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因緣】
【北傳佛教的病因論】(一)前世業報病
【北傳佛教的病因論】(二)現世失調病
【南傳佛教病因論】
【衣帶漸寬終不悔?淺談療病與修行】
【人身四病】
【從律學來探討佛陀對僧伽醫療的重視】
【佛教內科學(一~十)】
--------------------------------------------------------------
【出處─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http://www.sangha-care.org.tw/index.asp
--------------------------------------------------------------
病起因緣
選輯/釋慧明
察乎四大為形,五根具體,變動無桓,違反非一,致相乖逆,固有病生。病患生起,須假藥除。輔行云:「病起因緣有六,一四大不順故病;二飲食不節故病;三坐禪不調故病;四鬼神得便,五魔所為;六業起故病。」
一四大不順者,行役無時,強健擔負,棠觸寒熱。外熱助火,火強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是為水病;外風助氣,氣吹火,火動水,是為風病;或三大增害於地,名等分病,或身分增害三大,亦是等分,屬地病。此四既動,眾惱競生。
二飲食不節,亦能作病。如薑桂辛物增火,蔗蜜甘冷增水,梨增風,膏膩增地。胡瓜為熱病而作因緣,即是噉不安之食。
三坐禪不調,或倚壁柱衣服,或大眾未出,而先臥,其心慢怠,魔得其便使人身體,背脊節疼痛,名為注病,最難治也。
四鬼病者,四大五臟非鬼,鬼非四大五臟,若入四大五臟,是名鬼病。若言無鬼病者,邪巫一向作鬼至,有時得差。若言無四大病者,醫一向作湯藥治,有時得差。有一國王,鬼病在空處,屢被針殺,鬼王自來,住在心上,針者拱手,故知亦有鬼病矣。鬼亦不漫病人,良由人邪念種種事。或望知吉凶,兜醯羅鬼,作種種變,青黃等色,從五根入,則意地邪解,能知吉凶。或知一身一家,一村一國吉凶事,此非聖知也。若不治之,久久則殺人。
五魔病者,與鬼亦不異,鬼但病身殺身,魔則破觀心,破法身慧命,起邪念想,奪人功德,與鬼為異,亦由行者,於坐禪中,邪念利養,魔現種種衣服飲食,七珍雜物,即領受歡喜入心成病,此病難治。
六業病者,或專是先世業,或今世破戒,動先世業,業力成病,還約五根,知有所起。若殺罪之業,是肝眼病;飲酒罪業,是心口病;淫罪業,是腎耳病;妄語罪業,是脾舌病;若盜罪業,是肺鼻病。毀五戒業,則有五臟五根病起,業謝乃差。若今生持戒,亦動業成病,故云:「若有重罪,頭痛得除,應地獄重受,人中輕償,此是業欲謝故病也。」
凡諸病患,須細心檢察,知病根源,乃用治之,今明治法,宜對不同。
若行役飲食,而致患者,此須方藥調養即差;
若坐禪不調而致患者,此還須坐禪善調息觀,乃可差耳,則非湯藥所宜;
若鬼魔二病,此須深觀行力,及大神咒,乃可差耳;
若業病者,當用觀力,外須懺悔,乃可得差。
眾治不同,宜善得其意,不可操刀把刃,而自毀傷也。行者既識病之起源,自當隨宜治療,人身難得,勿使橫害。然體有可癒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豈得自用漫情,任他增劇,至使廢功進業,徒喪身命。不畜藥直,律由訶制,枉滅軀形,寧順聖懷者哉。
【本文出處】http://www.sangha-care.org.tw/content/Magazine.asp?ser_no=144
--------------------------------------------------------------
北傳佛教的病因論(一)前世業報病
總編輯/釋慧明
疾病生起的原因,在『南本涅槃經』卷一○、『摩得勒伽論』卷六、『大毘婆沙論』卷四六等經論名為「病因」,而『解脫道論』卷一一及『南海寄歸傳』卷三則稱為病源。
無論病因或病源,在經典上有好幾種的分類法。例如『大智度論』卷八中所提的「先世行業病」與「現世失調病」等二大類別,或『摩訶止觀』卷八上所說的:四大不順、飲食不節、坐禪不調、鬼神得便、魔所為、業報等六個病因。
如『大智度論』卷八說:「病有二種。先世行業報故,得種種病;今世冷熱風發故,亦得種種病。今世病有二種。一者內病,五藏不調結堅宿疹;二者外病,奔車逸馬堆壓墜落、兵刃刀杖種種諸病。問曰:以何因緣得病?答曰: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閉繫種種惱故。今世得病,現世病不知將身、飲食不節、臥起無常,以是事故得種種諸病。如是有四百四病。」(大正藏25.119c)
『摩訶止觀』卷八說:「病起因緣有六。一、四大不順故病,二、飲食不節故病,三、坐禪不調故病,四、鬼神得便,五、魔所為,六、業起故病。……六、業病者,或專是先世業、或今世破戒動先世業。業力成病,還約五根知有所犯。若殺罪之業是肝、眼病,飲酒罪業是心、口病,婬罪業是腎、耳病,妄語罪業是脾、舌病,若盜罪業是肺、鼻病,毀五戒業則有五藏五根病起,業謝乃差。若今生持戒,亦動業成病。故云:若有重罪,頭痛得除;應地獄重受、人中輕償。此是業欲謝故病也。夫業病多種,腫滿黃虛,凡諸病患須細心尋檢,知病根源然後用治也。」(大正藏46.106c)
以下先從「前世業報病」來作介紹。
「前世業報病」又稱為「先世行業病」,普通略稱為「業病」。在『法鼓經』上說,有業則有病。『大智度論』說,先世所作的業報招感,故得種種病。例如:「生盲者,先世重罪故。……問曰:云何先世重罪而令生盲?答曰:若破眾生眼、若出眾生眼、若破正見眼言無罪福,是人死墮地獄,罪畢為人,從生而盲。若復盜佛塔中火珠及諸燈明、若阿羅漢辟支佛塔珠及燈明、若餘福田中奪取光明,如是等種種先世業因緣故失明。今世若病、若打故失明,是今世因緣。」(大正藏25.118b)
還有,『灌頂經』卷一二說,前世造作惡業、今世招致罪殃。『福蓋正行集經』卷四也說,業報所招病。『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卷八說,業報所得病。『大威德陀羅尼經』卷九說,五患之一的受業果報患等。總之,北傳經典中若說病因,必提到業病。
一般而言,業病乃屬世間醫葯難以治癒之病。如『灌頂經』卷一二中說:「其世間人痿黃之病,困篤著床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拷楚萬端,此病人者或其前世造作惡業罪過所招、殃咎所引,故使然也。」(大正藏21.535c)『大智度論』卷五九也說:「諸病中癩病(麻瘋病)最重,宿命罪因緣故難治。」(大正藏25.479a)
接著從經典中具体的例子,來看何為招感疾病的前世惡業。
一、殺生與暴力……此為病因中最被重視的部分。『中阿含經』中說的,利用手拳、木石、刀杖等傷害別人,或『大智度論』卷八中提到的鞭杖、拷掠、閉繫等暴力,亦屬殺生之類的惡業。『新華嚴經論』卷三五、『大毘婆論』卷一一三、『瑜伽師地論』卷六○等皆提到殺生乃多病之因。『罪福報應經』中說,鞭打為因、惡瘡為果,不見經法、為盲目之因。『大智度論』卷八中說,前世傷害他人的眼睛、或盜用佛前燈火,乃今世天生盲目之因。『摩訶止觀』卷八上說,肝眼病歸殺生。同時,殺生亦得短命報。『無量壽經』卷下、『大毘婆沙論』卷一一四、『俱舍論』卷一五、『瑜伽師地論』卷六○等許多經典所說皆同。另外在『長阿含經』卷二提到,釋迦世尊在入滅前三個月開始背痛。此乃世尊前世為婆羅門時,與力士相撲而折斷對方的脊骨所得之業報。釋迦世尊雖已成佛,卻仍無法免除業病之苦。
二、嗔惡……『大智度論』卷八中說,對師父的教訓不聽從、不遵行,並且起嗔惡心,罪感聾報。甚至大型的疫癘或災害的原因,也歸屬嗔惡。『瑜伽師地論』卷六○說:「若器世間多諸疫癘災橫擾惱怨敵、驚怖師子虎狼、雜惡禽獸、蟒蛇蝮蝎蚰蜑、百足魍魎藥叉諸惡賊等,如是一切是瞋恚增上果。」(大正藏30.633c)
三、妄語……『觀佛三昧海經』中說,違佛所說、唱導無因無果論者,乃報感闇啞。『地藏本願經』卷上亦說:「若遇兩舌鬥亂者,說無舌百舌報。」『摩訶止觀』卷八上說,脾、舌的病乃妄語之報。
四、惡口……『地藏本願經』上說:「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諍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若遇毀謗三寶者,說盲聾喑啞報;若遇輕法慢教者,說永處惡道報;若遇破用常住者,說億劫輪迴地獄報;若遇污梵誣僧者,說永在畜生報。」(大正藏13.781c)其他如『法華經』、『大品般若經』、『濟諸方等經』等經,皆說譏誹佛法、般若、法師等,報感生來六根不具或種種奇形。
五、其他……『大智度論』卷八說,前世截人舌頭或令人服毒藥而使之不能發聲等,得咽啞報;前世破壞修行人坐禪房舍妨礙別人坐禪、或用咒術害人者,得瘋狂報。相反的,解除他人憂苦者,則少病苦。如『寶積經』卷一○六所說「不害得長壽、除他憂少病」。另外『五分律』卷二八亦提到,毘羅茶私呵比丘的五百癰瘡,乃前世侵犯五百個童女的惡業報。
雖然,業病的發生是從出生前就既定的事實,但是在『摩訶止觀』卷八上,則提到破戒乃發病的誘因。所以予防業病的第一方法,就是嚴守戒律、廣修善行。
而且不止前世的惡業報,也有因今世造作而立即招感疾病的現世報。例如『出曜經』卷一○所說,瞿波利比丘在世尊面前誹謗舍利弗與目楗連跟牧牛女行淫。當晚即全身長出膿皰,每個皆如芥子般大小,膿皰甚至還逐漸增大,如胡豆、如桃杏、如鼻羅果(約如蘋果般大小)。最後瘡破膿血流出臭穢難聞,身壞命終墮入阿鼻地獄,千具犁牛而耕其舌。所以佛說:「守護口過慎勿誹謗,夫誹謗之生皆由貪嫉。」(大正藏4.664b)
【本文出處】http://www.sangha-care.org.tw/content/Magazine.asp?ser_no=533
--------------------------------------------------------------
北傳佛教的病因論(二)現世失調病
總編輯/釋慧明
此「現世失調病」不關前世宿業,顧名思義乃今世色身失調或意外而造成的疾病。若依『大智度論』卷八中所提的「現世失調病」而論,約可分為內病與外病二種。
一、內病
內病,在『出曜經』卷二九中又稱為「內患」,如經云:「內自思惟,身為苦器,內外無主,分別此身,何可貪樂,一病以發,四百四病,同時俱作。此名身之內患。」(大正藏4.767c)
所以經中以「一篋四蛇」比喻地水火風四大令色身受苦,如同藏於身中的四條毒蛇。如『最勝王經』卷五說:「地水火風共成身,隨彼因緣招異果,同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居一篋。」(大正藏16.424b)
至於病因,當然是由地水火風等四大不調所引起,所以『維摩詰經』說:「眾生病從四大起」。而導致四大不調的主要原因有兩種,(一)四大性質相違,(二)四大增減引起。
前者根據『最勝王經』卷五之說,地大與水大的性質下沈,風大與火大的性質輕舉,若與其性質相違,就會產生病痛。後者乃依據『佛醫經』:「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大正藏17.737a)
由於四大不調而產生的症狀,依據『五王經』的 敘述:地大不調時,全身感到沈重;水大不調時,容易浮腫;火大不調時,火氣上升;風大不調時,則全身僵硬。『南海寄歸傳』卷三說,所謂四大不調者,初則地大增長,令身沈重;二則水大蓄積,涕唾乖常:三則火大熾盛,頭胸壯熱;四則風大動搖,氣息擊衝。此等即中醫所謂的沈重、痰陰、黃熱、氣發等病相。
另外,季節也是引起四大不調的誘因。
『四十華嚴經』卷十一中將一年分為春時、熱時、雨時、秋時、寒時、雪時六季,並說明季節與疾病的發生關係,如春時、雪時易生痰廕病,熱時、雨時易生風病,秋時、寒時黃熱病增劇,總集病(又稱雜病)則隨時發生。同樣地『金光明經』卷三也說,風病病在夏季,熱病病在秋季,等分病病在冬季,肺病則易在春季惡化。
根 據『佛醫經』的說法,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風多,秋七月八月九月熱多,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風有寒。為什麼呢?經中接著從四季更迭的角度進一步地說明:春天為萬物生長寒氣散出所以寒多;夏天因萬物榮華陰陽合聚所以風多;秋天因萬物成熟所以熱多;冬天因萬物終亡熱去所以有風有寒。這與中國醫學『素問』中「發陳、蕃秀、容平、閉藏」等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內病的種類,經中統稱有四百零四種,由於風大運轉所引起的風病有一○一種,由於地大增長而引起的黃病有一○一種,由於火大旺盛所引起之的熱病有一○一種,由於水大積聚而引起的痰病有一○一種。如『五王經』:「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大正藏14.796b)
『大智度論』卷五八 中同樣也說「一一大中百一病起」,並又提出冷、熱二病總括四百四病之說:冷病有二百二種,由水大與風大引起;熱病亦有二百二種,因地大及火大生起。接著略述四大不調的情形。
(一)風大不調……風大,專司呼吸、循環等運作。有日本學者認為「古代印度醫學中所謂的風大,具有調節身體各項機能之用,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所以具有呼吸、排泄、消化、發聲、血液循環等作用。」而佛典中對風大的描述,有五風、六風、七風、九風、十風、十二風等,甚至『正法念處經』卷六五、六六、六七更列出七十多種之多,日本學者曾以現代醫學名詞來對應:破行風或謂神經痛或風濕症,節風則為關節炎,害火風相當於胃病,破腸風為腸炎引起等。『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說,風大增故,虛懸戰掉、疼痛轉筋、嘔吐咳嗽氣急等百一患生。
(二)火大不調……火大,古代印度醫學中稱為 Pitta ,相當於膽汁,專責新陳代謝及體溫的調節。佛典中提出發熱與消化二種作用,也就是熱、黃二病。若依據『正法念處經』卷六六中的記載,黃病有口、眼、皮膚或指甲變黃、消化不良等症狀,這或許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謂的黃疸。『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說,火大增故,煎寒壯熱、肢節皆痛、口乾、大小便不通暢等百一患生。
(三)水大不調……水大,古代印度醫學中稱為Kapha,也就是黏液的意思。水大亦有新陳代謝的作用,它存在於胃、肩或胸部、舌或咽喉、腦或感覺器,以及關節等五個部位。佛典中將水大不調而產生的疾病稱為痰陰病。痰廕,在『金匱要略』中稱為「痰飲」,乃六飲中的一種。『慧琳音義』卷六十中,於「痰陰」一詞下加註「胸鬲中的水病」(大正藏54.708b), 一般統稱為痰病。『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說,水大增故,痰廕脹滿、飲食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
(四)地大不調……我們的身體大部分為地大所屬,所以地大不調,大都為風大、火大、水大等三大不調而引起的合併症。因此,地大所產生的病,便名為雜病、總集病或和合病等。『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說,地大增故,腫結沈重、身體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
二、外病
外病,也就是外因引起的疾患,所以在『出曜經』卷二九名為「外患」。『大智度論』卷十則將寒熱、飢渴、兵刃、刀杖、墜落、推壓等外在因緣所引起的疾病,統稱為「外因緣病」。若以現代醫學來說,「外病」除了兵刃、刀杖、墜落、推壓等外在因緣所引起的「外科」疾患,也包含寒熱、飢渴引起的內科疾患。雖然如此,不過外病仍是以外傷性的居多,例如九橫(九種橫死)中外科疾病就佔大部分。
佛教中所謂的橫死,指非因宿世之業果致死,而係遭意外災禍死亡者,稱為橫死。又叫作非時死、不慮死、事故死。經中說有九種因緣,令人命未盡不應死而死。如『藥師經』所說的九橫:初橫「得病無醫」,即得病時缺乏醫藥或看護者,偶雖得遇醫師卻被授以非藥(即投錯藥),或因相信外道及占卜邪師延誤就醫而死。二橫「王法誅戮」,即遭受法律制裁而死。三橫「非人奪其精氣」,即狩獵嬉遊、沈浸酒色放逸無度,為非人(鬼怪)乘隙奪其精氣而死。四橫「火焚」被火燒死。五橫「水溺」被水溺死。六橫「惡獸啖」被惡獸噉食。七橫「墮崖」從山崖墜落而死。八橫「毒藥咒咀」因服用毒藥或被施以咒術而死。九橫「饑渴所困」因餓死或渴死。
在『大毘婆沙論』卷二十、『??論』卷五、『阿毘曇毘婆沙』卷十一、『順正理論』卷十三等論,則依業之不同而將人的死亡區別為四種:(一)壽盡財不盡死,謂人報壽既短,於現生中復不積善作福,但知營謀財物,故其壽盡時,積蓄尚多。(二)財盡壽不盡死,謂人不能經營生計,少有財物,壽雖未盡,然積蓄已盡,或因飢餓,或由凍苦,以致於死。(三)壽盡財盡死,謂人造作短壽之業,又不能經營財物,一旦壽盡,其財亦盡。(四)壽不盡財不盡死,謂人廣作壽業,廣作財業,其財未盡,其壽亦未盡,而因其他因緣忽遭橫死。
『福蓋正行集經』:「何義名病?如世尊說,四大增損,界不平等,猶如毒蛇,生諸苦惱。此有二種,一者內所發起,二者外緣損害。復有三種 ,一者業報所招,二者橫難侵損,三者為他咒詛。委細分別,有無數種,謂風黃痰廕、疥癩癰疽、嗽瀉熱毒、羸瘠疼痛等。是名為病。」(大正藏32.726a)
根據『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所載,修行者因為現在用心修道,其本來有病的四大,因心息鼓擊而發動成病,此時若不能善加調適身、息、心三事,故有病發。所以修行者應當善識病源,善知坐中內心治病方法;若不知治病方法,一旦動病,非唯行道有障,更生命堪慮。反之,若能清楚四大、五臟、五根等三種病發之相,善加調治,則身心安隱,不廢修業。
【本文出處】http://www.sangha-care.org.tw/content/Magazine.asp?ser_no=519
--------------------------------------------------------------
南傳佛教病因論
總編輯/釋慧明
南傳經典中所提到的病理觀或病因論,與北傳經典比起來較不具系統,而且更為簡略。因此,若要如前兩篇的北傳佛教病因論般地詳述有其困難,所以本期謹以『解脫道論』與『彌蘭陀王問經』為例來略述南傳佛教體系中的病因論思想。
一、『解脫道論』
『解脫道論』據說為阿羅漢優波底沙所造,也被收錄於漢譯大藏經(大正藏論集部32冊)。此論卷七中提出,死有「不時節死」與「時節死」二種。不時節死者,有自殺、他殺、病死、暴死等;時節死者,有壽盡自然死與老死等類。但論中始終未曾言及相當於北傳所說的業病等觀點。縱使在視為病因的五種死因中,也沒提到前世業病之說。所謂五種死因:
一、風痰不調,二、諸蟲侵害,三、飲食不調,四、毒蟲猛獸傷害,五、被人或非人殺害等。
『解脫道論』被認為是覺音撰『清淨道論』之重要理論依據。但據日本學者長井真琴之研究,本論與巴利文之清淨道論類同,然清淨道論所舉之多數譬喻,本論書則闕如。在同論卷六三中,以出入息(呼吸)不調、姿勢威儀不正、時節寒熱、四大不調等四種因素作為病因。而且有此一說:地大動?乃身體僵硬引起,水大是脂肪過多,火大是發熱所致,風大是關節弛緩所招。但仍然沒有提到業病之說。
二、『彌蘭陀王問經』
『彌蘭陀王問經』相當於北傳經典中的『那先 比丘經』(大正藏論集部32冊),此經便有論及業病之處。在同經第九難問中提出八種病因。即以下八種:
(一)風等起病……此病乃因風之動亂所引起的疾患,原因除了現世的冷、煖、饑、渴、過食、起立、過勞、疾走、傷害等的九因外,再加上前世宿業,合計十因。
(二)膽汁等起病……此病是由於膽汁動亂所導致的疾患,原因有三,即冷、煖、異常食等三種。
(三)痰等起病……此乃痰之動亂引起的疾患,原因有四:即冷、煖、飲、食等四因。
(四)集合病……此乃前述的風、膽汁、痰等三因動亂混合而起的疾病。
(五)時節變化……即受外在季節氣候等因素影響所產生的疾病。
(六)不等姿勢……這在巴利原文解釋為因久坐而引起的病,但在本經卷一則認為是不規律的生活所致。
(七) 傷害……此有二種:一、偶然事故,二、業報所致。但由於偶然事故而引起的傷害較多,由業報引起的較少。
(八)業報……在此論中也提出殺生乃短命之因的說法,與北傳佛教所?不謀而合,『增支部』二一也有此相同之說,另外『小業分別經』也說:「傷害有情將招致多病業報」。
另外在『彌蘭陀王問經』難問九中,提出七種非時之死,相當於北傳『藥師經』所說的橫死。所謂七種非時死者:一、極餓卻得不到食物時死,二、極渴卻得不到飲水時死(與前項合為第九橫飢渴所困死),三、被蛇咬到無醫而死(即第六橫惡獸噉),四、服毒得不到萬病?(解毒藥)時死(即初橫得病無醫及第八橫毒藥咒咀),五、入火中得不到消火之物時死(即第四橫火焚),六、入水中得不支撐物時死(即第五橫溺水),七、刀劍所傷卻無法就醫時死(略同於第二橫王法誅戮及第七橫墮崖死)。
而『增支部』卷五中所謂的損壽五法亦大同於北傳『九橫經』或『佛醫經』中所說九橫,即:一、做不適當的事(略同於第六橫不持戒犯重罪刑法);二、不知適量食(即第二橫不量飯、食不知節制、多食、過足);三、食不消化(即第四橫食未消化又食);四、非時遊行,也就是正午以後至街市閒遊(即第八橫入里不時,不如法行等);五、非梵行或結交惡友(即第七橫近惡知識結交惡人惡友)。
在『雜阿含經』卷15中說:
云何名良醫善知病?謂良醫善知如是如是種種病,是名良醫善知病。云何良醫善知病源?謂良醫善知此病因風起、癖陰起、涎唾起、眾冷起、因現事起、時節起,是名良醫善知病源。云何良醫善知病對治?謂良醫善知種種病,應塗藥、應吐、應下、應灌鼻、應熏、應取汗,如是比種種對治,是名良醫善知對治。云何良醫善知治病已,於未來世永不動發?謂良醫善治種種病令究竟除,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是名良醫善知治病,更不動發。
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成就四德療眾生病亦復如是,云何為四?謂如來知此是苦聖諦如實知,此是苦集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諸比丘!彼世間良醫於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不如實知,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於生根本知對治如實知,於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如實知。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名大醫王。(大正藏2‧105b)
【本文出處】http://www.sangha-care.org.tw/content/Magazine.asp?ser_no=502
--------------------------------------------------------------
衣帶漸寬終不悔?──淺談療病與修行
杏林牙科診所院長 張來宗醫師
疾病的因緣
經云:「病起因緣有六,一四大不順,二飲食不節,三坐禪不調,四鬼神得便,五魔所為,六業起。」在西醫病理學中對疾病的病因、病程、臨床特徵、組織細胞變化、預後等,都有詳述。但是有許多的疾病病因卻非常複雜,除了先天因子如遺傳,及後天因子如環境,尚還有許多潛在因子不得而知,尤其加上所謂的「業力」之後,疾病變得不可思議,先進的醫學也束手無策!所以,對疾病認知、接受、治療的程度多少,是與我們有切身關係的。對疾病的產生一無所知,或不加理會,或是知而不治,或是治而難癒以致身心俱疲,如此則是負面的態度。有朝一日,當我們必須面對重病的挑戰時,誰能「不悔」?
病苦與修行
「緣起法」是佛教的核心,是圓滿的聖諦。三學中「慧學」的修習,即是對緣起的認知,日常語解釋為「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從四聖諦苦、集、滅、道,及十二因緣中,可見緣起法的大要。從苦的流轉開始,而後進入苦的還滅,就是修行的過程。病是苦,因此和修行有密切的關係,真正疾病的原因是無明,疾病完全治癒是涅槃,療病的過程是修行。以下簡示十二因緣流轉: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苦 信→悅→喜→輕安→樂→三摩地→如實知見→厭離→離貪→解脫→滅盡智→涅槃。
由此可知,在生死未了之前,病苦在所難免。一位帶有「三分病」的修行者如何得到解脫自在呢?首先,應該把「病苦」看作客觀的事實,「身」有病求醫診治,「心」有病則須老實修行。
修行人如何療病?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佛法,猶如覓兔角。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教導僧伽正確的療病觀念,使佛法人性化,不管是心理方面的,或是身體方面的疾病,循合法、合理、合情的醫療管道,在醫護人員妥善的療護下,治癒疾病,功德無量。然而在療病過程中也應有身、心治療雙管齊下的觀念,才不失修行人的本色。
淨土宗印光大師曾開示:「佛為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等病,念佛人有病當一心待死,若世壽未盡,則能速癒,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業,業消則 病癒!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則決定無由往生,以不願生故。」療病的過程是修行中重要的一部分,病癒固然需要時間、體力、醫療等各方面的因緣具足,若能病中修行,縱然衣帶漸寬身瘦骨立,終必無悔!
【本文出處】http://www.sangha-care.org.tw/content/Magazine.asp?ser_no=208
--------------------------------------------------------------
人身四病
選輯/釋慧明
察乎四大為形,五根具體,變動無恆,違反非一,致相乖逆,固有病生。病患生起,須假藥除,如世尊說:「有病人,得隨病藥,隨病食,如法看病,而死;或有病人,得隨病藥,隨病食,如法看病,而活;有病人,得隨病藥,隨病食,得如法看病人,病必差,不得便死。」是故如來,為說醫經,及藥犍度,使諸弟子,得安樂住,而免禍害。
凡為病起,從四緣生,若識四緣,治之無謬。如《醫經》說:「人身中本有四病,一地、二水、三火、四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從是四,起四百四病。故,土屬身,水屬口,火屬眼,風屬耳,火少寒多目冥。」
義淨法師曰:「地增令身沈重,水積涕唾乖常,火盛頭胸壯熱,風動氣息擊衝,即當神州沈重,痰廕、黃熱、氣發之異名也。」
《智度論》云:「四百四病者,四大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風起故;熱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火熱相,地堅相,堅相,故難消;難消,故能起熱病。血肉筋骨脈髓等,是地分,除其業報者,一切法皆和合因緣生也」。《雜事》云:「風病百一,黃病百一,痰廕病百一,總集病百一。」
【本文出處】http://www.sangha-care.org.tw/content/Magazine.asp?ser_no=205
--------------------------------------------------------------
從律學來探討佛陀對僧伽醫療的重視
福嚴佛學院前訓導主任 大修法師
參加了幾次「僧伽醫護基金會」所籌辦的義診活動,主事者誠懇的邀我從律典方面,就有關於僧伽醫療方面的問題,做一個簡要的探討。個人雖知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勝舉,但自知文筆淺陋、律學未精兼且平時又罕於著墨,想要有一篇好文章呈顯,對己而言,確是有一點太奢望了。雖然如是,能勇於嘗試,面對自己的不足加以克服,卻也是進步的開始。故在此謹期望諸方賢善大德,多所指正與教導。
在《摩訶僧祇律》卷二十八中提到:「佛住舍衛城,一日巡視僧房,阿難隨後,見 一病比丘臥糞穢中不能自起,孤苦無依、無人照顧,即安慰已;佛語比丘:取衣來我為汝浣。爾時阿難白佛言:『置,世尊,是病比丘衣我當與浣。』佛語阿難:『汝便浣衣、我當灌水。』阿難即浣世尊灌水,浣已日曝;並為除去糞穢出床褥諸不淨器等,又澡浴病比丘,徐臥床上已。爾時世尊以無量功德莊嚴金色柔軟手,摩比丘額上問言:『所患增損?』比丘言:『蒙世尊手至我額上,眾苦悉除。』爾時世尊為病比丘隨順說法令發歡喜心已,重為說法,得法眼淨。比丘差已,世尊至眾多比丘所言:『汝等同梵行人,病痛不相看視,誰當看者?汝等各各異姓異家,信家非家,捨家出家,皆同一沙門釋子,同梵行人不相看視,誰當看者?』」(大正22.455上)據律文所載,這位病比丘,平時就是位懶惰懈怠者,別人有病、有困難 時,從不發心,現在自己病苦纏身,也感得大眾的不相看視;我們從此文中得知,佛陀是何等的慈愛無分別,不但為除垢穢浣滌不淨,並為說法便得證果位,使其身心蒙受大安樂。這是佛陀的大悲示教,對眾所厭棄的病比丘,尚且如此的殷勤照顧,況是其餘也?
另外佛陀在律文中,也明示僧團大眾,對病比丘的責任,如《四分律》卷四十一云:「比丘應看病比丘,應作瞻病人,若有欲供養我者,當供養病人。聽彼比丘、和尚、阿闍黎若弟子應瞻視;若都無有人看,眾僧應與瞻病人;若不肯者,應次第差;若次第差不肯,如法治。」(大正22.861下)《摩訶僧祇律》卷二十八也提到:「若比丘病,應看著:和尚,同和尚,阿闍黎,同阿闍黎,同房,比房,僧應差看,隨病人宜須幾人,應與,若不看者,一切僧越毘尼罪。」(大正22.455下)而在其他各部律或論之中,也有類似的明文記載。在在處處的顯示,這是佛陀的大慈大悲,讓照顧病比丘的責任,能在僧團的運作中,得到重視;也剴切的教導,這是僧團上下,一份不可推諉的共同責任。
除此之外,佛陀在律文中也 列舉出一些,不適合擔任看護工作的瞻病者。如《十誦律》卷二十八云:「有五法,看病人不能看病:一、惡性不可共語;二、病人教不隨語;三、不別知隨病應食不應食;四、不能為病人他邊索藥;五、不能忍。復有五法,看病人不能看病:一、惡性不可語;二、若多惡病人(之)屎尿,瓦甌唾壺,出入時,若棄唾時,不喜;三、為財物飲食不為法故;四、五受陰起滅,不能觀是色陰習,是色陰盡,是痛(受)陰,是想陰,是行陰,是識陰,是識陰習,是識陰盡;五、不能隨時到病人邊為說深妙法,示是道非道,不能生其智慧。」(大正23.206上)因為看病者,在看護的過程裡,須隨時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情緒起伏,適時適當的因應處理與開導;並要在日常生活的照顧中,護念患者的人格尊嚴與感受。因為此時患者的色身雖羸弱,但五蘊的感受,是相當敏銳發達的。尤其看病者,本身的堪忍度若不足,慈悲與智慧不深不善巧,在面對長期繁重的看護工作時,常會有身心俱疲,厭怠的現象出現,此時若不善調或以法觀照銷融,往往會有退失初心,乃至造成遺憾的後果出現。故律文中所提示的具足二種五法之人,不能為瞻病者,是佛陀深察物機,對患病者的極盡關愛之言。
當然,患病的僧人,在接受僧團大眾服務的時候,平常若懶於發心,對於僧團毫無奉獻可言,雖不至於如前文所述之病比丘,「若痛無侶,自臥大小便中。」恐怕也會慚愧不安,自覺無此福德消受了。在《十誦律》卷二十八佛陀提到:「病人有五事難看:一、惡性不可共語;二、看病人教不信不受;三、應病飲食,不知節量;四、不肯服藥;五、不能自忍節量。復有五法病人難看:一、惡性不可共語;二、不知諸病起滅無常;三、身中起病,辛苦不樂,奪命性不能忍;四、一切喜從他索,少自能作而不作;五、五受陰起滅,不觀是色陰,是色陰習,是色陰盡,是痛(受)陰,是想陰,是行陰,是識陰,是識陰習,是識陰盡。」(大正23.206上)所以患病者,在接受細心照顧的同時,要能體諒瞻病者的辛苦,盡量地配合;對於自身的病苦煩惱,也要善自調御,不能隨情任性,放縱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樣才能在療治的過程裡,達到彼此的和諧,及增益雙方的法情道義與菩提了。
《梵網經》云:「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為第一福田」;《四分律》亦云:「若有供養我者,當供養病人。」這是佛陀的真實之言,決非方便之語。何況「僧伽」是佛陀慧命的傳承者,如果每一位僧人,在為佛教、社會付出的同時,對於自身的老病死,都能以身無罣礙故,而心無罣礙的安住於修行辦道的行列裡,則對於佛陀慧命的傳承弘揚,必能起著正面的積極作用;而一個健全的僧伽醫療組織,正是讓僧人無後顧之憂的重要因素。故我們在此深盼佛教的四眾弟子們,能深體佛心、共遵佛行,讓完善的僧伽醫療,能在僧團裡永遠的紮根與落實。
【本文出處】http://www.sangha-care.org.tw/content/Magazine.asp?ser_no=170
--------------------------------------------------------------
【佛教內科學(一)--(十)】http://www.sangha-care.org.tw/content/magazine_search.asp
--------------------------------------------------------------
【資訊出處─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http://www.sangha-care.org.tw/index.asp
--------------------------------------------------------------
所引的南北傳病因論,其實應回歸到經文作為其源流:
回覆刪除http://yifertw.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23.html
如果南傳相應部尼柯耶 SN 36.21,
《雜阿含977經》卷35:「或從風起苦。眾生覺知。或從痰起。或從唌唾起。或等分起。或自害。或他害。或因節氣。」(CBETA, T02, no. 99, p. 252, c21-23)
《別譯雜阿含211經》卷11:「一切世人。四大增損。或為風冷。而起是患。」(CBETA, T02, no. 100, p. 452, b25-26)
都提到這種古印度的[病因]理論,
是應該將此說法歸諸北傳佛教?南傳佛教?還是世尊隨宜引用當時印度人所容易了解、容易接受的醫學理論,只是,而非?
謝謝您提供的資訊!
刪除在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中,也提出相當多的例子,除了實證之外,也引經據典。末學正在研究中,有因為再跟大家討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