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懺悔的理論與方法:第一節 理懺的重要性



  懺悔,自然是一種修行。尤其是:以禮佛或持咒來表達懺悔的「取相懺」,運用的適當,還具有調和身心的作用,可以算是一種不錯的修行。

  然而,不可否認的,它必須靠時間的累積,可能要經過長久的用功,才能達成懺悔。而且,如果以修行來看的話;它的最高成就,大多只到達禪定,並非究竟,因此,中國歷代祖師所編的懺悔法,都在禮佛、持咒等「事懺」之後,再加入「理懺」,以求懺悔方法的圓融與究竟,而有「事懺除罪,理懺除疑」之說。[1]換句話,事理猶如體用,不可偏舉,「事懺」之後,必須再加上道理的信解;前者對治妄心的執著,後者對治妄心的疑惑。中國的祖師並認為:「理懺」才是正懺,「事懺」只是助懺——幫助達到「理懺」。經過「理懺」之後,才能究竟的懺除罪業

  如何見得呢?比方:為什麼發露懺悔能夠滅罪?為什麼禮佛、持咒等行為也能夠滅罪?這豈非必須透過理上的瞭解,內心才能無疑嗎?雖然,有關的經典曾告訴我們,這些「事懺」是可以滅除罪業的;但所說簡要,只令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當一個人在從事「作法」與「取相」等「事懺」時,內心總難免會有少許疑惑:我如此的懺悔,真得能夠滅罪?真得把惡業都滅除,後世就不會再墮入三惡道了?……

  所以,要在「事懺」時內心能無疑,必須配合道理上的瞭解。這點,中國的祖師早就想到了,在他們所編的懺悔法裡,無不有事有理。既有禮佛或持咒等事行,也對懺悔的原理加以解釋,使人知道罪業的由來,和懺悔能滅罪的原因。譬如:有名的《三昧水懺》,卷上載有——
「夫欲禮懺,必須先敬三寶。所以然者,三寶即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能歸向,則滅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2]

  這對於禮佛能滅罪,不也是一種詮釋嗎?另外,又談到要懺悔業障者,必先興七種心以為方便,然後業障乃得滅。這七種心就是:「一、慚愧,二、恐怖,三、厭離,四、發菩提心,五、怨親平等,六、念報佛恩,七、觀罪性空。」[3]其中第七:「觀罪性空」之文,對於懺悔能夠滅罪,更有很好的解說,也是從事懺進入理懺的媒介。田此,將全文摘列於下:
「第七:觀罪性空者,罪無自性,從因緣生,顛倒而有。既從因緣而生,則可從因緣而滅。從因緣而生者:狎近惡友,造作無端;從因緣而滅者,即是今日洗心懺悔。是故經言:此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故知此罪從本是空。」[4]

  從這段文中可以瞭解:為什麼懺悔能夠滅罪?因為罪沒有自性,它是從因緣而有,依因緣而存在著。如此,也就可以從因緣中來把罪滅除掉。《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十三也說:
「夫罪從緣起,緣起無性,故對治道生,罪種則滅,名為罪性本空,非撥相以求性也。[5]

這就是發露、禮佛、持咒、念佛等事懺能夠滅罪的原因。



 





[1] 見《卍續藏》第一二八冊九六四頁。
[2] 見《大正藏》第四五冊九六九頁上。
[3] 見《大正藏》第四五冊九六九頁中。
[4] 見《大正藏》第四五冊九六九頁下。
[5] 見《卍續藏》第六三冊五四頁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