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遮會」是中古時期佛寺,經常舉行的一種不分上下貴賤、賢愚道俗,平等行財施和法施的法會,所謂「無遮」,在梵文中是「寬容無阻」之意。在五臺山流傳一個「文殊化貧女」傳說,於圓仁法師的《行記》卷三,記載了這個故事:
華嚴寺設大齋,凡俗男女乞丐寒窮者盡來受供。施主憎嫌云:「遠涉山阪到此設供,意者只為供養山中眾僧。然此塵俗乞索兒等盡來受食,非我本意。若供養此等色,只令本處設齋,何用遠來到此山?」僧勸令皆與飯食。
于乞丐中有一孕女,懷妊在座,備受自分飯食訖,更索胎中孩子之分。施主罵之,不與。……便起出食堂。巉出堂門,變作文殊師利,放光照耀,滿堂赫奕。皓玉之貌,騎金毛師子,萬菩薩圍繞騰空而去。……大會之眾,餐食不味。各自發願:「從今以後,送供設齋,不論僧俗男女大小尊卑貧富,皆平等供養。」[1]
五台山塔院寺 |
文殊菩薩示現貧女乞齋,教導我們要學習平等心,唯有不做分別的真平等心,方能與佛菩薩的智慧相應!當時留下的頭髮,被供奉在髮塔中,還有一段引人深思的偈語:
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
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捨棄,其如愛憎何?
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
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捨棄,其如愛憎何?
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
北齊‧僧璨大師為禪宗三祖,其〈信心銘〉有一段很有名的偈頌:「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告訴我們什麼是究竟之道。真正的慈悲,應該是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真理由於人起了愛憎心,有喜歡、不喜歡,就遠離真理了。如果能以平等心看待一切,自然就能契入佛法,洞徹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
[1] 《入唐求法巡禮行校注》卷 3,頁 301-302。
嗡阿喇巴札那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