

「分別無罣礙」是指對任何一法,都能清清楚楚地分析說明解釋給他人聽,也就是「辯才無礙」的意思。原因是有「諸佛護念故」,所以能夠使得大眾聽了生歡喜心。

「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這兩句話有兩層意思,講佛法給你聽的人,理所當然是你的老師;可是以佛法來講,是「以法為師,以法師人」,這裡所稱的「師」,一方面要以說法師為老師,另方面要以佛法為老師,隨順經中的佛法去做,就能夠見到多如恆河沙數的諸佛如來了。

 

本文摘自《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