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持戒功德與破戒過患』 堪布 益西彭措


 

第二章 守持淨戒的功德
第一節 總說持戒的功德
經藏重於定,律藏重於戒,論藏則重於慧,但律藏與經藏、論藏相比,還是佔有更重要的地位。佛涅盤之前,阿難尊者問佛,佛滅度後,以誰為師,漢文經典中講「以戒為師」,藏文經典的記載則更具體-以經藏和論為師。
藏代表教法,而律藏不但代表了教法,還代表導師。由此可見律藏比經藏、論藏重要。因為經藏和論藏講的是空性、光明等的甚深教理,而律藏則直接說明身口意三門的取捨標準,什麼是該做,什麼是不該做,違反後獲罪如何,就像導師在弟子身邊直接指導、規範其發心與行為。
《佛遺教經》中記載,佛在涅盤前最後一次說法中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波羅提木叉是梵語,意即為別解脫戒。佛陀教示,佛陀已不住世的時代,只要佛弟子能 守持清淨的戒律,以戒為師,佛法的光輝仍能照耀世間。總之,守持清淨戒律是佛陀最殷切的教誨。
佛曾經在《雜阿含經》中說,佛法是否住世,關鍵就在佛弟子是否尊重和受持清淨的戒律,那個地方有佛的四眾弟子做羯磨,受持清淨戒律,那個地方就有佛法住世,反之,佛法就會趨於衰滅。
《涅盤經》是顯宗裡最了義的經典之一,佛在此經中說:「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從佛這句開示中,可看出無論修學什麼了義佛法,都必需以持戒作為基礎。
龍樹菩薩的《親友書》中也說:「有如萬物依大地,一切功德依於戒。」其意即世上萬物,無論是人類、動植物等都依靠大地;同理,一切功德只有在淨戒的基礎上才能產生。藕益大師也云:「持戒如地,萬物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 藉此而遠離」。即從善根而言,持淨戒所獲的功德,如大地萬物一樣無量無邊;另一方面從遣除違緣魔障而言,有如堅固的城牆,能抵抗外敵入侵,若持淨戒,則能遠離一切魔障。
在藏地,智者對佛法有如是的評價:佛法的基礎為戒律,佛法的精華為般若波羅蜜多,佛法的極密精華是密宗大幻化網。此也說明了戒律為佛法的基礎。
以前藏地有的學法人去印度學梵文,在翻譯佛典時,許多智者都祈請他們多翻譯戒律,因為這些智者在實際修持及領眾的經驗中,感到戒律的重要。清淨持戒的 人也會感得梵天與帝釋的護持,因為經書中說:梵天、帝釋特別喜好懺悔罪業、積累善根、守持淨戒的三寶弟子。漢地古書中也講「天有好生之德」,同樣也表達了上天喜歡積德行善的人。
三十三天(忉利天)有一面很大的天鼓,天人戰勝阿修羅時,天鼓就會自動發出聲音,聲音中宣說佛法中的四法印,這天鼓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人們前世共同守持清淨戒律而自然感得的殊勝果報。
世親菩薩在《俱捨論》中說:「欲得生善趣,最重要的是戒律,欲得到解脫,最重要的是修行。」可見,想得生善趣,就必需守持淨戒,而修行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上,這樣,無論是為了得到世間的善趣功德,或為了得到出世的解脫功德, 都必須以清淨的戒律為前導。佛在《十地經》中,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也都闡明瞭這個概念。《入中論》中說:「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
「異生」是凡夫,「佛語生」是聲聞,「自證菩提」是獨覺,「佛子」是大乘菩薩,「增上生」是善趣,「決定勝」是解脫,這一切的功德都來自於守持清 淨的戒律。
一九八七年如意寶法王,朝拜五臺山,見文殊菩薩從智慧海中現出的《忠言心之明點》,也提到受持清淨戒律的教誨:猶欲空中建花園,增上定勝諸圓滿,無戒無此機會故,念知謹慎調自續。也就是說,不受持淨戒,而想得到圓滿的世間安樂和出世的解脫,就如同想在空中建造一座美麗的花園一樣,是不可能辦到的。因此我們應恆時以正知正念,謹慎地調伏自己的相續,受持淨戒。  
持戒清淨的人,因為棄了對五欲的貪求,不再與世人相爭,因此時刻處在最安樂、最自然的狀態中,此時在世人的眼裏,他已是非常高尚且可敬的人了。人們接觸 和瞭解他之後,對他的崇敬心自然生起,更想去親近他。因此,以他的德業感召,人們漸漸聚集在他的周圍,這樣他弘法利生的志業自然就興盛起來。 曾經有弟子向宗喀巴大師請教獲得大福報與自在的方法,宗喀巴大師說的竅訣就是「從清淨持戒做起」。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德光尊者、菩提薩垛(靜命菩薩)、宗喀巴大師等都是以清淨的戒律為基礎,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宏偉志業,現在我們 的上師法王如意寶等高僧大德,也同樣是基於清淨的戒律,而使佛法在末法時代得以發揚光大。
根據不同?生的界根意樂等等原因,密宗和顯宗在不同時代的弘揚情況(也即是教期)是不同的。密乘續典中授記,隨著(顯宗)末法時代的黑暗越來越重,無上大圓滿的光明反而越來越增上。而顯宗的經典是以佛弟子對戒律是否恭敬、重視,來確定佛法是否住世。
佛弟子如不清淨持戒,高僧大德也不會再住世。如世親菩薩,有一次他到尼泊爾大塔,見到一個出家人在種地,沒有如理守持清淨戒律,就知道未法時代已真正到來了,清淨戒律的修行人也沒有了,當下便圓寂了。故學院裏從法王到大管家,到講法的堪布都一再強調戒律,我們對此也要認真、精進學習,把戒律深深印到自己心中。無論出家或在家,一定要持戒清淨,團結和合,依教奉行,這樣我們的金剛上師不用祈請和遣除違緣,也會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佛陀在《律本事》中指出:學法的目的就是得到解脫,消除自己和眾生的一切煩惱,而煩惱的來源為無明業障,它們之間又互為因果。欲消除業障,最殊勝最究 竟的對治方法是出世的勝觀智慧,勝觀智慧主要依三摩地(定)產生,也就是說,若無穩固的三摩地,就不會有真正的出世勝觀智慧,而三摩地則必需建立在清淨戒律的基礎上,也就是戒生定、定生慧。反之若破了根本戒,則不會修得三摩地,也就失去了產生出世勝觀智慧之機會了。若把佛法比作一棵大樹,戒律有如大樹 之樹根,勝觀智慧有如果實,若樹無根又怎會結出果實呢?因此嚴格持戒非常重要,對此我們應再三思維、觀察,取得明確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凡行事之前都要認真觀察,對於學佛這樣的終生大事,更應詳細伺察,如理如法地確定修學的步驟和方向。
上師法王如意寶規定,凡想長住五明佛學院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 戒律清淨;2、團結和合;3、精進聞思修行。戒律清淨被放在了首位,由此也可見戒律對修行的重要性。在學院裏,凡已破了三乘根本戒的,不管是活佛、 堪布,還是剛入院的小喇嘛,一律摒除出僧團,乃至今後學院裏的講法、法會等都已無資格參加。在戒律清淨的基礎上,再要求四眾弟子團結和合,凡有打 架、吵鬧或相互有矛盾導致互不說話,必須在當夜之前相互道歉、懺悔,消除芥蒂,否則也將被開除。因為僧眾不和合,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就無從建立。這 兩條已保證了學法的順緣,在這良好戒律的基礎上,再精進聞思修,佛法的功德就會迅速生起。這也是法王的根本上師托嘎如意寶當年對弟子所作出的嚴格規定。
不少初學者都自以為很貧窮,福報淺薄,故無法供養上師三寶。若將每天守持淨戒的功德,供養上師三寶,這是任何財富都無法相比的上品供養,並且是最了義的供養,佛在經續中所讚歎的上品供養就是守持淨戒,如理如法地修持,懺罪積資。
第二節 分說持戒的功德
一、 受持小乘戒的功德
《比丘親愛經》中云:「戒律是最殊勝的安樂,戒律是解脫之道,戒律是一切功德之基,戒律是成佛之因。」如果一個人對輪迴、對世間八法還有貪戀與執著,他就不會得到真正的安樂,反之,對世間法產生了堅定不退的出離心,對解脫產生了嚮往之心且守持淨戒,就會得到三寶的加持,從而生起真正殊勝圓滿的安樂,故說只有戒律才是最殊勝的安樂。又云:「清淨受戒人,形色極殊妙,安住戒律中,誠信諸學處,此人一日中,積福無限量,終將獲佛果………。」其意即受持淨戒的人,將獲得端嚴的色身,一個常安住在戒律中、對戒律學處生起不退信心的人,在短短一日中所積累的福報也是無量無邊,且由此而將得到無上佛果。 
《聲聞地論》中列出了守持別解脫戒的十種功德:,沒有後悔,以此為前行,可逐漸得到解脫。,臨終無後悔。因一生持戒修行,沒有空耗暇滿人生,以此善根將獲得安樂,故無後悔,猶如病人遠離病痛一般,安詳地離開人世。,十方名聞普揚。無論出家在家,只要真正持戒修法,則以其恬靜的神態,不與世爭的超脫與令人肅然起敬的威儀,自然獲得眾人生信、恭敬,與十方天神、護法的 讚頌。,寤寐安樂。受持淨戒,即使在夢中也不會造業,非常安樂,無惡夢。因其具足出離心,且得到了三寶的加持,有如得到無上如意寶一樣。,睡眠時得護法神護佑。人在睡覺時毫無自我保護的能力,以持淨戒之力,可感得護法神的冥冥護佑。,遠離怖畏。在中有、後世不會有墮入惡趣的怖畏,眷屬(弟子們)也很調順,不會製造違緣。,怨敵非但不加損害,反而予以利益。若受持淨戒,則以前在家時的怨敵也會受其清淨持戒的形象與功德的感化,加上三寶護法神加持,而消去宿怨,轉為恭敬、供養。,惡性非人非但不加損害,反而予 以利益。此類例子在經典中處處可見。,易得資生之具,眾人恭敬。持戒之人,辦道所必需之資生之具極易獲得,並普獲眾人恭敬。,一切善願皆得滿足。一 切世出世間的善願,如出離心、悲心、信心等都可依此圓滿實現。
守持戒律必須以深信因果和發起出離心為基礎,世俗中的因果不虛,一個不信因果、沒出離心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別解脫戒的戒體,也不可能去主動嚴謹持戒。一般的人、居士、出家眾、轉輪聖王、上師、聲聞、獨覺、菩薩、佛都是從清淨持戒的基礎上產生的。我們從數量、比喻、因緣這三個方面觀察,能得到暇滿難 得的人身實在不易,這人身即是以往昔清淨受持五戒為近取因,加以上供下施積累福報而感得的善果;居士和出家僧人更是以前曾受持相應戒律的結果;轉輪聖王的福報也是從努力守持五戒,行持十善中得來的;一個合格的上師,必已在多生累劫中受持了淨戒,並且今生又首先須以守持清淨戒律作為弟子的表率;聲聞、獨覺、菩薩、佛的無量功德自然也是從戒律中產生的。
《毗奈耶經》、《花蔓論》(漢譯名為《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中都讚歎了持戒的功德。
《花蔓論》中說:可讚財圓滿,能生勝梵宮,三摩地涅盤,並由於戒得。
意即守持清淨戒律的人可以圓滿獲得聖者七財(信、戒、慚、愧、聞、捨、慧),在相續中生起梵天一樣的安樂,這時三摩地(定)和涅盤就如同已在自己前面,能很容易獲得。
二、 受持大乘戒的功德
菩提心為大乘佛法的不共基礎

出離心是三乘佛法的共同基礎,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包含密乘)的不共同基礎。阿底峽尊者云:大小乘的根本差別,在於是否發起了菩提心。由此可知發菩提心和守持菩薩戒是大乘修法的核心,是從一開始發心乃至成佛間都不能缺少的主要因素。
作為一個修學大乘顯宗或密宗的人,應該觀察一下自相續中有沒有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若無則肯定不是大乘的修行者,我們知道真正發菩提心遠非僅做個好人、做些好事那麼簡單,但相似的菩提心卻是很容易生起。還應觀察一下自相續,是否通曉菩薩戒的學處?得到菩薩戒體應如何去行持?有多少學處?破此戒過患有多少?若連這些基礎的常識還不了知,還自以為是菩薩,有了菩提心,或自以為有清淨的菩薩戒體,終是自欺欺人而已。
若自相續中無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而僅僅守持菩薩戒的學處是不夠的,不完善的,故應在大乘善知識前,如理如法地依靠阿捨黎和儀軌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因緣力,發起相似或真實的菩提心,而守持菩薩戒。
發菩提心守持菩薩戒的功德是無量的、不可思議的,這在大乘顯密經續中都有詳細的宣說。佛在《華嚴經》中說,發菩提心、守持菩薩戒就如同太陽一樣,所發出的熾燃光芒能遣除自他黑暗的所知障;又如同清涼的月光一樣,能遣除熱惱的煩惱障,進而成就佛果。
《華嚴經》中彌勒菩薩給善財童子開示的教言中,對發菩提心持菩薩戒有一個非常精當的比喻:一個非常貧窮的盲人無依無靠,過著很淒慘的生活,一天,在他藉以謀生延命的垃圾堆中,意外地找到了一個如意寶,因為如意寶能賜予一切所 需的衣食用具,以及金銀財寶,因此後半輩子已完全有了依靠,其驚喜之情自然溢於言表。在此,窮人比喻無福報的凡夫,目盲表示無出世之勝觀智慧,垃圾堆表示由不淨之業障和煩惱所構成之身體,如意寶比喻菩提心。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將此段經文歸納成了以下偈子:猶如目盲人,垃圾中獲寶,如是我何幸,生此菩提心。
我們前世未廣積善根,故今生業障深重,無勝觀的智慧而無法證悟成就,還為五毒煩惱所役使,非常可憐,然而在偶然的機會中,依止上師三寶,自己的願 力信心和上師的大悲加持相結合,就產生了相似甚至真正的菩提心,這確實是千載難逢的,對此,大家都應生起歡喜心。 關於菩提心和菩薩戒的異同,將在第三部分中闡明。
守持菩薩戒的功德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中說:「佛告海意,若菩薩雖處諸趣,無所妄希,善護戒行,能降五蘊魔;若無我見無依止,善護戒行,能降煩惱魔;若以淨戒令諸眾生出離老死,自護戒行,能降死魔;令一切毀禁眾生皆悉懺悔,安住聖淨戒 中,自護戒行,能降天魔。」無論出家在家修行人在皈依三寶之後,只要如理如法地守護身、語、意三門,守持淨戒,平時經常祈禱上師三寶,一定可以逐漸降伏四魔。
佛在《月燈三昧經》中說:「若具足身戒,於一切法得無礙智;若成就口戒,得佛六十種無礙清淨美妙音聲;若具足意戒,得一切佛法,一切神通,不動解脫。」 如果我們能謹慎守護我們的三門,即身不造殺盜淫等惡業,語不造妄語等惡業,心中不生煩惱,對眾生也有悲心,恭敬心,無論身處何處、何時,功德都會增長,有如上弦月一般。這並不需要很高的見解、甚深的行持,或已是聖者,只要持戒清淨,嚴加守護三門作業,就可得到諸佛菩薩一樣如海般浩瀚的功德。
《大涅盤經》說:「戒律是一切善法的階梯;猶如樹木等依於大地,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礎;猶如入海取寶商隊中的商主,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前導。」可見積累福慧二資糧、懺悔業障等諸多方便雖然殊勝,但都必須建立在戒律之上。《入行論》第一品和第三品中講到,在發了菩提心和守持菩薩戒之後,即使終日睡覺、懈怠,各種福德也會增長、成就,並且還以點金劑、珍寶、果樹、勇士、劫末火等為喻讚歎了菩提心的功德。
佛在《梵網經》中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其大意為,只要眾生發菩提心守持菩薩戒,一定會得到究竟菩提,且他們在剛得到菩薩戒時,其果位就等同於大覺的佛陀,只是有未圓滿與圓滿之區別,因已真正得到了與佛無二的戒體,故雲其所守的是佛戒,功德不可思議。

佛在《華嚴經》中說,守持了菩薩戒就像打開了佛法和財富的無盡寶藏,能夠遣除貧窮、違緣,直至滿足其成佛的心願。 在《戒香經》中,佛對阿難尊者說:「世有眾香,唯隨風所聞,不能普聞。若持佛淨戒,行諸善法,如是戒香,遍聞十方,鹹皆稱讚,諸魔遠離。」
在《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菩薩戒品」中說,守持菩薩戒,除了定獲究竟的佛果之外,還可以獲得五種殊勝之利益:第一、常得十方諸佛護念;第二、壽終之時住於大歡喜中,如守持清淨菩薩戒者,臨終時會產生大歡喜心,如一個囚犯 即將被釋放,病人遣除重病一樣,將脫離有漏不淨肉身,解脫六道輪迴而往生淨土;第三、受戒以後,凡所生處常與諸大菩薩為道友,為善知識,這對我們遣除 修法違緣,弘法利生有極大幫助;第四、在今生中成就無量功德,圓滿持戒度,如發心利眾,持清淨菩薩戒,並廣行六度萬行,今生即可得到聖位,圓滿持戒度 而得到二地之果位,因為在五道十地中,二地以上才圓滿持戒度;第五、在後世當中,常能成就自性淨戒等。
三、受持密乘戒(三昧耶)的功德
釋詞

藏文中三昧耶是「達木策」,意為「聖、燒」。「聖」意為守持三昧耶戒今生就 能得到聖者們的加持、攝受,得到普賢如來的聖果;「燒」意?得到了灌頂,守持清淨三昧耶戒後,所有的違緣、痛苦、魔障及相續中的業障,如同烈火燒柴草一樣,都能燒盡。《金剛續》中說:「諸聖者觀想降下加持,受三昧耶的人受到加持後,並如理受持,則一切違品都將燒燬、淨除。」  
無論祈禱金剛上師、誦咒或是修持本尊,都沒有超出三昧耶戒的範疇,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三昧耶只是一個孤立的修法,正如無垢光尊者在《實相寶藏論》中指 出,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所有的大圓滿的修法都已包括在了三昧耶戒範圍之內。
受持三昧耶的功德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宣說了三昧耶的功德。全知麥彭仁波切是真實文殊師利在末法時代的幻化,從小就顯現了無上大圓滿的智慧,與其餘的大成就者不同。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和很多的高僧大德如米拉日巴、薩迦班智達、宗喀巴大師、無垢光尊者以及印度的二聖六莊嚴等,他們顯現的都是首先經過很長時間的苦行,清淨業障和積累資糧,然後成就得究竟果位,故全知麥彭仁波切可謂是娑婆世界中最希奇的一個成就者。他老人家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把所有密乘續部如《金剛續》、《三昧耶佈局續》等,尤其是《大幻化網根本續》的第9品和第19品中所宣說的三昧耶的功德,歸納成了七個部 分:
、 為普賢王手印所印持之故,諸功德不尋自成。聲聞因為還不是如來種姓,故只是如來加持手印所攝持,而不是如來手印所印持;菩薩已是如來手印所印,但要在將來才能成佛,故還不是自成手印攝持;無上密宗中,一切諸法都安住於正覺之性,故是普賢王如來手印所印持,因此一切功德都無勤自成。
、 因受到諸世間主眷的恭敬,而具有殊勝勢力。梵天、帝釋等對聲聞、菩薩、佛的恭敬程度次第增上,同樣,對持聲聞戒、菩薩戒與密乘佛戒的人,他們的恭敬程度也依次增上。一切的天眾、護法、空行都像聽從佛的命令一樣聽從守持密乘戒人的命令。
、 諸佛菩薩把清淨守持三昧耶的人看作為自己的兒子、兄弟一樣,故能速得他們的加持。
、 因為安住於本來大平等、大清淨無取捨的境界中,故一切行為如同佛陀。雖然沒有生起一剎那度化眾生的分別念,但已可任運度化無邊的眾生。其餘二戒,因為分別隨學於聖者阿羅漢與菩薩,故一切行為並未如同佛陀。
、 因為證悟了一切諸法都本來為普賢剎土,因此對輪迴無有畏懼。就如夢中遭遇洪水,因為已經了知了這只是一個夢,故不會恐慌,並且知道只要覺醒後,就能消除這些迷亂的顯現,因此只要盡力使自己醒來即可。
另外,修密行人在一切時中,都觀想上師即是普賢如來,上師的一切行為都是普賢如來的清淨行為。對上師及密法產生堅定不退的清淨信心,對三昧耶戒非常恭 敬,真正修行無上密法的人,不須幾十年的苦修,即使天天睡覺,也可於極快的時間裏成就如同普賢如來一樣的果位,一切了義與不了義的戒律,都歸屬於自性 之中而轉成清淨。在無上大圓滿中,通達密法的瑜伽士明瞭一切萬法都是覺性的遊舞幻化,故一切了義和不了義的戒律,也都歸屬於覺性而轉成清淨。失壞淨戒後,能自行補戒恢復。聲聞弟子著重身語之執戒,故壞戒後不能恢復,如泥土做成的陶器一樣,破碎後不能復原;菩薩弟子著重心業的持戒,壞戒後依靠善知識能恢復,猶如金器在損壞之後,能工巧匠能修復得更為莊嚴;而密 乘弟子因為觀一切都是覺性的遊舞幻化,故能自力恢復,如凹陷的金銀器,不須工匠,自行即能修復。凡如理清淨守護三昧耶的利根修行人,必能圓滿獲得上述七種殊勝的功德。
佛在《大幻化網續》中雲,真正的如意寶不在外境,而是眾生相續中的殊勝福報,如具有殊勝的福報,在其前就會顯現無數如意寶,反之若無福報,縱遇外境上的如意寶,所見的也如土石一樣,毫無用處。
在密宗續部中,佛親口宣說清淨持戒的人會獲得護法的護持。護法有尚未解脫的誓言護法(如75位吉祥怙主)和出世間智慧護法兩大類,他們的職責就是保護清淨持戒的修行人,並且主動為他行持息增懷誅的事業。
三昧耶與別解脫戒和菩薩戒功德的比較
密乘三昧耶戒一方面和大乘菩薩戒有相通之處,但另一方面,小乘和大乘顯宗的戒律都沒有三昧耶要求這麼嚴格。舉例而言,小乘別解脫戒相當於人的手足,菩 薩戒相當於眼根,而密乘戒則相當於命根。對於密乘修行人而言,最為重要、最需要注意、一點點都不能失壞的就是密乘的三昧耶戒。九乘法中最殊勝的頂乘法無上大圓滿密法,之所以今生即可證得普賢王如來的無上菩提果,就是因為它具 有與普賢如來、阿彌陀佛、藥師佛一樣的見解和修行,再加上它的三昧耶戒很細、很多,要求很嚴,從外內密、從發心和行為、從聞思過程中,及之後入定安住於 甚深的本性當中都有相應的規定。無上大圓滿密法的修行精要歸納起來就是守持清淨的三昧耶戒,這是利根者今生要獲得普賢王如來果位的真正的因及最根本的修法。
守三昧耶戒得到的不是暫時的善趣果報和安樂,只要守持清淨的三昧耶戒,就可即生得到究竟的菩提果。守持別解脫戒和菩薩戒的功德非常大,而在無上密乘的三昧耶戒中小乘和大乘持戒的功德都圓滿具足了,我們即生證得普賢王如來的果位全靠守持清淨的三昧耶戒,所以守持密乘三昧耶戒比守持小乘和大乘戒律的功德更為廣大,守持幾千年小乘別解脫戒的功德不如守持幾百年大乘菩薩戒的功德 大,而守持幾百年的大乘菩薩戒不如守持一年三昧耶的功德大。
無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網廣釋》中引用《金剛續》的教言說:守持清淨三昧耶戒有成就普賢王如來無二果位,圓滿獲得所有持明者的加持等很多功德。《金剛續》中說今生能成就開悟的根本因都是全靠守護三昧耶戒,因此大家要注意保護、特別恭敬三昧耶戒。
三昧耶與對上師的信心
在很多金剛上師對弟子的教言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兩點被特別地強調:、對金剛上師和密法沒有邪見和疑惑,有清淨的信心。、守持清淨的三昧耶。無垢光尊者所著的《實相寶藏論》以及《上師心滴》中都講了受持清淨三昧耶戒會得到如海一般的功德。因此說修持密法如果能具足對上師的信心,且三昧耶清淨,那麼上師的加持就會如雨一般降臨,無論修什麼法都很容易。就顯宗來說,《毗奈 耶經》等經論都說慧從定生,定從戒生,密宗要得到智慧,首先也要守持清靜的三昧耶,但之後的修行重點並不在禪定上,而是生起對上師強烈的信心,安住於大圓滿智慧中,以此方便能迅速得到上師的加持,圓滿定力,從而獲得勝觀的智慧。在《莊嚴誓言》中也說:由六月不動,信解及恭敬,獲金剛持地……。 
其意也是說如果三昧耶戒清淨且具足信心,僅六個月就會得到金剛持地。無論是學舊密或是新密,關於三昧耶學處最重要的續典就是《大幻化網根本續》,《大幻化網根本續》有22品,其中第9品以及第19品中著重講了三昧耶戒。在第9品中說:不壞入精進,六個三十天。
即不失壞三昧耶並如理精進修持,即可在六月之內得到無上普賢王如來的果位。因此如理如法得到真正金剛上師灌頂後,便得到了三昧耶戒,此時,今生得到普賢王如來果位的種子已深種於相續之中了。 
又據《傑珍大圓滿》,信心分上、中、下三種:上等信心者即是上根,中等信心者是中根,下等信心者是下根。上根的人,如果三昧耶清淨且因具足真正的上等信心,修此法六月即可得到普賢王如來的果位,法王如意寶在《勝利道歌》中說:甚深妙道光明藏,僅聞詞句斷有根,六月修要得解脫,唯此銘刻於心中。 
守持清淨的三昧耶戒,得到了上師的加持,產生信心後,聽聞到無上大圓滿的金剛句都可以斷除輪迴的種子和習氣,而且信心具足的弟子今生在六個月當中就可以得到究竟普賢王如來的果位。
上師通過為我們灌頂,從而賜與三昧耶的方式來加持我們的相續,而有些人認為,受持三昧耶和獲得灌頂不如單獨獲得一個竅訣好。但總的來說,普賢如來和大成就者們都講,上師對眾生最大的慈悲就是給眾生灌頂,使其得到三昧耶戒,否則,想得普賢王如來之果位,根本就是空中樓閣。因此我們一定要知道,給我們灌頂的上師對我們的恩德比十方三世諸佛還大。所以我們在依止具德金剛上師時,經過仔細觀察後,一定要如法依止,依教奉行。
因此我們一定要時時觀察自己的三昧耶是否清淨,是否失壞了根本戒或是支分戒。眾生於無始輪迴中,造業之多不可思議,相續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煩惱與惡念。如果想儘快地調伏自己的煩惱心,那只有修持密法,而且在這業障越來越深重的五濁惡世當中,只有大圓滿的紅日之光方可迅速遣除眾生的愚癡黑暗,因此 在末法時代中,要想得到真正的解脫,得到普賢王如來的果位,就一定要非常清淨地受持三昧耶戒。

本文出自 慧光集(十一) 走向解脫--別解脫根本戒概述 p22~p45

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saf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