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如悟法師訪談錄



 

  關於這一本書,之前在blog的某一則文章有提到一些不錯的觀點(20130706-解行並重的重要──心性的突破),今日再予與專文介紹。此書除能了解如悟法師的修行及弘法歷程外,因為其具「歷史訪談」的功能,可以清楚了解當代台灣佛教史發展的簡況,尤其是僧教育方面。另外,如悟法師也對於出家與修行提出許多正確的觀念,非常值得參考、學習與收藏此書。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1
、童年與早年的佛緣,
2
、圓光寺早期歷史及法脈,
3
、由讀佛學院到當兵,
4
、親近善知識,
5
、香港求學經歷,
6
、重建慈願寺與圓光寺,
7
、圓光佛學院復校,
8
、圓光佛學院師資、課程與教學,
9
、圓光佛學研究所,
10
、圓光寺的弘法活動,
11
、圓光寺的慈善事業,
12
、擔任桃園縣佛教 會理事長,
13
、我與教界長老,
14
、關於寺院經濟問題,
15
、教育理念,
16
、對中國佛教會及神通的見聞,
17
、中國大陸佛教的見聞與觀察,
18
、著作與出版,
19
、個人修行及對圓光寺未來發展的期望等方面加以敘述。

 印隆除了在此文20130706-解行並重的重要──心性的突破)已介紹相關不錯的內容外,謹再錄出以下內容,花了很多時間將好文摘錄打出,推薦給大家,與大眾分享。

P. 147
 因為我們的「受」、「想」兩個覺,「受」最難破。你做什麼都有受、有想,有感受。……受、想能夠去掉,變成一心不亂那個三摩地,那才有辦法進入涅槃,才有辦法進去不生不滅的境界。

P. 157-158
 只要你發心純正,肯吃苦,肯發心,龍天護法自然會護持你,怕什麼?……所以我認為作什麼事情都不要怕,為佛教做事情就是要看你發心正不正,絕對不可以不相信因果。

P. 160-162
 天台是止觀雙運,教理和理論配合。……一念三千、十如是,先通達教理,然後才能進入《摩訶止觀》最高境界。什麼叫一念三千?什麼叫十如是?就是要讓你了解宇宙緣起的法則,讓你不去執著,能深入了解任何萬物形成的現象來,你才不會認假為真起惑造業,你可以排除一切障礙,才能夠進入止觀。所以它有理論和實踐,才不會盲修瞎練,誤入邪道。……你要研究真正通達華嚴,沒有幾十年,沒有辦法的。天台也是一樣,從它的理論到實踐,沒有終身修學很難的。

P. 267-280
 這一節是講關於宗教法的內容,如悟法師說明了許多他的親身經歷與建議,是非常珍貴的資料!對於現行法令管理的諸多問題,還有許多不信因果、誆騙寺產者的惡行,護教者一定要關心。

P. 321
 我當(印順)導師的侍者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對於他耐得住安靜生活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因為導師平常總是不出門,只是讀書、寫作,或是在房間內經行、思考,然後接著寫作,生活極為平淡、安靜。……而且導師的生活極為自律、嚴謹,他每天起床、用餐、吃藥、用功、就寢的時間都非常固定,幾乎沒有改變過。

P. 324-325
 有些人是要藉印順導師來打響自己的地位,不是真正要弘揚他的學說……沒有實際按照印順導師的方法去修行,所以比較不符合實際。
 其實導師的思想是要叫你能夠真正如何去斷煩惱習氣,修行有成就,不是只有理論的。
……
 所以要按照他講的佛法去實踐,重視怎樣去破我執、破法執,而不是炒作學術。
……
 所以我們真正印順導師的學生是要實修的,不是在學術上炒作,要實修、實證比較重要。佛法的目的就是這樣,要改變我們自己的習氣煩惱,才不會在六道繼續輪迴。

P. 329
 懺公經常說出家人是眾生的模範,是人天師表……如果一個出家人的行住坐臥四威儀、言行舉止非常像出家眾,那麼別人自然會尊重,甚至是五體投地。

P. 335
 現在的媒體都喜歡辛辣的話題,佛寺辦了法會、普渡、夏令營、佛學講座都不願意報導,一旦發生男女問題便大肆渲染,我們出家人,是僧團的一份子,是佛教的一份子,一言一行都代表著佛教,怎麼可以不謹慎呢?我們走在外面,人們不認識我們個人,只認得我們是出家人,若是不謹言慎行,人們便會想出家人就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求自己持戒莊嚴,不能蔑視自己的價值,要積極提升出家人的品德、僧格。

P. 353-371
 第十四篇為「關於寺院經濟問題」,也是非常值得參考與思考的內容。

P. 377
 出家人研究學術當然很好,但是如果在修行上都沒有真正成就的話,那對佛教來說也不是很健康的發展。……像是廣欽老和尚種種的大師,雖然他們不是博士,甚至沒有讀過書,但是因為他們在修行上有成就,有真正的修證,所以有很多人都非常景仰他,……因為他們真正的具有證量境界,真正的用身體印證佛陀所講的道理,這樣一來才能吸引眾生、度化眾生。

P. 379-401
 這一段是談「解、行並重」,是印隆覺得相當重要的內容,之前在此文20130706-解行並重的重要──心性的突破)也是主要介紹這一段。
……P. 380
 能夠真正從修持中,體會佛法的真理,能夠真正像我們古代的祖師們,有修有證。
……P. 392
 假如說你對教理不通達,又沒修行的經驗……要說體悟,很難。所以為什麼祖師們要30年不下山才有辦法,這個是講心性突破,不是在文字突破。隨著現在社會的走向,連佛教的走向,都比較傾向功利主義、現實主義,佛教也受到影響。
……P. 393
 問題就是我們現在的人就是沒有道心,缺乏恆心。……如果不肯用功的話,雖然知道很多佛法,還是控制不了煩惱習氣,還是容易受誘惑。當受到誘惑的時候,就會感到無奈,就會埋怨佛法沒有用,卻不會埋怨自己不夠用功。

P. 423-450
 在這一章節「拾柒 中國大陸佛教的見聞與觀察」,可以見到如悟法師細緻的觀察力,與衛教護法的深肯建言!
……P. 447
 假如出家人的觀念沒有改變的話,教難還是會來。

P. 456-460
 本章介紹怡山了然禪師禮佛發願文淺釋」(如悟法師編著),希望有機會能請到此書來拜讀。
……P. 458
 我們好多同學、同參道友,很多優秀人才,長得好,又聰明,能唱能寫,但是出家沒有幾年又還俗了,……大部分是跟女孩子跑了,本來是要度眾生,結果被眾生度走了。紅塵白浪兩茫茫,到時候不知東西南北是何方。……我遇到許多同參道友出家能夠久的,都是很虔誠拜佛的,禮佛拜懺,獲得內心的安定,道心不退。
……P. 458-459
 中國的寺廟都要拜懺,拜懺原本不是要幫人家超度用的,是為了叢林裡面很多剛出家的年輕法師自身需要懺悔。……就是一種禮佛,一種發願,一種消除我們業障。
……P. 459
 以前金剛上師會做懺主,都是禪定功夫很好的,能夠觀想的。……拜懺的時候,主懺、誦經的人如果能夠觀想的話,對亡者會有蠻大的幫助。

P. 462
 每一宗都有它的止觀,《觀無量壽經》就是淨土的止觀,觀成功了,就是極樂世界的顯現。……要觀得很清楚,等於那個境界就在你心裡面產生,所以你觀的力量要很大。才能夠觀得成功。所以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就是教我們怎麼觀的。

P. 469-472
 只有研究教理,而沒有行果,那表示不圓滿。……佛法的東西不是說說而已,不是畫餅充飢,要聞、思、修兼顧。懂得佛法,要進一步思惟,去修行,去突破你心裡面的心境,不然你還是被無明煩惱錫器所困惑。沒有開悟,沒有見地,就不能打開生死之門。
 因此一定要透過禪修,或是念佛。……以前叢林裡面排執事,一定要從禪堂裡面出來的,因為他經過禪修,經過很多境界的磨練,這樣才可以領眾,經得起磨練。

P. 474-496
 佛陀說,你要修行,要轉凡成聖,要能夠成聖成賢,必須要從緣起開始去悟入。……你的思想要是純正,你的行為一定會純正。……一個人的思想要如何去修正?要先見道,見道以後才能修道。……這個道就是緣起道。
 我們的思想含有太多錯誤的見解,也就是身、邊、邪、見、戒禁取見等。我們的身見,就是我執,……邊就是邊見,兩邊見,有無兩邊、好壞兩邊,分別心。
……P. 475
 偏見就是邪見。邪見就是你自己的佔有慾太強、分別心太強的人,他就不相信有因果,……不相信因果,不相信道德制裁,……這邪見就是人類罪惡之源。
 再來就是見取見那更麻煩了。……要是對人生沒有真正徹底的了解,亂講出一套理論來,會遺害後代,……所以接受錯誤的思想,就叫見取見。很多荒謬的理論,不怕別人死,不怕社會亂,這個叫荒謬思想,很麻煩。
……P. 475-476
 戒禁取見就是錯誤的宗教戒律,……就是用宗教戒律來強迫人接受不平等的階級制度。……這個戒禁取見等見解,通通從思想錯誤上來的,然後貪、瞋、癡、慢、疑等不良行為才會產生出來了。……你思想一錯誤,行為就會去造作貪、瞋、癡、慢、疑等業果,叫做五鈍使。
……P. 477
 所以要修行的話,要先見道,不先破掉身、邊、邪、見、戒禁取見,貪、瞋、癡、慢、疑就沒有辦法清除。……思想沒有糾正好,怎麼念佛、怎麼懺悔都不夠。因為思想沒辦法糾正你的話,貪、瞋、癡、慢、疑還在那裡繼續造業。

P. 505-
 這一段雖是談「圓光寺未來的展望」,其實有很多是談到台灣道場發展的問題,特別柿子孫廟與教團山頭的問題,有興趣者可以參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