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十方釋子同法食(十七)無上願




曾聽一台宗長老說:「皈依三寶是無上願!」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佛教名盛實衰之緣故,往往是在最基礎最根本的地方缺乏觀念。以致表相上學佛、皈依、受戒普遍,但是許多世間戲碼卻常常「見怪不怪出現在僧俗互動之間。

法食之重要,一養色身,二資法身。法輪未轉,食輪先轉。又律中云「法有食安樂住,有法無食應苦住」。故戒律藉僧俗間四事供養、食衣住行的規範,使離不開生活的「食事」,成為名副其實的「法事」。使原本世間的「凡夫行」,提升為出世的「如法行」。解脫,即從日常生活中做起!

佛門中每一個規矩都有甚深的內涵,佛弟子從向外的歡喜、投入、求福,漸漸轉內勝解、內化、印心的過程,逐一地圓滿自己的初發心。

菩薩對心境、事理之透澈,即是自性淨土逐漸成熟之時。菩薩具正確理解累積的福德,與「向上堆疊」、「左右拼湊」、「集點數換大獎」的修行方式,直如天壤之別,不可同日而語。同樣的歲月,因認識不同,而產生各種差異的人生。

如同楞嚴會上阿難蒙佛逐一破妄後,描述頓悟常住真心的「心境」,經中形容:「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

又云:「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即波浪),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終而發願:「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阿難至此,「得未曾有」,自己形容「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由自內心,發大誓願:「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此份真實發心,實是佛子們學習的「無上願」,名為「皈依三寶」、名為「法食和合無違諍」!


文章引用出處:佛子諦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