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 星期三

因疾生悲(2024結夏安居課程研討)


  於今日課程開始,法師先對〈問疾品〉的前面內容再提切要,文殊師利菩薩與維摩詰大士的對談,為實相之理、常寂光淨土的境界。並引太虛大師之說明,若能明瞭「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1]之意,就能體解《中論》「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意趣。

  接下來就是正式進入「問疾」,共有十番問答,目的是要我們透過聞思修,實踐佛法的深奧義理。

一、問:「其生久如」答:「從癡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

(一)眾生疾(實疾):因為癡愛(十二因緣),所以有生死輪迴大病。「癡」是根本無明,為過去因;「愛」是根本煩惱,為現在因。法師提到,常有人詢問「無明」之前為何?即是愛、取,然後又造成無明,因此無始無終,輪迴不斷。

(二)是生久矣:[2]由於眾生病已久,因此菩薩也生病許久,但病是「大悲心起」。

(三)菩薩疾(權疾):菩薩見眾生苦,發大悲心而示現病苦,入生死海以度化之,法師舉大勢至菩薩示現的印光大師來說明。

1.      悲疾之始(病隨物現

2.      顯悲所依(實相空義

 

二、問:「當云何滅」答:「一切眾生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

(一)愛之若子經文所舉長者憂子之病的比喻,[3]法師提到如〈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也提到許多,並引《華嚴經》,說明菩薩不忍眾生受苦,發起大悲心、以大願力而[4]

(二)病愈:病因病滅,皆由眾生。菩薩的權疾是無始無終,隨眾生而示現、度化。

 

三、問:「是疾何所因答:「菩薩以大悲起

(一)菩薩是「同體大悲」。

(二)以菩薩示疾,說明悲心至極,與眾生共起共滅。

  以上三個問答,顯示菩薩「悲疾之始」;後面二個問答,顯示菩薩「悲之所依」,慈悲心是依畢竟空的智慧來發起(眾生若有慈悲,是愛見大悲)。法師說明,文殊師利來問疾,維摩詰「空其室內」,這個「空室」就代表智慧,以空來顯示智慧的生起。因此以下七番問答,顯示空室之意,即是智慧、大悲所依。

 

四、問:「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答:「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此是「理」上的問答,不是事相上。法師舉出在我們當下所處的教室乃至道場,本體即是空。

 

五、問:「以何為空?」答:「以空空。」

法師說明,以能觀之智(智空),知所觀之法(法空)為空。如《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是智,「五蘊」為法,兩者皆空,以智空證入法空。

 

六、問:「空何用空?」答:「以無分別空故空。」

雖然「諸法之本來,常自寂滅相」,但需要無分別的智空,才得以證入。法師舉羅什大師的說明,眾生沒有空慧而執諸法為有,必須要以無分別的空慧,方能印證諸法本空。[5]僧肇大師也說,此是「智法同一空」。[6]

 

七、問:「空可分別耶?」答:「分別亦空。」

雖有分別,「分別亦空」,因為是從空產生的分別。[7]法師說明此是「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所以「不來不去、不見見」。

 

接下來的三番問答,著重於空的空性:

八、問:「空當於何求?」答:「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法師說明這是在問「空處」,空在何處?因為空不可見,把外道邪見空去,當下就是空的正見(沒有邪見就是正見),就與般若相應。

 

九、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答:「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法師說明,畢竟空的教義,從平等無二的慈悲心相應。這與之前〈弟子品〉「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8]有相同意趣。所以邪正、迷悟,是一體的,是無自性的。

 

十、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答:「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

法師說明,諸佛解脫就在當下的障礙繫伏,若不見是障礙,即是解脫之增上緣。所以當面對障礙時,看到的是一個機會,這是我們對境的訓練與修持。

 

  因此,以上三番問答,是修習智慧的最高境界,說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取捨於當下的一念心性,所以《華嚴》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此讓印隆想到天台所說「一念三千」,觀心之修持,就是要我們時時觀照起心動念。

   法師以〈文殊師利問疾品〉後,即是〈不思議品〉的種種無礙大用,為以性空智慧所開展的菩薩種種化度眾生的能力,所以本經又名《不思議解脫經》。讓我們學習佛菩薩的悲智,朝向大乘不思議解脫之道。

   課程末,法師勉勵大眾,若身有病,應放下執著之心,「以己之疾而憫彼疾」,發願以此受苦而能代眾生受苦,如此能轉實疾為權疾,轉眾生身分為菩薩身分,這也是維摩示疾意義之所在。感恩 法師之教,此是印隆要努力之處。

 



[1] 《維摩詰所說經》卷25 文殊師利問疾品〉(CBETA 2024.R1, T14, no. 475, p. 544b16-17)

[2] 《佛說維摩詰經》卷15 諸法言品〉維摩詰言:「是生久矣從癡有愛則我病生(CBETA 2024.R1, T14, no. 474, p. 525c6-7)

[3] 《維摩詰所說經》卷25 文殊師利問疾品〉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CBETA 2024.R1, T14, no. 475, p. 544b24-26)

[4]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75〈之十六〉我願一切眾生息諸熱惱離諸惡業生諸安樂修諸淨行聖者一切眾生起諸煩惱造諸惡業墮諸惡趣若身若心恒受楚毒菩薩見已心生憂惱聖者譬如有人唯有一子愛念情至忽見被人割截肢體其心痛切不能自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見諸眾生以煩惱業墮三惡趣受種種苦心大憂惱若見眾生起身意三種善業生天人趣受身心樂菩薩爾時生大歡喜[2a]何以故菩薩不自為故求一切智不貪生死諸欲快樂不隨想倒見倒心倒諸結隨眠愛見力轉不起眾生種種樂想亦不味著諸禪定樂非有障礙疲厭退轉住於生死但見眾生於諸有中具受無量種種諸苦起大悲心以大願力而普攝取悲願力故修菩薩行為斷一切眾生煩惱為求如來一切智智為供養一切諸佛如來為嚴淨一切廣大國土為淨治一切眾生樂欲及其所有身心諸行於生死中無有疲厭(CBETA 2024.R1, T10, no. 279, pp. 405c26-406a15)

[5] 《注維摩詰經》卷55 文殊師利問疾品()雖法性自空,不待空慧若無空慧,則於我為有用此無分別空慧,故得其空則於我為空也(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73a11-13)

[6] 《注維摩詰經》卷55 文殊師利問疾品()肇曰智之生也,起於分別而諸法無相,故智無分別智無分別即智空也諸法無相即法空也以智不分別於法即知法空已矣豈別有智空假之以空法乎然則智不分別法時爾時智法俱同一空,無復異空故曰以無分別為智空,故智知法空矣不別有智空以空法也(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73a13-20)

[7] 《注維摩詰經》卷55 文殊師利問疾品()肇曰向之言者,有分別於無分別耳若能無心分別,而分別於無分別者雖復終日分別而未甞分別也故曰分別亦空(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73b6-9)

[8] 《維摩詰所說經》卷13 弟子品〉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CBETA 2024.R1, T14, no. 475, p. 540b6-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