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

「佛陀」傳記影片(七)初轉法輪




 關於釋迦牟尼成佛時的年齡,眾說紛紜,有說三十歲,有說三十五歲。佛陀覺悟「眾生平等,此是指「眾生本來就具有的與佛相同的智慧德相,意指只要遵循佛法的修行,都能達到智慧圓滿的境地而成佛。因此佛陀覺悟後,開始了五十年(或四十五年)的傳播佛法(覺悟之法)之行,宣揚所證悟的真理。

 佛陀悟道之後,先到波羅奈國(Benares) 的鹿野苑開始說法,稱為「初轉法輪」,說法內容主要是四聖諦、緣起現象和因果法則。

 原本離他而去繼續苦行的五位比丘,見到成佛後的釋迦牟尼福德莊嚴,因此五人不約而同出來迎接,佛陀告知已經覺悟成佛,並應邀為五人說法。這五個人也為佛陀成道後首度的五位弟子,分別是:憍陳如、額鞞、跋堤、十力迦葉、摩訶俱男。這是世間有比丘的開始,並組成了最早的佛教僧團。其中憍陳如尊者聞法後,得到解脫,證得阿羅漢果。其餘四人也先後證果。此時三寶悉已具足──佛寶是釋迦牟尼佛,法寶即四聖諦法,僧寶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佛陀在為五比丘說的第一部經《轉法輪經》中,闡述了他的親證-「中道的法門,這是一個全然不同於其他宗教哲學的新思想。佛陀告誡五比丘,物欲享受和肉體折磨,是兩種極端的感受,二者既不能達到極樂,亦不能解脫和覺悟,並且宣說「中道法門」引領眾生走向圓滿清淨和徹底解脫的境界。

 他認為對於斷除了情欲的思想家來說,任何肉體的快樂都是短暫的,一切物欲對於普通人來說是無可非議的,但對於修行者卻是一種警覺,因為出離是他們的快樂,然而另一極端進行自我折磨般的苦行,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是一種人為的無益痛苦,不是理智有益的法門。佛陀也曾實踐過這類苦行,他認為只能是徒增痛苦,而不能減少痛苦,於解脫無益。佛陀以如來智慧指明瞭兩個極端的錯誤,創立了一個中道體系,即「八聖道,再後面佛陀宣說了「四聖諦

 「釋迦牟尼是後人對佛陀的尊稱。「釋迦」是他所屬的部族釋迦族的名稱,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為「文」、「仁」、「寂默」,所以漢文翻譯又作「能仁寂默」、「釋迦文佛」等。按佛教傳統,「牟尼」是當時對剃髮出家、乞食離欲、修行成就者的稱謂,在《梨俱吠陀》的誦詩中,曾經記載一種出家修行者,稱為「牟尼」,他蓄長髮、著褐色的髒衣、可以飛行空中,喝飲毒汁而無事。「釋迦牟尼」可意譯為,「來自釋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佛度化五比丘後,就暫時安居在鹿野苑中。不久,波羅奈國長者耶舍,和他的親友五十人都來向世尊皈依。佛陀於波羅奈城度化了耶舍等五十人,而且收了在家弟子。


佛陀/Buddha EP35 【鹿野初傳法 崖邊度耶舍】



五位比丘見到成佛後的釋迦牟尼福德莊嚴,因此五人不約而同出來迎接。

憍陳如尊者聞法後,得到解脫,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於波羅奈城度化了耶舍。

佛陀收了在家弟子

皈依後傳授五戒

劇中的佛陀,說法後都擺出「OK」--說法印,超可愛的!

耶舍長者的朋友們也來出家

以五比丘為老師,佛陀為導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