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花蓮學術之行(四)20141221:論文發表(二)



 印隆共有二次與教授一起聯名發表論文的因緣,一次是碩一時和林美容教授到大陸發表(2008.10  廈門學術之旅 ),另一就是此次和陳英善教授的花蓮學術之行。兩位教授都是在宗教學或佛學的的大師級教授,願意和剛涉入學術研究的學生一起聯名發表論文,老師也必須承擔更多的指導,真的很感謝兩位教授的提攜!

 在此次的論文發表上,先由英善老師引言,然後印隆報告前半段,再由英善老師報告後半段的論文。親近老師已經二十餘年,所以我們的配合默契算是相當好的!

 而在論文發表完畢後,會有一段時間,提供與會學者的心得分享或提問;關於此篇論文的提問,英善老師的一一予以善巧回覆。而慈大宗研所所長林安梧教授,提出他對天台宗思想的論點,林教授說,天台宗是一個心量很大的宗派,讓印隆相當感動與相應!因此就跟主持人林宜信教授(慈大後中醫學系系主任)主動要求回應。

 印隆跟與會前輩大眾分享,天台宗注重觀心,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若能透過觀心的修持,而證得圓滿無礙的妙理,那心量自然是無量無邊,因為已明瞭體悟「無我」之道。而印隆也覺得「靜思」,就是「止觀」;「靜」即「止」,「思」即「觀」。



 印隆並分享自己對於觀病患境中的一心三觀之實踐心得,若能觀病患境即空即假即中,則不但不會被病患障礙修持,而能成就入道法門
-          觀病即空,則不住病苦:此生的父母在尚年青時,即因罹癌而離世,自己也在年輕時罹患了罕見重症,也在接眾的過程中見到許多病苦。透過自身的經歷與修持,而了解病苦的由來,能不執著病痛病苦之相。
-          觀病即假」,雖不住病苦,亦不住病癒:即病患宛然而有,故能不住病苦病癒(無喜無憂)而發大悲心。因知病苦而發大悲心--「眾生病是故我病,眾生病欲是故我癒」,誓願令一切眾生離苦得安樂!
-          觀病即中,呈顯病患實相圓融無礙之處:因不住空也不住假,方能自在修持與遊化。如自己雖然現在因病而行動不便,但仍可透過網路,與志同道合者一起慈善利生,弘揚佛法!也可以閉關修持,深入經藏,自利利他,無有限礙。

 因此,圓頓止觀為出世上上法藥,[1]是真正的「大藥」,能破大煩惱,顯無量善法,益無量緣。[2]心量有多大,福德因緣、成就眾生的力量就有多大,這就是不可思議之妙!智者大師在「觀病患境」中,以「觀不思議境」作為圓觀的核心要點,將《維摩經》的大乘妙義發揚,引導行者成就真正解脫法門。若能圓觀病患境乃是「即空即假即中」,則不但不會被病患障礙修持,而能成就入道法門。

《維摩經》所云:「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此「無量佛土皆嚴淨」與「無量功德皆成就」,就是佛教常說的「嚴土熟生」──莊嚴淨土,成熟眾生,也就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佛為大醫王,證得病患實相,將疾病作為修行(調伏)與教化(慰喻)的方式。因此於《維摩經》一開始,就揭櫫佛國淨土之真義──「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菩薩之道為嚴土熟生,唯有度眾才能成佛成就淨土,為體得眾生與佛平等不二,一切眾生都能成佛的一乘實道,而發起無緣大慈的同體大悲心。

「天台醫學」即是以「止觀」為藥,醫治眾生的無明大病。錯誤的觀念,只會苦上加苦。願以病為師,以法為藥以合理的方式來對治身體疾病,透過止觀實踐而能身心安頓。就如 智者大師所云,雖滯床枕,但能於枕席間皆得成就。病苦是道場,處處皆是道場,成就自癒癒他,離苦得樂的大悲菩薩之道!





[1] 《摩訶止觀》卷6又知出世上上法藥,約止觀一法為藥者,……當知止觀為益眾生,隨根增減。既得為十,亦得為恒河沙佛法也。CBETA, T46, no. 1911, p. 77c11-78a15
[2] 《摩訶止觀》卷7欲作大禪師,破大煩惱,顯無量善法,益無量緣,當學十法止觀,洞達意趣CBETA, T46, no. 1911, p. 101c2-c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