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剛好有機會跟果慨法師及果樞法師各用了一次午齋,發現兩位法師都十分惜福呢!因為我們是到常楷菩薩的古逸堂用小火鍋,兩位法師都把湯及料吃光光,連沾醬都吃的一滴不剩!印隆就問老師說,怎麼連沾醬都有辦法吃完呀?果慨老師回答說,她在一開始就會算好要加湯的份量,所以就不會太鹹,可以吃光光。這一點還真是厲害,印隆學起來了!
昨天也剛好在FB上,與一位以前佛學院的居士同學討論關於惜福的問題。同學說,她實在有些受不了家人對於飯菜沒吃完而倒掉的行為,印隆就笑說,好像我們佛學院出身的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過去印隆還在家時,對於無法惜福的情況,剛開始也覺得有些惋惜,但訴說多次,他人也不一定能夠理解。後來轉化方式,比如說說惜福的因果故事,或是在朋友剛好吃完時,給與大力稱讚等。若真的還是有遇到無法用完的情況,就務必做好回收的工作,是回收而不是吃不完倒掉的心態。另外,若自己能一直保持吃得很乾淨的行誼,久而久之也一定會感動到他人。
惜福從身教作起;相信默默的行誼,必能感動他人、影響對方。而慈悲的惜福,不是為了自己的福報,而是為了眾生的幸福!佛陀是福慧兩足尊,因為具足福德因緣,才能利益眾生離苦得安樂!
以下謹節錄弘一大師與「惜福」的行誼:
弘一大師的「惜福」思想,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弘一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勸他們「發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氣,「佈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就更好了。」
何謂「惜福」?惜是愛惜,福是福氣。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
弘一大師小時候,看見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錄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他哥哥時常教他念這句子,念熟了,以後凡穿衣或飲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蹋掉。
弘一大師的母親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污染。他母親和哥哥怕他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他。
弘一大師五歲沒了父親。七歲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他母親看到,正顏厲色地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哩!”
弘一大師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腦裏,後來年紀大了,也沒有一時不愛惜衣食。出家以後,一直還保守著愛惜衣食的習慣。
他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時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傘,是1911年買的。這些生活用具,破爛了,就請人用針線縫縫,當新的一樣使用。
除了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東西,須五六年一換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製的。
常有人給弘一大師送好的衣服或珍貴物品,他大半都轉送別人。他說,「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又如吃東西,只生病時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
惜福並非弘一大師一個人的主張,淨土宗祖師印光大師也是這樣。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有交往和書信往來。弘一大師親口說,有人送印光法師白木耳等補品,印光法師自己總不願意吃,轉送到觀宗寺去供養諦閑法師。別人問印光法師:「法師,你為什麼不吃好的補品?」印光法師回答說:「我福氣很薄,不堪消受。」
法師, 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感恩分享~~
我們可以從生活中學習及實踐~~ 惜自己的福 惜他人的福 惜自然大地的福!
阿彌陀佛!
感謝師父分享 :)
回覆刪除謝謝分享~~引用囉....
回覆刪除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這是修行者最重要的課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