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課程為「總結自他二願」,[1]於〈西方發願文註〉的「如是大願」,為之前已說明的「往相自利成就願」──發心持名、懺悔三障、發菩薩四弘誓願、求佛護念別願、現生福慧願、臨終佛接引願、安然往生淨土願。[2]所以師父再重申強調,往生西方淨土之願,不是只求自己離苦得樂,更是於往生淨土後,發「還相利他成就願」;因為於十方國土得佛授記與加持,能成就三身四智種種功德,再返回娑婆度化苦難眾生,這是淨業行人所發之大願!
在願文中提到四個「無盡」,分別是十方世界(所對境界)無盡、法界眾生數量種類無盡、眾生所造的業與煩惱也沒有窮盡,因此「我願無盡」。[3]師父說明 蓮池大師所發之大願,與〈普賢十大願〉的「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無二無別的,此是彰顯「願」的堅持力。所以「往相」與「還相」的自他二大願為不可盡,此大願是「心、佛、眾生」等無差別,所以願力無窮。
省庵大師為令眾生清楚了解願文內容,因此虛設二個問答。第一個問答,說明現前這一念心是無盡的,[4]師父舉《華嚴經》所云,心是無盡藏,而萬法為心造,因此四法皆無盡,所以隨此心性所發的誓願,自然是沒有窮盡的,是心是願,心願不二。
第二個問答,提問既然誓願是無窮無盡,那何時才能成佛?省庵大師回答「究竟成佛」是識得現前這一念自心為究竟不生。[5]師父舉《心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說明「生滅」是凡夫之層次,為分別業力所呈現的妄心;「究竟不生」是從來未曾生滅,不滅因此無盡,即本來如此的真心。
師父並舉《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說明徹證真心就是是不生不滅,安住在無生的空性,就是「成佛」。法身境界是無形無相,佛菩薩的應相是隨眾生所需,而方便施為示現種種應化身。並再引《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說明「無形無相」才是真的「如來」,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一空到底,這方是佛的境界,所以無需論是否「成佛」的問題。又舉《法華經》「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法身之「體」是無相,而「用」則有無量相好莊嚴。所以「成佛」不在「相」,而是是否能徹證本心究竟無生。
在回向文中,師父讚嘆 蓮池大師用字是字字精妙![6]省庵大師解釋「回向」,是菩薩修行的必要,[7]「回」轉趣「向」出世間的解脫正因,否則只是感得是間的人天福報。師父舉宋欽宗、秦檜前世據說是高僧,但因為沒有回向為出世正因之例,此世雖感得人天高位福報,卻也造下無量惡業,再墮入惡道受苦,真是「三世冤」啊!
並舉「回己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8]將事相上所修持的功德,都回向一切眾生成就佛道。真正的「回己向他」是沒有我執的,[9]無有三界生死輪迴與眷屬心。師父說可從先回向法界一切眾生、再回向給特定對象,如此漸能擴大心量,願所修持功德,「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終能證得無我空慧,成就大乘法的破身見之功德,因為眾生與我是不二的,皆得利益。
大部分的人修持善法,只是為求世間人天福報,但這是輪轉於三界輪迴的。「回因向果」是若能迴轉成就出世菩提,不但能莊嚴佛果,更是饒益無量有情![10]更進一步,[11]有般若觀照所修一切善法,能所具滅,則有限有漏福報,能成就無限無為無漏功德,回歸真如理體。師父舉「三輪體空」、大雁飛空,讓我們體解此修持之理。
而「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是同時具足「回己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之內容。[12]「種智」是佛之智慧,[13]對於緣起諸法種種差別相清楚,又能見到平等實相而不分別。師父舉《華嚴經》「事理一如、一多相即、廣狹無礙」,是《法華經》「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的大智慧!
[1] 〈西方發願文註〉:△三、總結二願:
如是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
[2] 〈西方發願文註〉:「如是大願」,總結前文。
[3] 〈西方發願文註〉:「世界無盡」等,是舉例。「我願」句,總顯無盡。如云世界不可盡,我願不可盡,眾生不可盡,業及煩惱不可盡。我願不可盡。若四種可盡,我願乃可盡。
[4] 〈西方發願文註〉:問:何故發此無盡不願邪?
答:以由心無盡故、隨心所發誓願、亦無有盡。又世界等四,並由心具;縱然成佛,亦無可盡之理。
[5] 〈西方發願文註〉:又問:願既無盡,成佛何時?
答:所言成佛,祇是識得自心究竟不生耳!至於三十二相,方便施為,本非真實,尚何成與不成之可論哉!初發願竟。
[6] 〈西方發願文〉: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7] 〈西方發願文註〉:△次、回向。
菩薩修行,必先回向者,以若不回向,則是人天果報;若能回向,則成出世正因故也。
[8] 〈西方發願文註〉:回向有三:一、回己向他,二、回因向果,三、回事向理。
[9] 〈西方發願文註〉:云何「回己向他」?以由眾生無始時來所修善業並為己身及己眷屬,今回此心向於眾生,以己所修悉施於彼,願他得利,不求自樂,是名回己向他。
[10] 〈西方發願文註〉:云何「回因向果」?以無始來,但為人天福報,不求出世實果。今回此心,向於無上菩提;所修善業,悉用莊嚴佛果,是名回因向果。
[11] 〈西方發願文註〉:云何「回事向理」?若見有眾生諸佛善法,回向種種差別,則事不空。今回此心,向於實際,能修所修,能向所向,二俱寂滅,是名回事向理。
[12] 〈西方發願文註〉:今言「恩有齊資」是回己向他,「同圓種智」是回因向果,此二並是事相,理在事中,故三皆具足。
[13] 〈西方發願文註〉:「種智」者,佛之智慧也,謂能知諸法一相,亦能知種種相無二無別,故名種智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