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慈悲道場懺法》卷一 -- 斷疑第二(五)疑惑深重要努力精進


第二科:疑惑深重難去,須要努力精進

(又分成三小節)
 一、世間生死綿長,幽幽何濟

且疑惑習氣,出三界外,尚未能盡,[1]況在今形,[2]云何頓去?[3]此生不斷,後更復增。[4]大眾相與,[5]方涉長途,[6]自行苦行,[7]當依佛語,[8]如教修行,[9]不得疑惑,辭於勞倦。[10]諸佛聖人,[11]所以得出生死,[12]度於彼岸者,[13]良由積善之功,[14]故得無礙自在解脫。[15]我等今日,未離生死,已自可悲,何容貪住此惡世中?今者幸得四大未衰,[16]五福康悆,[17]遊行動轉,去來適意,[18]而不努力,復欲何待?[19]過去一生,已不見諦;[20]今生空擲,復無所證;[21]於未來世,以何濟度?[22]拊臆論心,[23]實悲情抱。[24]


 二、大眾要努力精進,才能夠出離生死,不要一生空過

大眾今日,唯應勸課努力勤修,[25]不得復言且宜消息。[26]聖道長遠,一朝難辦,如是一朝還復一朝,何時當得所作已辦?[27]今或因誦經坐禪,勤行苦行,有小疾病,便言誦習勤苦所致;[28]而不自知,不作此行,早應終亡,[29]因此行故,得至今日。[30]且四大增損,疾病是常,乃至老死,不可得避。[31]人生世間,會歸磨滅,[32]若欲得道,當依佛語,違而得者,無有是處。[33]一切眾生違佛語故,所以輪轉三途,[34]備嬰萬苦。[35]若如佛語,都無休息,[36]勤於諸法,[37]如救頭然,[38]勿使一生,無所得也。[39]


 三、禮佛請求佛的加被

相與人人,[40]等一痛切,五體投地,[41]如大山崩![42]奉為有識神以來,至於今日,[43]經生父母,[44]歷劫親緣,[45]和尚阿闍梨,[46]同壇尊證,[47]上中下座,信施檀越,善惡知識,諸天諸仙,護世四王,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廣及十方無窮無盡一切眾生,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維衛佛等七佛、善德佛等十佛,出分別功德經。金剛不壞佛等三十五佛,出大寶積經。普光佛等五十三佛,出藥王藥上二菩薩經。寶海佛等百七十佛,出自稱揚諸佛功德經。拘留孫佛等千佛,出三劫三千佛名經。此係過去七佛世尊起。
南無彌勒佛
南無維衛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隨葉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回向發願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以慈悲力,同加攝受;以神通力,覆護拯接。[48]從今日去至於菩提,四無量心、[49]六波羅蜜,常得現前;[50]四無礙智、[51]六神通力,如意自在。行菩薩道,入佛智慧,同化十方,俱登正覺。


[1] 疑惑的習氣是遍滿於三界的,阿羅漢才能把疑的煩惱斷盡,但雖然可以出三界外、根本煩惱斷了,可是習氣還有,所以出三界外尚未能盡。
[2] 今形是指我們是一個具縛凡夫(具縛是所有的煩惱都有)。阿羅漢都還有習氣,何況我們是一個具縛凡夫。
[3] 怎麼能夠一下子去掉呢?
[4] 如果不能去掉,後世會更多疑惑的煩惱。
[5] 大眾互相一起。
[6] 長途是指成佛之路、指菩提道。正準備努力的朝著佛道──菩提正覺的路上前進。
[7] 自己應該要努力勉勵自己,要勤苦的修行。
[8] 應該要照佛的教導。
[9] 按照佛所教的去用功修行。
[10] 是推辭。害怕辛苦不願意勞苦。
[11] 所有的佛以及聖人(聖人包括四果聖人、以及十地菩薩都叫聖人,就是佛、菩薩、羅漢這些聖者)。
[12] 得出是能夠超越生死輪迴的牢籠。
[13] 登上涅槃菩提的彼岸。
[14] 良由:主要還是因為。就是辛苦的努力。積善之功:不斷累積善法的功勞努力。
[15] 所以能夠解脫生死。
[16] 我們現在很幸運,能夠四大未衰。
四大者,謂人之身,攬外地、水、火、風四大,而成內身四大。因對色、香、味、觸四微,故稱為四大也。
一、地大:地以堅礙為性。謂眼身等名為地大,若不假水,則不和合。圓覺經云:髮毛爪齒、皮肉筋骨等,皆歸於地。
二、水大:水以潤濕為性。謂唾涕津液等名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圓覺經云: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
三、火大:火以燥熱為性。謂身中煖氣,名為火大。若不假風,則不增長。圓覺經云:煖氣歸火
四、風大:風以動轉為性。謂出入息及身動轉,名為風大。此身動作,皆由風轉。圓覺經云:動轉歸風。(動轉歸風者,凡身動轉皆屬風也)
[17] 五福是指我們的五根還很健康。康悆是很健康、很喜悅,是喜的意思。五福康悆:身體還很健康、還非常明利、還很喜悅。
[18] 行動很自在,到那裡去很方便,可以隨心所欲地要到那裡去。
[19] 如果這個時候不努力,還要等待什麼時候呢?
[20] 見諦就是見道,是真理,就是看見真理、開悟。過去一生沒有修行、沒有開悟、沒有見到真理。
[21] 今生再空擲浪費掉,又沒有得到什麼證悟。
[22] 來世要如何免除這個生死的苦惱?
[23] 拊臆論心是自己摸著心,仔細想一想。
[24] 實悲:實在感到非常地淒涼悲傷。因為感受到未來的生命是非常的遙遠悲哀,在這個生死輪迴的茫茫大海,沒有一個依靠
[25] 我們今天應該要勸課,要勸大家努力勤修用功。
[26] 消息是休息,且宜是暫時稍微的休息一下。不可以說稍微休息。
[27] 如果今天休息一下、明天也休息一下、後天也休息一下,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夠成就佛道?所作已辦:功德成就的意思。
[28] 或者有人因為誦經、打坐、努力苦行,偶爾會有一些小小的疾病,就說是沒有休息太辛苦了,所以就生病了,以為這個小病是辛苦修行所產生的。
[29] 他不知道如果不努力誦經、禮拜、打坐、經行的話,可能早死掉了。
[30] 因為前面種種的努力,壽命才能夠延到今日。
[31] 沒有人可以避免的。
[32] 人在這個世間,最後一定會消滅死掉的。
[33] 不依佛語而能夠成就,沒有這回事。
[34] 所有的眾生因為沒有按照佛告訴我們的道理,所以墮落在三塗裡面輪迴。
[35] 是遭受,是全部。備嬰眾苦:遭受所有的痛苦。
[36] 假設依佛的話,努力用功修行。
[37] 努力勤勞在法上用功。
[38] 如救頭然:像救頭被燃燒一樣的急迫。此是出於普賢菩薩警眾偈裡。
[39] 要努力使我們這一生,一定要有所成就,不要讓這一生空過掉,什麼都沒有得到。
[40] 相與是大家互相。人人是每一個人。
[41] 一起非常悲痛的五體投地(五體是雙肘雙膝、然後頭頂額頭貼在地上)。
[42] 像大山崩一樣,這非常殷重的。
[43] 識神:是指阿賴耶識,我們有了這個生命;是神識,就是我們有這個認知。是無始劫以來,只要我們有生命,乃至於到今日。
[44] 歷代每一世每一世的父母。
[45] 無量劫來,跟我們有親屬關係的眾生。
[46] 阿闍黎是教導我們的老師。梵語阿闍黎,華言軌範。謂其能為人軌範,故云阿闍黎也。四分律》提到有五種阿闍黎:
一、出家阿闍黎:出家阿闍黎者,即比丘剃度之師也。謂出家者,必須依師而得剃度。律云:所依得出家者,是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二、受戒阿闍黎:受戒阿闍黎者,即比丘受戒之師也。謂既得出家,必須依師求受戒法。律云:於受戒時得作羯磨者,是也。(梵語羯磨,華言作法)
三、教授阿闍黎:教授阿闍黎者,即比丘教授之師也。謂既得戒法,必須得師教授威儀。律云:從教授得威儀者,是也。
四、受經阿闍黎:受經阿闍黎者,即比丘受經之師也。謂出家者,必須依師受習經文,解說義理。律云:從所受經,得讀修妒路,若說義乃至一四句偈等,是也。(梵語修妒路,又云修多羅,華言契經)
五、依止阿闍黎:依止阿闍黎者,即比丘依止之師也。謂比丘度夏,當依師住,或依止作宿。律云:乃至依住一宿者,是也。
[47] 出家受戒時要有十師,叫三師七證──三位主要的老師(得戒和尚、教授和尚、羯磨和尚),以及七位阿闍黎來證明得到這個戒體。尊證就是七位阿闍黎。
[48] 拯接是拯救接濟。
[49] 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四無量心是以慈悲喜捨的心,去緣取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是菩薩的一種方便。
[50] 在這個生命當中,時時刻刻以四無量心、六波羅蜜,作為我們生命的本質。
[51] 四無礙智:又名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智。謂菩薩於此四法,智慧明了,通達無滯,在說法上能夠自在無礙,叫四無礙智。主要是說明在說法的時候,能夠自在無礙地為眾生說法。以其辯說融通,亦名四無礙辯。
一、義無礙智:謂菩薩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故名義無礙智。
二、法無礙智:謂菩薩通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名法無礙智。
三、詞無礙智:,謂菩薩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說,能令各各得解,辯說無滯,故名辭無礙智。
四、樂說無礙智:謂菩薩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故名樂說無礙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