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懺主普賢菩薩


  凡是禮懺的法門,都是以普賢菩薩為懺主,以普賢菩薩來做領導。普賢菩薩在《普賢觀經》上勸導眾生修懺悔法門,尤其是無生懺:「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普賢菩薩為華嚴三聖之一,華嚴會上,毘盧遮那佛為說法主,文殊菩薩表大智,普賢菩薩表大行,大願大行。拜懺屬於行門,所以就要以普賢菩薩為首。因此要先祈求普賢菩薩加被、護持,所以要先皈敬、皈投普賢菩薩。

  持念「南無普賢王菩薩」三稱,表示尊重普賢菩薩的領導,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所講的十大願王,就是普賢菩薩從因地修行就發心實踐,一直到現在等覺菩薩,仍然不離十大願王。所以拜懺的人,就應當跟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來學,努力進修來拜懺。

  以下,敬錄 會性長老於《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上,p. 52-60的開示:

  下面因為要祈求普賢菩薩護持、加被,所以先禮拜普賢菩薩: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三稱)」,要念三遍,每一遍要拜一拜,念三遍要拜三拜。

  普賢菩薩為華嚴三聖之一,華嚴會上,毘盧遮那佛為說法主,文殊菩薩表大智,「普賢菩薩」表大行,大願大行。拜懺屬於行門,所以就要以普賢菩薩為首。因此要先祈求普賢菩薩加被、護持。所以要先皈敬、皈投普賢菩薩。他為大願「王」,大行王。

  「有一菩薩 結跏趺坐 名日普賢 身白玉色」:這一段四個字一句的起文,說明普賢菩薩出現的景況。一部份懺本有,《梁皇懺》也有,說明要拜懺以前,先祈求普賢菩薩來現身護持。

  「有一菩薩」。有一位菩薩。「結跏趺坐」。就是腿盤起來,跏趺而坐。如果是二條腿盤起來,叫雙跏跌。盤坐的菩薩叫什麼名字呢?「名日普賢」。叫做普賢菩薩。他的身相怎樣呢?「身白玉色」。他的身體全身雪白,像白玉一樣。現在一般畫普賢菩薩的像,不可能畫成雪白,因為畫成雪白,看起來沒有色彩,好像極其單調。所以都是照菩薩像的一般畫法,塑像往往是鑲金的。佛經上,往往以黑白表示善惡法。黑表示惡法,白色表示善法。普賢菩薩全身雪白,表示他世出世間的善法徹底究竟圓滿。

  「五十種光 五十種色 以為項光 身諸毛孔 流出金光」:「五十種光,五十種色」乃說明菩薩的身相光明。普賢菩薩全身有光明,光明的種類有五十種。每一種光明都有五十種色彩。「以為項光」之『項』,指頸;謂以這些光明作為他頸項以上周圍的圓光。菩薩全「身」的每一個「毛」細「孔」,都會放出燦爛的「金光」。「流出」即放出之意。

  「其金光端 無量化佛 諸化菩薩 以為眷屬 安詳徐步 雨大寶花 至行者前」:「金光」之「端」,現出的金光的尾序上出現很多佛像。「無量」無邊「化」現的「佛」,在光明中顯見出來,也有很多化現的菩薩。「諸化菩薩」。諸者,多也,仍然是無量的意思。「以為眷屬」。很多的菩薩,也化現在光中。菩薩為佛的眷屬。所以諸大菩薩,化現在光中,來做佛的眷屬。每一尊佛的身邊,都有很多菩薩。「安詳徐步」。安詳,自在。徐步,慢慢一步一步。普賢菩薩來拜懺的道場的時候,極其自由自在,徐步而來。憑空,從虛空中來。

  「兩大寶花」:他來到的道場,處處都從天上落下清和的,很多的花來供養他。雨,要讀ㄩˋ,去聲。雨,落。從虛空中落下來,很多眾寶所成的花,供養普賢菩薩。譬如白蓮花,乃至種種的花。他走下來到那裡呢?

  「至行者前」:行者,拜懺的人。普賢菩薩一步一步慢慢從虛空中走下來,天上落下種種的花來供養菩薩,菩薩行走到拜懺的人面前。行,修行成功叫做ㄏㄣˋ,正在修行叫做ㄒ一ㄣˊ,讀原音。拜懺的人正在修行,故讀ㄒ一ㄣˊ。應該讀ㄒ一ㄣˊ者,不可讀ㄏㄣˋ者。普賢菩薩來時大體都是騎象,有二句話:『文殊菩薩騎獅子,普賢菩薩騎象王』。普賢菩薩騎象來,象行步自在,表普賢菩薩的大行,所以騎象來,他騎的象極其奇妙。

  「其象開口 於象牙上 諸池玉女 鼓樂絃歌 其聲微妙 讚嘆大乘 一實之道 行者見已 歡喜敬禮 復更讀誦 甚深經典」:這一段說明普賢菩薩所騎的象變化稀奇的情形。這一段文藉《華嚴經·賢首品》的偈頌來說明比較容易明白。不過《華嚴經》上是指帝釋天王的象,王所騎的象王。現在是指普賢菩薩所騎的象,用途不一樣。但是內容解釋象牙、玉女、寶池、鼓樂、絃歌,內容差不多一樣,所以借來說明。《華嚴經.賢首品》的偈頌講:『釋提桓因有象王,彼知天主欲行時,自化作頭三十二,一一六牙皆具足。一一牙上七池水,清淨香潔湛然滿,一一清淨池水中,各七蓮華妙嚴飾。彼諸嚴飾蓮華上,各各有七天玉女,悉善技藝奏眾樂,而與帝釋相娛樂』。

  這一段文藉來解釋前一段文的前五句,「其象開口,於象牙上,諸池玉女,鼓樂絃歌,其聲微妙」的文字比較容易明白。怎麼說呢?因為象會變化,象本來只有一個頭,但是他要現出這些微妙變化的時候,一個頭會變成三十二個頭,每一個頭都有六枝象牙。牙齒的尖端上會現出七寶蓮池,裡面有滿滿的八功德水。『清淨香潔湛然滿』,這個水極清淨、極香。湛然:水靜靜的滿滿的在七寶池裡,跟極樂世界的一樣。『清淨、香潔』,就是八德其中的二種。每一個清淨的水池裡,都有七朵蓮花。蓮花裝飾得極其微妙,非常莊嚴。每一朵蓮花上,有七個天上非常美麗的玉女。也就是說,一個象頭變三十二個頭,每一個頭上有六根象牙,每一根象牙上有七個寶池,每一個寶池中有七朵蓮花,每一朵蓮花上有七個天上玉女。這些玉女,對於各種的音樂非常通達,會奏出種種的音樂來。這就是說明:『其象開口,於象牙上,諸池玉女,鼓樂絃歌,其聲微妙』。

  藉以上的偈頌,容易明白。象會變化很多的頭,頭上有象牙,象牙上有寶池,池內有蓮花,花上有玉女,會奏樂。普賢菩薩騎象來,是不是這樣的變化呢?最低限度,一個象頭縱然沒有三十二個頭,每一個頭有六枝牙齒,牙上有寶池,池內有滿滿的水,水裡有七朵蓮花,花上有七個玉女,都是一樣。差別在一個頭有沒有變三十二而已。玉女奏的音樂非常微妙。急,弦古時通用。弦歌,表示他的歌聲有法音。聲音優美奧妙,不只是好聽,還有種種的法音。這是說明普賢菩薩來的時候,所騎的象王,種種變化。本玉女所奏的法音,不是普通的歌聲,是「讚數大乘」佛法,「一」乘「實」相的妙「道」。《法華經》講一乘實相之妙理,都從樂聲中表現出來,清清楚楚。

  「行者見已」:行者,拜懺的人。看到普賢菩薩現身來護持他,非常的歡喜,恭敬頂禮。拜懺拜到普賢菩薩出現,非常難得,極不容易。非常歡喜,恭敬禮拜。「復更讀誦」。同時應當要讀誦大乘「甚深經典」,比方《法華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都應當常常讀誦,才能體悟一實之道。同時應當要周遍禮拜十方諸佛。

   「遍禮十方無量諸佛 禮多寶佛塔 及釋迦牟尼 並禮普賢 諸大菩薩:這一段文,用《法華經》的意義寫的。出在《法華經》卷四第十一〈見寶塔品〉,當佛正在靈山說法時,突然間出現一個寶塔。有一尊過去佛,就是多寶佛,坐在寶塔中,讚數釋迦牟尼佛善能說《法華經》。後來釋迦牟尼佛也跟多寶佛平坐在寶塔內。當要開寶塔門的時候,有十方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化身諸佛,無量化佛,都聚集在靈山會上。證明釋迦世尊說《法華經》,多寶佛塔就出現在那裡。當時釋迦世界現神通,把十方世界經過三番變化,合成一個大世界。

  所以拜懺的人應當要「禮」拜聚集在靈山會上「無量」無邊的釋迦牟尼的化身「佛」。釋迦佛在靈山會上講《法華經》的時候,多寶佛出現,所以也應當要「禮」拜「多寶佛塔」,並及也要禮拜娑婆世界的教主,說法主「釋迦牟尼」佛。

  「並禮普賢,諸大菩薩」。同時也要禮拜普賢菩薩,他會加被護持拜懺的人。也應當禮拜去到靈山會上的大菩薩,都應一一當禮拜。

   「發是誓願 若我宿福 應見普賢 願尊者偏吉 示我色身:拜懺的人,應當要這樣「發」願。誓,願的決定義。「誓願」。我的願發出,決定要照這樣做。「我」。拜懺的人自稱。「宿」。過去。我過去生有「福」德,跟普賢菩薩有緣,我今天拜懺,「應」當能夠「見」到「普賢」菩薩,「願尊者遍吉,示我色身」。願,希望。希望我最尊敬的普賢菩薩,能示現他殊勝莊嚴的色身給我瞻仰禮拜。『偏吉』,有些地方譯做遍吉。普即是遍,賢即是吉。希望示現普賢菩薩莊嚴白玉色的色身,給我禮拜瞻仰。

   這時應該跪在佛菩薩前,念上面的文字。念時,一方面作觀,希望普賢菩薩能夠給我瞻仰,禮拜,拜懺能夠圓滿。然後才起來,頂禮法界三寶。

 

  以下,敬錄 會性長老於《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中,p. 4-5的開示:

  念「南無普賢王菩薩」三稱,因為普賢王菩薩是懺主,他在《普賢觀經》上勸導眾生修懺悔法門。尤其講無生懺:「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這就是在《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上講的,簡稱叫做《普賢觀經》。凡是禮懺的法門,都是以普賢菩薩為主,因為普賢菩薩表示修行圓滿的菩薩,因地的因心最圓滿的菩薩,所以論修行,就要普賢菩薩來做領導。

  因此花奉獻之後,就稱念普賢菩薩三稱,表示尊重普賢菩薩的領導,我們要跟普賢菩薩學,發十大願王。所以《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所講的十大願王,就是普賢菩薩從因地修行,就發心這樣做起,一直到現在等覺菩薩,他仍然照樣不離十大願王。所以拜懺的人,就應當跟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來學,努力進修來拜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