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普賢警眾偈


  在晚課最後有一段〈普賢警眾偈〉,前面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這四句警眾偈頌,是 釋迦牟尼佛所說,出自《出曜經》的第一品〈無常品〉,叫修學佛法的弟子們,要念念不忘「事事無常」的觀念,就是苦諦下的無常觀。

   《出曜經》卷3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南大海卒涌大洮,越海境界有三大魚,隨上流處在淺水,自相謂言:「我等三魚處在厄地漫水未減,宜可逆上還歸大海。」有礙水舟不得越過,第一魚者盡其力勢跳舟越過,第二魚者復得憑草越度,第三魚者氣力消竭為獵者所得。時獵者便說此偈:

『第一慮未然,必當被傷害,憑草計現在,命得脫死。
 二魚俱得免,以濟危脆命,愚守少水池,受困於獵者。』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清淨無瑕穢,見彼三魚逐洮波,二魚得濟、一魚受困,復見獵者而作斯頌。因此緣本尋究根原,為後眾生示現大明,亦使正法久存於世,即集大眾說斯頌曰:

『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1]

  當時 釋迦牟尼佛帶著弟子們在海邊,看到海水把一群魚湧上海灘,在退潮之後,海灘上有一個窪地,比較低窪的地方存了一些水,一些魚藏在那個地方。

  當海水退潮,這個窪地的水只有一點點,很快就會乾掉,這些魚會沒有命,所以佛看到這一種情況,就說了此偈頌:「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魚不知道它的水已經很少且快要乾掉了,還在那裡遊戲快樂,不知道很快就會沒有命。我們人也是一樣的,生命很短,幾十年間彈指過去,在這個世間以為是享受快樂,實際上都在吃苦頭。

  佛說這一首偈頌,就是警示弟子們,我們就跟少水的魚一樣,無常很快就會來,要好好的鞭策自己,努力用功,不能懈怠。

 

  接下去的「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四句則是 普賢菩薩警策大眾。

  意思大家都應當要當勤精進,無常之火已經燒到頭了,不趕快去救的話,就會沒有命的,就是顯示這個無常的可怕!

  因此要「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念念不忘這個無常的可怕,不要懈怠、放蕩、縱逸,要努力進修,因為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這個一生的時間就過去了,光陰似箭,鞭策大家努力精進!

 

   以下,分享 會性老法師的開示:[2]

  例如我們晚課做完了迴向,最後「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這四句話是佛說的。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說的。

  這警眾的偈頌,這四句話出在《出曜經》。藏經裡面有一部經叫做《出曜經》,[3]《出曜經》有三十卷,這是姚秦時代的竺佛念法師所翻譯的。《出曜經》第一卷一開頭,第一品叫做〈無常品〉,叫修學佛法的弟子們,要念念不忘事事無常的這種觀念,就是苦諦下的無常觀。〈無常品〉就有三卷,《出曜經》的第一卷到第三卷,都是講無常的道理。

  第二卷裡面就有這首偈頌:「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這是當時 釋迦牟尼佛帶著弟子們在海邊,看到海水把一群魚湧上海灘,在退潮之後,海灘上有一個窪地、比較低窪的地方,存了一些水,一些魚藏在那個地方,水很少,[4]當時佛看到海水退潮,這個窪地的水一點點,這個水很快就會乾掉,乾掉這些魚會沒有命,所以佛看到這一種情況,就說了這一首偈頌:「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魚不知道它的水已經很少了,快要乾掉了,他好像在那裡遊戲快樂,它不知道很快就會沒有命。那麼我們人也是一樣的,生命很短,幾十年間彈指過去,在這個世間以為是享受快樂,實際上都在吃苦頭。

  佛說這一首偈頌,就是警示弟子們,就跟那個少水的魚一樣,無常很快就會來,要好好的鞭策自己,努力用功,不能懈怠,所以這四句話是佛說的。

 

  接下去的「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四句過去一向流傳,認為是 普賢菩薩警策大眾的這個偈頌,那麼應當就是普賢菩薩所說的了。

  前面「大眾」兩個字,因為叢林後來大眾共修,「大眾」兩個字,他不能大家都一起念「大眾」,所以「斯有何樂」之後,「大眾」兩個字是在叢林裡,是維那師一個人獨唱,就是方丈和尚在那邊,方丈也不說的,只是維那師唱。[5]所以後輩自己不是維那,因為在當時共同共修的大眾當中,有我們的長輩,有長輩在那邊,我們不方便稱「大眾」、或者是「眾等」,那麼就用「諸師」。

  我們大家都應當要當勤精進,「如救頭燃」,「燃」是燃燒,朝向這個火已經燒到頭髮來了、眉毛來了,不趕快去救的話,就會沒有命的,就是顯示這個無常可怕!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念念不忘這個無常的可怕,要好好的注意,「慎勿放逸」,「勿」就是不要,不要懈怠、放蕩、縱逸,要努力進修,因為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這個一生的時間就過去了,光陰似箭,鞭策大家努力精進!

 



[1] CBETA 2023.Q1, T04, no. 212, p. 621b26-c14

[2] 錄出自《華嚴經.十地品》()6-26-3

 32音檔:07:40 -

 33音檔:00:00 - 05:00

[3] 出,出入的出,曜,就是天上星曜的曜,日字旁的曜。

[4] 魚是以水為房舍,如果沒有水它就不能活的,所以「如魚得水」,世間上的魚如果沒有水它就活不了的。

[5] 但是後來傳到獅頭山,獅頭山的規矩,他們雖然有當維那的職事,但是維那他不是天天去敲罄子,那麼都由其他、或者是剛剛學會的人叫他去敲,那麼普通其他後輩的人去敲罄子啊,他不好意思念「大眾」,「大眾」好像是有一種是這個上座對其他的後輩說的話;自己是後輩,就不敢用「大眾」兩個字,怎麼辦呢?他們就改用「懺悔」──我很懺悔,我不該稱大眾,我們大家都應當要按照這個佛說的話,當勤精進,用懺悔。但是這「懺悔」兩個字啊,如果不加以解釋,可能有人會誤會,以為是懺悔才當勤精進,其他就不必當勤精進了,會搞錯了,發生這種情況。「懺悔」兩個字是當時念的人的這個表示謙虛的言詞,但是因為恐怕聽成錯誤,後來又改成如果是後輩人敲罄子,就是說「諸師」──各位師父們,諸位師父們,就是我們大家,諸師當勤精進。

 那麼有人不懂,就要變成「諸事」,什麼叫做諸事?莫名奇妙了,諸什麼事啊?它意思是說:各位師父們,諸位師父們,「諸師」,不是諸事,各位師父們。因為從前叢林裡大致都是出家人,很少有在家人摻雜在裡面做晚課的,所以要用「諸師」兩個字是通的;如果是四眾都有,那麼好像只有出家人通,在家人就不能用這兩個字,因為他們不能稱「師」。但是不要太呆板,一定要這樣子的分得很清楚的話,那就很麻煩了,因為做功課是大眾共修的,那麼不妨在正在做功課的時候,在家人也想到我現在等於是心出家,「心出家」就是《維摩經》所說的「發菩提心名為出家」,在家就是發菩提心,就是等於是心出家,身不出家,心是等於出家,這樣子方便就用「諸師」兩個字也是可以通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