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佛陀瞻病




 今日去慈院時,正準備要搭乘電梯到二樓中醫部,突然被一位法師叫住,居士菩薩與外籍看護就把輪椅停下,原以為是遇到認識的法師,但卻是素未謀面的法師?

 這位法師說:「您還好嗎?怎麼了呢?」還未等印隆回答,法師就塞了一百元到印隆手裡,說:「法師您要保重喔!」因為時間已到,要趕著去就醫,印隆就向這位萍水相逢的法師合十感恩,謝謝她的關懷!

 印隆自生病以來,受到許多道友的關懷,不論是出家法師或居士菩薩、不論是認識或不認識者,印隆感受到大家滿滿的關懷與祝福心意。除了金錢的護持外,這幾年大家對於印隆的照顧,讓印隆真是感恩又慚愧!因為自己已半身癱瘓無力、大小便失禁,洗澡、穿衣、飲食、醫藥都要人協助,但居士菩薩幫印隆耐心清理大小便,都從未嫌棄,真的很感恩大家!

 佛陀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於《四分律》中記述看護病人有五種方法:
一、知悉病人的可食與不可食,可食的食物方與之。
二、不嫌惡病人的尿屎及唾吐等穢物。
三、以慈悲心看護病人,而不欲求病人衣食等之報酬。
四、能調理湯藥等事。
五、能為病人說法,使他歡喜,並使自己的善法也有所增進。

 能夠將心比心,以病人的痛為己痛,照護病人的身心,就是如同「四無量心」的修持。因為能破除」「的分別對立,真正的放下我執,真正的利益眾生。沒有我,心如虛空般的廣大無量,則福德也是無量廣大!


佛陀瞻病

 一日,佛陀在羅閲城迦蘭陀竹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共聚一處。這時,在羅閱城中有一位比丘身染重病,連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也沒有其他比丘前往探視。病比丘晝夜稱念佛的名號,心裡想著:「為什麼世尊沒有來關心我呢?」

 這時,佛陀以天耳聽到這位比丘的心聲,便集合所有比丘前往探訪。這時,病比丘遠遠看到佛陀到來,想起身卻全身無力,佛陀見此,趕緊到病比丘前,告訴他說:「慢著,慢著,不用站起來,我自己有坐具可以坐。」此時,毗沙門天王知道佛陀的心意,便從他方世界來到佛前,向佛頂禮後側立一旁;忉利天的天主釋提桓因及大梵天王、四大天王也各各來到佛前,頂禮後都站到一旁。

 佛陀告訴病比丘說:「現在你的痛苦有沒有減少一些呢?」
 病比丘回答:「弟子的病痛一直增加,沒有減少。」
 佛陀再問:「有誰來探病嗎?」
 病比丘回答:「從生病到現在,沒有一個人來探病。」
 佛陀又問:「你沒有生病的時候,有去探望生病的人嗎?」
 比丘慚愧地回答:「我不曾去探望過一個病人。」

 佛陀告訴病比丘:「現在你不用感到恐懼,我會親自照顧你。就像我在天上人間,亦會去探視一切病人。無人照護者,就去幫忙照護;若是失明者,就充其眼睛,以此救護一切病人。」接著,佛陀為病比丘清除不淨,並且幫忙敷好坐具。

 毗沙門天王及釋提桓因見狀,趕緊跟佛說:「佛陀,讓我們來照顧病比丘,您不用親自做。」佛陀告訴諸天:「沒關係,過去我未成道時修菩薩行,曾為了一隻鴿子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更何況今日我已成佛,怎可不管這位病比丘呢?」由於釋提桓因及毗沙門天王也不曾來探視病比丘,所以都默然無言。

 隨後,佛陀拿起掃把清掃污泥,然後敷設坐具,準備盥洗衣物,並扶病比丘坐下來,用淨水為他沐浴。之後,再扶病比丘坐到床上,親自餵病比丘吃飯。

 待病比丘用餐完,佛陀告訴他:「你應當捨三世之病。要知道身而為人,在胎中就是苦厄的開始,因為有生就有老,老了以後,身體就會漸漸衰竭。病苦現前,人們四大不調,坐臥呻吟。而人生在世,難逃一死,死了之後神識離開色身,隨其業力投生善惡道中。如果造惡多者,就會墮入地獄,如刀山、劍樹、火車、爐炭、吞飲融銅等地獄;或投生畜生道中,為人所驅使,受無量苦;或經不可稱計無數劫後投生餓鬼道中,身長數十由旬,喉嚨像針一樣細,再以融銅灌至口中;經過無數劫後,即使得作人身,還是會受人鞭打;既便無數劫中得生天上,仍是會經無數恩愛別離,欲望始終無窮無盡。只有修行成道,才可以出離苦海。」

 佛陀又告訴病比丘:「如來出現於世甚為難值,而人身難得、善知識亦難遇,你現在可以聽聞正法、六根完具,實為難得因緣,如果不知道要精進,將來必定後悔莫及。」比丘專注聆聽佛陀的開示,即證羅漢果,漏盡煩惱。

 佛陀問病比丘:「你已解除病苦的根源了嗎?」病比丘回答:「我今蒙如來神力所加持,已解除生死大患,未來亦當學習世尊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救護無量無邊眾生,令其身、口、意三業清淨。」

 佛陀回到迦蘭陀竹園,並請阿難尊者集眾,讓比丘們到普會講堂集合。佛陀問在座比丘:「你們捨俗出家學道,應當堅固信心,修持梵行,捨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煩惱,並脫離十二因緣之輪迴。」比丘們眾皆信受奉行。

 接著,佛陀告訴諸比丘:「你們既已出家,同一師學,從今以後,應當互相關心,若有病比丘無有弟子,要派人前往探視。探視病人的功德如同見佛。」這時世尊便說一首偈子:
  「設有供養我,及過去諸佛,
   施我之福德,瞻病而無異。」

比丘們聽完佛陀的開示,皆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四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