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慈悲道場懺法》卷二 -- 發菩提心第四(三)發菩提心的方法



三、發菩提心的方法
 (一)要常常提起菩提心 [1]
發菩提心非止一過,[2]唯應數發,令菩提心相續不斷。[3]是以經言:於那由他河沙佛所,發大善願。是知發心,其數無量。

 (二)菩提心只要有善知識就可發引
又菩提心,但遇善知識便得發起,未必皆須值佛出世。如文殊師利始向菩提,乃因女人。[4]以發初心慧式不惟凡品,輕標心志,[5]實由渴仰大乘,貪求佛法。[6]依倚諸經,取譬世事,[7]怨親無差,六道一相,[8]願因斯善,俱得解脫,[9]若同信解,知非戲論。[10]

 (三)如何觀想 [11]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發菩提心必須起想。[12]先緣所親[13]繫念之時念己父母、師長、眷屬[14]又念地獄、餓鬼、畜生又念諸天、諸仙一切善神又念人道一切人類有受苦者當云何救?見已起想應作是念:唯有大心能拔彼苦。若一想成應作二想;[15]二想成已應作三想;三想成已滿一室想;一室成已滿一由旬;一由旬滿已滿閻浮提;閻浮提滿已滿三天下。如是漸廣,滿十方界,見東方眾生盡是其父,西方眾生盡是其母,南方眾生悉是其兄,北方眾生悉是其弟,下方眾生悉是姉妹,上方眾生悉是師長,其餘四維悉是沙門、婆羅門等。見已作念:若受苦時,當作我想,詣諸人所,調身按摩,誓拔其苦,得解脫已,為其說法,[16]讚佛、讚法、讚菩薩眾,作是讚已,心生歡喜,見其受樂,如己無異。


[1] 我們的心是無常的,所以菩提心要相續不斷,應該要常常讀誦大乘經典,讀誦讓我們的善念、正念、覺性開顯的經典,透過大乘經典提起對於正知見的堅定(菩提心就是一種正知見)。如果在讀誦經典、思惟法義、作觀禪修時,一直不斷做這些功課,心就會寂靜,智慧善根就會開發,即是覺性。
[2] 這個不是過失的過,是的意思。不是只要發一次。
[3] 應該要常常發,而且要讓菩提心相續不斷。
[4] 文殊師利剛開始發菩提心,就是以一個女人的因緣,發起初心的菩提心。
[5] 不要思惟凡夫心志。
[6] 對於大乘的思想,有一種仰望追求。這個跟貪欲的貪不一樣,是善法的一種堅持。
[7] 根據經典的教導,從世間得到模仿比擬。
[8] 把所有的有情眾生,泯除掉親疏怨親差別,六道都是平等一相。
[9] 因為這樣的善念,希望與六道眾生一起得到解脫的觀念。
[10] 這樣的一個觀念,就是真實的菩提心。
[11] 這一段觀想,主要是藉著四無量心觀想,觀想無量眾生,而拔除他們的痛苦給與安樂。
在部派佛教或是阿含經裡,有一種理論叫四無量心──慈心、悲心、喜心、捨心。無量就是觀想無量的有情眾生;慈心是與樂,給眾生快樂;悲心是拔苦,把眾生從痛苦的境界中救度出來;喜心是對於眾生不起嫉妒心,隨喜讚美他們的善法功德;捨心是對於所有的眾生,心無親疏,都是平等,不去愛著,也不厭惡排斥,就是沒有執取──不親、不疏、不愛、不憎,捨是放捨眾生。
四無量心的觀法:第一個先修慈心,給眾生快樂。打坐有了定力以後,先觀想我們的親人,像父母親兄弟姊妹,觀想他們的容貌出來以後,觀想他們得到很多的快樂,這是指。這樣很容易,因為我們的心很樂意去觀想他們很快樂。
第二個是觀想跟我們沒有關係的人,這是指」。馬路的人、街上的人、完全沒有關係的人,不討厭也不喜歡,甚至不認識他,觀想他們也都得到快樂。
第三個層次是觀想跟我有仇的不喜歡的人,雖然我跟他有仇、甚至有些不愉快的事,仍然觀想使他得到安樂。這個比較難,因為如果是跟我有仇有過節的人,一觀想他忿怒心就起來,還能夠起慈心就不容易了。起慈悲觀可以對治瞋恨心,如果能夠觀想我們的冤仇還能夠讓他安樂的心起來,就能夠使仇恨、瞋恨心消除掉。
觀慈心以後要觀悲心把父母親從地獄、餓鬼、畜生當中拔出來。觀想我的親人,觀想跟我沒有關係的人,最後觀想跟我有仇的人掉在地獄、餓鬼、畜生惡道裡面,也要把他救拔出來。
喜、捨一樣,都是從這樣一個次序觀過去。
然後觀一個人、二個人、三個人,然後一屋子、一村子的人、一個縣城的人、一個國家的人,乃至無量無邊。從一二三多乃至無量,從親人、中人到怨人,從慈悲喜捨這樣子依次第觀過去,就是四無量心。
梁皇寶懺菩提心的觀法,跟四無量心的觀法,體系思惟是一樣的。
俱舍論裡講到,四無量心觀想成功以後,得到梵天的果報,可是不出三界生死,因為它是一個沒有破除人我執的觀法。也就是你在觀無量的時候,是人觀眾生,所以這時還有我、有人、有眾生,就沒有人我空,所以不出生死輪迴,頂多就是得到大的福報,最大到梵天王的福報。
梁皇寶懺所觀的,就是四無量心的觀法,但這裡面必須要放進空慧,就像是金剛經》所說:度盡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觀四無量心,一定要再把它轉到所謂的夢幻觀,或者是法空、人空觀,才能夠真正的與菩提心的空慧相應。
[12] 起想就是觀想。
[13] 先去觀想自己所親愛的。
[14] 眷屬就是親人好友。
[15] 一想就是一個眾生。如果想出一個人以後,再做第二個人想。
[16] 看到他們在受苦,應該想:我到這些受苦人的面前,替他們按摩身體,把他的苦拔出來等等;一直到解脫以後,為他說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