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祈能展現泱泱大器的叢林風範

 

    初入佛門時,或許當時才民國七、八十年左右,還沒有像現在有幾大山頭,自己年紀也輕,所以心中所知的只有「三寶」--佛、法、僧,沒有道場的分別。參加過比較大的佛教團體,就是 聖印長老的相關道場,還有 懺公師父所開辦的齋戒學會而已。

  大專畢業後,被師長送進佛光山的佛學院就讀,那是第一次知道,原來台灣有幾個比較大的山頭。雖然在那裡學習到很多,但也有所失落,因為印隆個人不喜歡派系團體的分別,不喜歡說你是XX山的,我是XX山的。因為覺得,我們都是佛教徒啊!


  後來親近了農禪寺,感受到 聖嚴師父所說的佛法的好。聖嚴師父雖然也創辦了「法鼓山」,但是他是以「建僧」為目的,當時的中華佛學研究所,為教界培育了許多優秀的四眾人才;不分在家、出家,不分是否為 聖嚴師父所剃度的僧眾,大家都一起為相同的理念而努力。

  在出家後,因緣際會又回到法鼓佛教學院就讀,也決定於畢業之後,留在山上為弘護正法盡一份心力。但這二年來,還是有遇到被質疑不是法鼓山僧團法師而產生的一些情況(因為看法名就知道了),雖然這樣的人數不多,但有時候這些居士的反應及言論,還是讓印隆有些感慨與難過。法鼓山僧團並不會這樣對待外來法師,不曉得這些居士的想法是從何而來?

  每個人都有其學佛因緣,不同道場是有不同的宗風與教導方式,我們都應尊重。尤其是居士對於出家法師,更不應用宗派的不同,而起了分別對立之心。在我們的戒律上,佛陀就有教導過我們,如果知事僧對於客僧有所分別對待,不能利和同均,這樣的過錯是很大的。因為,這些都是生死之心。

  證嚴上人說,「修行不只是為自己而修,而是要修得和別人能和,這才叫做修行人;道場就是要這樣,在叢林的大道場裡,去除了私我的概念、放棄自己的執著,才能和大家合和互協,而這就是最美好的道場!」

  印隆個人痛恨山頭主義(對不起,此用語非常強烈,但真的不喜歡),那是一種破壞佛教的思想。有容乃大,心量大才能把法推廣的無量無邊!不論是佛光、法鼓、慈濟,不論是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只要是認同該理念、只要是正信團體,都應該一起把正信佛法廣傳,這才是泱泱大器的叢林道場思想,而非小心小眼的子孫家廟心態。


8 則留言:

  1. 捨棄山頭本位

    提倡叢林共修

    回覆刪除
  2. 敬愛的 印隆法師,阿彌陀佛~

                    末學很感佩您的正知正見與大智慧,雖然要做到沒有分別心真的很不容易,但這也是  證嚴上人所教導我們的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人生在世雖然難免都會遇到愛分派別團體的人士,不過就如法師您所言的,只要是認同該理念,都應該一起把正信佛法廣傳,這才是泱泱大器的叢林道場思想,而非小心小眼的子孫家廟心態。  我想這都是我們學佛者所必須具備的心態和正念,佛法也才不會因人而異而偏斜曲解了,感恩法師您的諸多分享~

                                                                                                                   末學 明詠 感恩合十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明詠仁者:阿彌陀佛!

      證嚴上人是大慈悲、大智慧的法華行者,
      因此能一即一切,以無量義之妙用德行利益一切眾生。
      如果有福德因緣的話,末學很希望有機會能去親近學習。

      刪除
  3. 法師~
            真是不好意思,我不小心去按到【預覽】鍵所以重覆留言了,
    麻煩您代為刪除,感恩您! :">

     

    回覆刪除
  4. 佛的心:
    大圓滿覺,應跡西乾,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凡夫的心:
    分別計度

    回覆刪除
  5. 法師吉安:

    您說描述的情狀

    末學也曾多次遇過

    當下心裡感受真的無以言喻…

    所以更深信因緣無常觀

    唯有提醒自己莫忘初發心

    修學正信佛法、弘揚佛法、護持三寶

    感恩您悲智願力分享

    阿彌陀佛

    三寶弟子

    合十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