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古代素食含義 為何初一、十五要吃素 (史幼波先生)

 

農歷初一、十五,海洋潮汐的變化因月亮的盈虧影響而達到最大值的時候,我們人體內部血液湧動的“潮汐”也達到了最大值,情緒就會陷入極端的狀態中。

“素食”在中國古代的含義並不等於“不吃肉”。漢語“素”字本義是指白色、干淨和質樸。

有專家作過考證,素食在中國古代有三種含義:一是指蔬食,此義與我們現代意義的素食重合;二是指生吃各種瓜果植物,與現代意義上的天然純素食有相近的地方,區別只是現代人已很難吃上他們理念中的“天然純素食”;第三指無功而食祿,那已是社會學領域中的事,與本文之旨無關。

按照中國傳統的養生學,人不應該追求濃烈肥厚的飲食,“平易恬淡”才是養生的硬道理。隨著佛教傳入,南北朝有“菩薩皇帝”之稱的梁武帝,使素食成為中國大乘佛教的鮮明特色。

梁 武帝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此前的佛教徒,即便是釋迦佛祖在世的印度,也是允許修行人食用“五淨肉”的。自梁武帝以後,素食便一舉成為中國漢傳佛 教的一大標志。因此,要說從古至今最自覺、最徹底、最無私地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素食主義道路的群眾,當公推南北朝以後的中國佛教徒。

古老的中醫學一直是主張多用清淡素食,少用肥膩厚味的。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翼方》中說:“食之不已為人作患,是故食最鮮肴務令簡少。飲食當令節儉,若貪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

這裡說的“鮮肴務令簡少”,即是說一定要少吃葷食,不要因貪鮮味而傷身體,尤其是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較弱,更要三思而後食之。孫思邈還進一步說:“老人所以多疾者,皆有少時春夏取涼過多,飲食太冷,故其魚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損於人,宜常斷之。”

在《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飲膳正要》、《本草綱目》等中醫古籍中,都記載有用蔬菜制作素食的飲食療法。

宋 代是中國文化高度發達的時代。據《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記載,北宋汴京和南宋臨安的餐飲業中,已經有專營素菜的素食店了。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記 載有100多種食品,其中大部分為素食,包括花卉、藥物、水果和豆制品入菜等,還首次記載了當時有“假煎魚”、“勝肉夾”和“素蒸雞”等仿葷技術。此外, 陳達叟的《本心齋疏食譜》也記錄了20種用蔬菜和水果制成的素食。

至 元明清三代,素食的發展愈加繁榮,素菜在各種文獻中的記載也非常豐富。據日本學者木宮泰彥的《中國交通史》記載,明末高僧隱元和尚東渡日本時,曾帶去了中 國的素食烹饪制作技藝,其冠名為“淨素烹饪”,把佛教高超的精神修養落實到了日常生活之中。清末薛寶辰曾有素食專著《素食說略》,其中記述了200多種素 食,其生動性和豐富性已大大超過了前代,真可謂是琳琅滿目,洋洋大觀。

佛 教在“齋戒”問題上的態度,對中國的素食人群是最具號召力的。在傳統寺院裡,同住的比丘們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集會一處,請精熟律法的比丘說戒,以反省過 去半月內的修行是否合乎戒律。若有犯戒者,則於大眾前忏悔。而作為在家佛弟子的居士們,則應在這樣的日子裡齋戒淨心,自然就只能吃素淨的食物了。

佛 教的朔望齋戒,在今天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現代科學的支持。按照潮汐理論,月球對地球的影響力主要是施加於地球上的水體中的,它往往是通過海洋潮汐的定期漲落 體現出來。人體的水分占了身體的80%以上,而且,人體血液中的鹽分濃度也與海洋中鹽分的濃度幾乎是一樣的。因此,每當朔望日(即農歷初一、十五日),海 洋潮汐的變化因月亮的盈虧影響而達到最大值的時候,我們人體內部血液湧動的“潮汐”也達到了最大值。

這 時候,人的血氣要麼最盛要麼最衰,總之,情緒就會陷入極端的狀態中。國外有研究發現:每當十五月圓之日,人們的情緒普遍會比平日更易激動,社會的犯罪率會 陡增,車禍的發生率也大大高於平日;而到了初一新月之日,人們的情緒則普遍比平日更低落,抑郁症患者會增多,自殺率也會增加,一些有精神性疾病的人會比平 日更難於自我控制。

從這個角度來看初一、十五的齋戒,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那些古代的高僧大德,會說這時候吃素齋戒有更大的功德。而寺廟裡選擇這個日子誦戒講戒,的確也是因為人們在月亮潮汐最大值的影響下,最容易犯戒!

(作者史幼波先生,系著名詩人、作家,媒體資深文化編輯,佛學及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傳播者,已出版前沿生活類和傳統文化類專著多種。現任四川龍江國學書院院長、《國學讀本》雜志主編、成都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


農歷初一、十五,海洋潮汐的變化因月亮的盈虧影響而達到最大值的時候,我們人體內部血液湧動的“潮汐”也達到了最大值,情緒就會陷入極端的狀態中。

“素食”在中國古代的含義並不等於“不吃肉”。漢語“素”字本義是指白色、干淨和質樸。

有專家作過考證,素食在中國古代有三種含義:一是指蔬食,此義與我們現代意義的素食重合;二是指生吃各種瓜果植物,與現代意義上的天然純素食有相近的地方,區別只是現代人已很難吃上他們理念中的“天然純素食”;第三指無功而食祿,那已是社會學領域中的事,與本文之旨無關。

按照中國傳統的養生學,人不應該追求濃烈肥厚的飲食,“平易恬淡”才是養生的硬道理。隨著佛教傳入,南北朝有“菩薩皇帝”之稱的梁武帝,使素食成為中國大乘佛教的鮮明特色。

梁 武帝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此前的佛教徒,即便是釋迦佛祖在世的印度,也是允許修行人食用“五淨肉”的。自梁武帝以後,素食便一舉成為中國漢傳佛 教的一大標志。因此,要說從古至今最自覺、最徹底、最無私地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素食主義道路的群眾,當公推南北朝以後的中國佛教徒。

古老的中醫學一直是主張多用清淡素食,少用肥膩厚味的。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翼方》中說:“食之不已為人作患,是故食最鮮肴務令簡少。飲食當令節儉,若貪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

這裡說的“鮮肴務令簡少”,即是說一定要少吃葷食,不要因貪鮮味而傷身體,尤其是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較弱,更要三思而後食之。孫思邈還進一步說:“老人所以多疾者,皆有少時春夏取涼過多,飲食太冷,故其魚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損於人,宜常斷之。”

在《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飲膳正要》、《本草綱目》等中醫古籍中,都記載有用蔬菜制作素食的飲食療法。

宋 代是中國文化高度發達的時代。據《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記載,北宋汴京和南宋臨安的餐飲業中,已經有專營素菜的素食店了。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記 載有100多種食品,其中大部分為素食,包括花卉、藥物、水果和豆制品入菜等,還首次記載了當時有“假煎魚”、“勝肉夾”和“素蒸雞”等仿葷技術。此外, 陳達叟的《本心齋疏食譜》也記錄了20種用蔬菜和水果制成的素食。

至 元明清三代,素食的發展愈加繁榮,素菜在各種文獻中的記載也非常豐富。據日本學者木宮泰彥的《中國交通史》記載,明末高僧隱元和尚東渡日本時,曾帶去了中 國的素食烹饪制作技藝,其冠名為“淨素烹饪”,把佛教高超的精神修養落實到了日常生活之中。清末薛寶辰曾有素食專著《素食說略》,其中記述了200多種素 食,其生動性和豐富性已大大超過了前代,真可謂是琳琅滿目,洋洋大觀。

佛 教在“齋戒”問題上的態度,對中國的素食人群是最具號召力的。在傳統寺院裡,同住的比丘們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集會一處,請精熟律法的比丘說戒,以反省過 去半月內的修行是否合乎戒律。若有犯戒者,則於大眾前忏悔。而作為在家佛弟子的居士們,則應在這樣的日子裡齋戒淨心,自然就只能吃素淨的食物了。

佛 教的朔望齋戒,在今天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現代科學的支持。按照潮汐理論,月球對地球的影響力主要是施加於地球上的水體中的,它往往是通過海洋潮汐的定期漲落 體現出來。人體的水分占了身體的80%以上,而且,人體血液中的鹽分濃度也與海洋中鹽分的濃度幾乎是一樣的。因此,每當朔望日(即農歷初一、十五日),海 洋潮汐的變化因月亮的盈虧影響而達到最大值的時候,我們人體內部血液湧動的“潮汐”也達到了最大值。

這 時候,人的血氣要麼最盛要麼最衰,總之,情緒就會陷入極端的狀態中。國外有研究發現:每當十五月圓之日,人們的情緒普遍會比平日更易激動,社會的犯罪率會 陡增,車禍的發生率也大大高於平日;而到了初一新月之日,人們的情緒則普遍比平日更低落,抑郁症患者會增多,自殺率也會增加,一些有精神性疾病的人會比平 日更難於自我控制。

從這個角度來看初一、十五的齋戒,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那些古代的高僧大德,會說這時候吃素齋戒有更大的功德。而寺廟裡選擇這個日子誦戒講戒,的確也是因為人們在月亮潮汐最大值的影響下,最容易犯戒!

(作者史幼波先生,系著名詩人、作家,媒體資深文化編輯,佛學及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傳播者,已出版前沿生活類和傳統文化類專著多種。現任四川龍江國學書院院長、《國學讀本》雜志主編、成都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