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用齋前的供養與結齋的方式及其意義



 
過堂-香光尼眾佛學院
 
 在網路上看到一篇關於用齋前的供養與結齋文章,內容很完整,謹引用與道友們分享。
 猶記得第一次的過堂,是在十五歲時,當時師父們沒有特別教,自己就坐在最後一排,偷偷看著前面及旁邊的師兄姐怎麼坐,還有觀察行堂的反應,幾次過後就自然而然的懂得規矩了。不過現在的道場比較少像以前那樣的過堂,除非是在僧團中,大部分都是自助取餐或是坐圓桌的方式。印隆個人是很喜歡過堂的氛圍,感覺很有道氣,有時候在用完齋尚未結齋的時候,坐在中間的和尚或和尚尼會開示一下,真的是在做「五堂功課」。

 另外,關於藥石不做供養,那應該做什麼呢?印隆個人是合掌觀想:「弟子感恩慚愧,使用藥石,祈願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悉皆飽滿,皆共成佛道!」

- 僧跋 (20130101)


引用自:中台山資料
許多發心參加受持八關齋戒、或禪七活動的居士,均曾深為用齋前的供養與用齋畢的結齋儀式攝受,感到無限清淨歡喜。此清淨、此歡喜,來自於大眾共修的殊勝,更來自於供養時恭敬心、廣大心、菩提心之發起,以及結齋時感恩心、祝願心的圓滿。

  三餐之中,早齋、午齋皆應供養。晚餐稱為「藥石」,不視之為齋飯,而視之為服藥,故不作供養。

  一般居士於平日用齋時,不分早齋、或午齋,均可以合掌默誦:「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法界眾生。」來進行供養。誠心以自己將受用之飲食,發恭敬心供養佛、法、僧三寶,發廣大心供養一切眾生。

  為何要「供養佛法僧三寶」?因為在浮沉生死的「冥冥大夜中」,須仰賴「三寶為明燈」,以般若智慧照亮心性的大道;在流轉六道的「滔滔苦海中」,須依循 「三寶為舟航」,修福修慧,究竟離苦得樂。因此景仰三寶、感恩三寶、並以三寶為人間最大福田,發恭敬心、菩提心而至心供養。

  為何要「供養一切法界眾生」?因為人生在世,事事皆以因緣和合方得成就,食衣住行,無一不是藉助眾生之力方得圓滿,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是 也,所以發感恩心而供養。而我今雖衣食飽暖,世上卻有無數飢童餓殍,乃至廣大惡道眾生受罪無限,「人溺己溺,人飢己飢」,因此發廣大心、慈悲心至心供養。

  然而最高、最究竟的供養是「法供養」,亦即令之成就佛法智慧解脫的因緣。除了飲食供養,眾生更需要修行佛法,解脫煩惱。因此,結齋時默誦:「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足佛法。」祝願眾生未來皆能至少達到阿羅漢聖者的境界,「所作皆辦」(因修行而梵行已立、生死已盡),「具足佛法」的智慧與光明、自在與解脫。

  而在道場過堂供養時,維那會帶領唱誦:「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 方三世一切諸佛,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然後因早午飲食特色,早齋唱誦: 「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午齋唱誦:「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偈中,「行人」指精進之修行者;「法界有情」指法界一切眾生。「三德」乃指食物具備輕軟、淨潔、如法之優點;「六味」指苦、醋、甘、辛、鹹、淡調配變化,滋味得宜,二者都是用來形容飲食的甘美。

  「粥有十利」則指吃粥的益處有十:()資色:資益身軀,顏容豐盛。()增力:補益衰弱,增長氣力。()益壽:補養元氣,壽數增益。()安樂: 清淨柔軟,食則安樂。()辭清:氣無凝滯,辭辯清揚。()辯說:滋潤喉舌,論議無礙。()消宿食:溫暖脾胃,宿食消化。()除風:調和通利,風氣 消除。()除饑:適充口腹,饑餒頓除。()消渴:喉舌霑潤,乾渴隨消。

  結齋時,因為法會齋飯是由大眾打齋護持供養,故會唱誦:「薩多喃,三藐三菩陀,俱姪南,怛姪他,唵,折隸主隸,準提薩婆訶。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 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祝願供養法會齋飯的護法居士,因以歡喜心種此清淨布施的善因,必將得到世世飲食無虞、究竟安樂的善果。然後才接著唱:「飯食已 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足佛法。」完成結齋的祝願。

  如在每天精進定課之外,齋飯飲食時又能攝心用功,以恭敬心、報恩心、慈悲心、清淨心、廣大心,至心供養、結齋、祝願,發菩提心,願與一切眾生共成無上佛道,必能身心清淨,法喜充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