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慈悲道場懺法》卷七 -- 入懺文


入懺 [1]
一、讚佛功德
恭聞
七佛世尊,作證明懺摩之主;[2]七喩妙典,入菩提解脱之門。[3]富有七珍法財,[4]具足七菩提分。[5]旃檀林以旃檀圍繞,[6]師子王作師子嚬呻,[7]無願不從,有求皆應。[8]仰慈雲而廣布,同水月以含容,[9]稽首於前,證明懺法。[10]

二、莊嚴道場
上來奉為求懺等,啓建 慈悲道場懺法,茲當第七卷入檀縁起。[11]檀信轉加慇重,緇流如法修持。[12]幡旛彩像以莊嚴,[13]花果香燈而間列,[14]精誠供養,[15]百拜虔恭。[16]
三、往昔的業習
切念求懺等多生父母、累刦冤親,在七趣之沈淪,故無惡而不造;[17]縱七情之妄想,乃靡所而不為。[18]起七慢之高山,[19]欺賢罔聖;[20]造七漏之煩惱,背覺合塵。[21]七聚毗尼而失守,[22]七遮逆罪以難逃。[23]
四、虔誠懺悔
想應多刦,未經懺悔。[24]今生慶幸,得遇佛乘,發露向諸佛像前,滌罪於大圓鏡裹。[25]命我現前衆等,披閲懺悔靈文。[26]
五、祈請加被
縁起有涯,[27]悲心無極,望佛哀怜,[28]冥熏加被![29]

讚佛偈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30]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餘[31]

入懺
啓運慈悲道場懺法 
一心歸命三世諸佛[32]
南無過去毗婆尸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毗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當來彌勒尊佛      


[1] 入懺主要的目的,是要讓我們浮躁塵俗的心,透過觀文,引導到接近懺文思惟的心境裡面去。
[2] 在每一卷開始都有所謂的七佛,就是過去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是過去七佛。七佛世尊作證明懺摩之主,就是這個梁皇寶懺,是以這過去七佛作為懺主、作為證明大家修行的證明者,保證我們修行功德的真實性,叫作證明懺摩之主。
[3] 七喻法華經裡面,七個代表性的比喻:第一個是火宅喻、第二是窮子喻、第三是草木喻、第四是化城喻、第五是衣珠喻、第六是髻珠喻、第七個是醫子喻。
 這七個比喻,主要有兩點:第一個是無二亦無三,唯有一佛乘,像化城喻、三草二木喻跟火宅喻,基本上就是表達無三也無二,唯有一佛乘的思想。另外衣珠喻、髻珠喻、窮子喻,是說明眾生本來成佛的思想。每一個有情,不管在六道裡面那一道,他的清淨佛性是本來具足、一絲毫沒有減少的,叫眾生本來成佛的思想。
 七喻妙典,入菩提解脫之門法華經裡面種種的比喻,詮釋佛陀思想,是微妙的寶典,讓我們進入覺悟解脫的門路。
[4] 七珍就是七種珍寶:第一是金、第二是銀、第三是琉璃、第四是玻璃或叫水晶、第五硨磲、第六赤珠叫做珍珠、第七是瑪瑙-就是深綠色的玉。也有說是轉輪聖王所有的七種寶,就是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寶、主兵寶。轉輪聖王的七寶跟世間的七種珍寶,都叫做七珍法財。
[5] 三十七道品裡的七覺支。
[6] 旃檀是香木裡面最珍貴的。指純粹都是最尊貴的檀香木。
[7] 師子已經是百獸之王,師子裡面的王叫師子王,就是百獸之王裡的王。嚬呻是嗚嗚嗚,這樣輕輕的吼一下。
[8] 旃檀是木中的尊貴、師子是百獸之王,用來比喻佛是一切中最尊貴的。佛尊貴是因為能大慈大悲愍眾生、大喜大捨濟含識,有慈悲喜捨、利益眾生的力量,所以能夠無願不從,有求皆應,眾生的願都能夠得到滿足、只要有求都能夠感應。
[9] 仰望天上的雲層,希望下雨,大地每一寸土地、每一個草木,都能夠得到平等的滋潤,叫廣佈」。
 眾生像水-盆子裡、池子裡、江裡、河裡、海裡的水,只要有水,就能夠顯現天上的月影,每一個水都能夠映出天上的月,叫同水月以含容。只要你的心水清淨,佛就有如天上的月,現到你的心水中間去。
[10] 向前頂禮佛陀,祈求佛陀給我們證明,證明懺悔的功德真實不虛。
[11] 現在進行到第七卷了。
[12] 檀信就是居士,居士更加的虔誠謹慎。緇流是僧眾,出家的僧眾們,大家非常如法如律的在這邊修持。
[13] 是圓圓的。是在殿堂裡面做為經咒、或佛菩薩名號的裝飾。彩像是佛菩薩的像。來莊嚴這個道場。
[14] 花果香燈──鮮花、時果、香、燈燭。間列是交錯排列。
[15] 幢幡彩像跟花果香燈是外在的莊嚴,內在的莊嚴是我們內心的誠懇恭敬。非常真摯真意的供養。
[16] 百拜就是一百拜──不斷頂禮的虔恭恭敬。
[17] 七趣是六道加上一個仙道,就是天、人、仙、還有阿修羅,這是四個善道,加上地獄、餓鬼、畜生。我們的多生父母跟累劫冤親在七趣沈淪輪迴當中,所以作了很多的惡業。
[18] 中國人說七情六欲──七情是煩惱的情緒:喜、怒、哀、樂、愛、惡、欲七種情緒。我們的情緒都在喜怒哀樂愛惡欲中生成的,任我們的七情而造業,隨我們的情緒而造種種的惡業,所以無所不為,什麼都幹出來了。
[19] 主要是跟別人的比較,慢心是因為有我,所以就有別人、有了對立,有了對立以後,就從對立中產生了所謂的慢,就是一種對立的心態──我比你好、還是比你差,就是我跟你之間有一個比較的關係。不是我比你好就是慢,這裡面有兩種問題:第一是事實上,我比你好、還是比你差;第二在心態上認知上,是我比你好、還是比你差?有可能客觀條件是我們比別人差,可是心態主觀裡認為我們比別人好,這就是一種慢。
 如果客觀上你比別人好,主觀上你也認為你比別人好,這也是一種慢。所以不管客觀你比別人好、還是比別人差,認為自己比別人好,那都是一種慢。如果客觀上我比別人差,也認為我就是比別人差,這樣也叫做慢。所以不管客觀主觀情況如何,只要有一種對待的關係,在這個對待關係上執著不放,這就是慢。
 從這樣的主觀客觀的關係裡,產生了七種慢:
第一、慢:我認為我跟你一樣。
第二、過慢:客觀上面我跟你一樣,可是主觀上,我心裡認為我比你好。
第三、叫慢過慢:客觀上我比別人差,可是主觀的情緒上,認為我還比你好。
客觀上我們兩個是一樣的,如果我主觀上認為我也是跟你一樣,這個也是慢。所以不管客觀主觀的情況如何,我們一旦產生了相待的價值與評定以後,這幾個慢就產生了。
第四、我慢
第五、增上慢:增上慢在佛門裡有時會碰到,就是未得言得,未證言證,還沒有證得、還沒有開悟,誤認為自己已經證得或是已經開悟,你自己錯誤的認知,這個叫做增上慢。如果知道自己沒有證果也沒有開悟,卻說自己得到的話,那就叫做大妄語。大妄語跟增上慢的差別,是確定知道自己是錯的、還是不知道自己是錯的?這就是妄語跟增上慢的差別關鍵處。
第六、卑慢:覺得自己比別人差,承認自己條件、客觀的福報比不上別人,而還要執著這樣的立場,以這個立場為藉口來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
第七、邪慢:沒有道德而謂有道德。
我們要有很正確的觀念、正確的知見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慢,對於自己的身分條件、自我的要求要降低,我們常常會有所謂自尊心或面子的問題,面子自尊心就是慢的根源,這個根源就是我執的深處作為根,所以慢的根源就是我執,就是我慢。因為有作根源,才會有外在的人的對立;因為有了人的對立,才會有所謂慢的出生。要除掉我慢,就先從除掉我的相關形象──情緒、價值、境界來下手,那麼我們的慢,就會慢慢的消解。
[20] 因為我們起了七慢的高山,所以對所有的外在有情眾生都有一種憍慢心,乃至於對聖賢也有對立的人我差別心,所以就欺賢罔聖。也是欺騙的意思,所以對於賢聖也會產生對立欺瞞的心情,因為慢就是一種隔礙、是一種欺瞞。
[21] 七漏是七種煩惱:見漏、修漏、根漏、惡漏、清淨漏、受漏、念漏,所謂就是煩惱的生起處,會讓我們因煩惱而產生業,因業而淪落三塗六道裡而不能出離,就好像掉在輪迴裡面一樣,這就叫漏。能夠出離生死,就要有離開煩惱的智慧,叫無漏
七漏就是七種煩惱產生的層次,因為有七漏的煩惱,所以背覺合塵──是覺性,就是智慧,虛妄的境界叫做」。背離了我們的覺性智慧,而趨向於虛妄的境界,就掉入生死輪迴的境界。
[22] 毘尼是戒律。七聚毘尼是七種戒律的層次:一是波羅夷,這是最重的斷頭罪,犯了斷頭罪,好像人頭斷就死掉了,出家戒律死掉了;第二個僧殘罪,叫僧伽婆尸娑,僧殘就好像胳膊被砍掉,很重傷的意思;三是偷蘭遮,是大障道的罪,障道很重;第四個波逸提,會讓我們墮落在惡道裡面;第五個提舍泥,這個罪比較輕,要向別的比丘懺悔;第六個叫突吉羅惡作,就是應該要起後悔的心;第七個叫惡說。七個罪的深淺輕重不同的戒條叫七聚,這七個不同深淺的戒律層次都破壞掉,都沒有清淨的保持,叫失守
[23] 七遮是七種逆,對尊長很不好的行為、破壞尊長的尊貴叫逆──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和尚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還有殺聖人(阿羅漢),就叫七遮逆罪,會墮入無間地獄,叫七遮逆罪以難逃
[24] 我考慮思惟多劫以來,應該都沒有誠心的懺悔、沒有懺悔因緣條件。
[25] 是洗清的意思。就是我們的惡業。大圓鏡」指佛的智慧,叫大圓鏡智,所有一切的種子、一切的萬物,都顯現在這個大圓鏡智裡面。我們在佛的大圓鏡智裡面,把所有的惡業都洗乾淨了,承佛的神通慈悲智慧力,而淨除了我所有的惡業。
[26] 作邀請懇求的意思。披閱就是讀誦。邀請我們現前的大眾,一起來讀誦梁皇慈悲道場靈文經典。這個靈代表神力,有非常靈驗的意思。
[27] 是邊際 有涯是有限度、有邊際、有終了的時候。我們眾生的生命有涯有限。
[28] 佛的慈悲心卻是沒有終了、沒有停止的時候。因為佛的悲心沒有極限,對什麼罪惡的眾生都有悲心,所以祈望佛慈悲哀憐我們。
[29] 冥熏是默默的暗中無形給我們加持保佑護持。
[30] 十方是空間,三世是時間。所有一切的境界,都在時間空間中運轉流動,而緣起幻化。所有的時間空間的本質是虛幻不實的,那麼在這虛幻不實的時間跟空間當中,所有的境界又怎麼可能是真實的呢?因為空間時間裡面現出來境界,空間跟時間本身就是虛幻的了,那麼虛幻裡面的這些山河大地、天宮、地嶽,又怎麼會有真實的可能性?這個時間跟空間它的背後,是我們的識心所顯現的;萬法唯心所造、唯識所現,所以十方三世都不出我們的一心。十方三世的一切人師子,就是佛。
[31] 所有十方三世的佛,我用清淨的身口意三業,所有的佛我都頂禮。
[32] 每一卷的讚佛偈後面,一開始就是過去七佛;梁皇懺每一卷開始是供養讚,過來是入懺觀文,再來就是讚佛偈,再過來就是過去七佛,再加上一個彌勒尊佛,彌勒尊佛是未來的。過去七佛就是 過去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過去七佛就是慈悲道場懺主,替我們證明我們的懺悔功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