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結清淨緣而不攀緣


懺悔六根

 今天終於修正完成下月要去慈大宗研所發表的論文,也交稿給主辦單位,稍微鬆了一口氣。感恩能與尊敬的 英善老師一起發表論文的機會,我想這也是 老師的慈悲提攜。其實完成論文只是一個結果的呈現,在過程中的學習、以及觀念的修正,方是最大的收穫!就像是修行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令其斷惡修善、自淨其意;斷一分貪嗔癡煩惱,就增進一份清淨智慧!

 下半年為了這二篇天台醫學的論文,就閱讀了上百篇的國內外論文資料,還有二十幾本的相關書籍。尤其是在閱讀完全是另一個領域的印度醫學、中醫學及道家典籍時,真的是很辛苦,要有極大的耐心與體力,方能在短時間內吸收消化。印隆非常非常感恩護法菩薩的照顧護持,讓我能安心學習,此深深的感恩之心,也是成就我克服病痛,堅定道心的莫大資糧!

 前日和 英善老師討論論文時,印隆也分享一些對於修行的心得與看法。因為此次的論文有部分內容關述到《維摩詰經》,其中有提到「攀緣」,印隆就以此抒發了喔些自己的感想。

 《維摩詰經》說明疾病的根本問題,是在於眾生的攀緣心上[1]疾病的生起是依於惑業苦相續而成,[2]顛倒妄想(惑)而執取虛妄的境相以為實有,因此造作種種惡業(業),而受生死苦報(苦)。

 在《法華三昧懺》中,說明「意根」為一切生死的根本、為生死流轉的眾苦之源,因此必須要從「意根」作真實懺悔,並以止觀的實踐觀行功夫,方能得究竟解脫,可知一切罪業莫不由心的顛倒無明妄想所造作。因此於懺悔意根法云:
至心懺悔 弟子(某甲)與一切法界眾生
從無始已來 意根不善 貪著諸法 狂愚不了 隨所緣境 起貪瞋癡 
如是邪念 能生一切雜業 所謂十惡五逆 
猶如猿猴 亦如黐膠 處處貪著 遍至一切六情根中 
此六根業 枝條華葉 悉滿三界 二十五有 一切生處 
亦能增長 無明老死 十二苦事 八邪八難 無不經歷 
無量無邊 惡不善報 從意根生 如是意根 
即是一切 生死根本 眾苦之源 如經中說 
釋迦牟尼 名毘盧遮那  遍一切處  當知一切諸法  悉是佛法 
妄想分別 受諸熱惱  是則於菩提中  見不清淨  於解脫中 而起纏縛 

 疾病的根源在於我執不斷,妄想分別,攀緣六塵境界。當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對應到外在境界,內心著相,對境界產生攀緣之意,就是攀緣。由於心對外境攀緣,而起分別、貪著、執取等意念,進而造作生死惡業,在三界生死輪迴中所有一切,都是攀緣。

 在網路的世界裡,因為互聯互通,大家的連結看似更為緊密,而攀緣的能力也是與日俱增,真是此六根業 枝條華葉 悉滿三界 二十五有 一切生處」!因此印隆很感嘆,這時代的眾生,實在不容易修行,尤其是一出生就習於網路的世界,隨時隨地都想要跟人互聯,抓著上網媒具不放,如何才能安定觀心呢?之前有一篇研究:「人怕孤獨?美研究:寧可被電擊也不願獨處思考15分鐘」,就可體解眾生生死習性之深重(我執)。

 在一千多年前,相對於現代還算是比較單純的環境(沒有電視、網路等),天台智者大師即於《小止觀》中,提出修行者必須具備的二十五種前方便,其中在「息諸緣務」上,就很明白的教導我們如何去除喜好攀緣的生死習性:
第四、息諸緣務。有四意:
一、息治生緣務,不作有為事業。
二、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絕人事往還。
三、息工巧技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卜相書數、算計等事。
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悉皆棄捨。

 「即停息、停止,緣務就是外緣的事務,就是要停息自己對外在事物的攀緣。因為外緣一多,必然就沒有時間去用功精進。
第一類是息治生緣務,也就是對有為事業」,不做牽掛與追求。所有事業總是會有起起伏伏的高低潮,我們也從沒有見過千年不滅的王朝或永不衰敗的企業;即便一個人一生事業皆順遂成就,但死後也無法帶走,甚至往生前內心仍擔憂牽掛,更加重生死流轉之業。
第二類是息人間緣務」,就是指不追求與世俗親友之間的往來。大多數人與親朋好友的往來就是吃吃喝喝、聊八卦、聊是非,而這些都是些不利於修行的散心之事。實際上當我們修行越深入,越認清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時,就會越清楚哪些東西對我們而言是真正重要的。另外,此處「知識」是指在世間學問方面,有所成就的人。在古代就是指熟習琴棋書畫的士人,因為這類人的身分地位通常很高,若是為了要博取世人的認可,而想特意去攀緣追逐這些成功人士,藉此來彰顯、凸顯自己,這就非修行之道。
第三類是工巧技術緣務,就是指世間種種特長的學習,包括工匠技術、醫術治病、禁咒、算命卜卦、陰陽八卦或天文星象曆算等,此是特別針對出家眾而言。若出家後才想費心去學習某項技能,則不適宜,應先在修行上先去成就,懂得安心之法後,再去學習其他技能、世間善巧以接引不同習氣的眾生。
第四類是學問緣務」,在古代特別是指詩詞、儒道義理思想等外學。而且若真要修學這些學問,我們一輩子的時間也不夠用了。對於世間種種基本的方便、善巧能力,仍須具備,只是不必花太多時間在這方面,以達到讓我們能夠教化的目的即可。

智者大師說明要息諸緣務」的原因,就是為了要攝心
此為息諸緣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癈,心亂難攝。
若我們的心常攀緣在這些緣務上,就容易雜亂,更不利以攝心為主的禪定修行。但不攀緣,並不代表是「那我就什麼都不管了!」重點在於我們一面待人處事、工作的同時,也要攝心,將心安住在當下,這就是正念,就是止觀的用功。如此一來,則不算是攀緣其他的緣務。結清淨緣而不攀緣,念念攝心,念念清淨!

放下攀緣(聖嚴法師-大法鼓 0207) 

 人的心中往往會有許多的不安,因此就向外攀緣以求保護自己、安定自己。向外攀緣的途徑不外乎是爭名鬥勝或者是奪利。佛法就是教導我們要放下攀緣。當一個人能從攀緣中掙脫出來,才能夠免於被外界的物慾操縱的痛苦,過著清淨安定喜悅的­生活。我們現在就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結緣和了緣(聖嚴法師-大法鼓 0129) 

 佛教中有結緣的說法,結緣的意思就是大家彼此互相增長善緣,共同走上修行成佛的道路。那麼結緣這個名詞由於因果觀念,受到民間信仰的影響而產生了了緣這個新的名詞。結緣和了緣究竟有什麼不同呢?我們現在就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1] 維摩經》卷2:「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而教導之。何謂?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CBETA, T14, no. 475 p. 545a15-a25
[2] 《法華玄義》卷3無明秖,心癡故派出煩惱,由煩惱派出諸業;由業派出諸苦。CBETA, T33, no. 1716, p. 711a28-b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