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格友菩薩分享了她供養與修持《法華經》的佛桌擺設照片,印隆感覺其雅致簡單而莊嚴,佛桌呈現出安定祥和的氛圍,特別引用與大家分享,也感恩這個格友菩薩!
因為舉辦「願正法久住:成為「多寶佛塔」妙經塔供養人」的因緣,有許多菩薩詢問,所做「法供養」的誦經、禮懺次數,是否需要回報?印隆的回答是「不需要」,此次的活動是一個善因緣,藉此希望大家發心共同護持正法,讓正法久住於世,利益眾生!就像《法華經.見寶塔品》的多寶如來,祂是過去久遠劫早已成佛,但為了護持正法,因此只要有弘宣《法華經》處,多寶如來都會涌現寶塔,為利益眾生故!
在《佛說維摩詰經.法供養品》中,有云「法之供養,勝過其他一切供養。」是時,月蓋王子就去到了藥王如來那裡,頂禮佛足後,退到了一邊,白佛乞問:「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最為殊勝,那麼,請問什麼叫做法供養?」
佛陀就回答說:「善男子,所謂法供養,就是諸佛所說的那些義理深刻的經典,其思想廣博深奧,世俗之人較難以理解,較難生起信心,其中之微妙意蘊,也較難被揭示出來;其教法又清淨無垢,並不是世俗之分別思維所能把握的。因此,能睹生死而不與,同現滅度,安習如是像眾經微言,分別惟觀而以受法,是為法之供養。又得諸法無受入無處所,滅於不明,滅於行,滅於識、名色、六入、更樂、痛愛、受、有、生、老死苦,一切以滅。如是滅、如是觀十二因緣起,以不可盡而受微妙,人所視見而以不視。是,族姓子!名為無上法之供養。
藏經原文引用如下
《佛說維摩詰經》〈法供養品〉第十三
第一太子名曰善宿,獨坐自念:『寧有供養殊過此者?』空中有天承佛聖旨,應曰:『正士!法之供養,勝諸供養。』
即問:『何謂法之供養?』
天曰:『何不行問藥王如來?佛當為汝解說法之供養。』於是,太子善宿即起,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而問:『法之供養,為法見者,是何謂也?』
藥王佛言:『法供養者,如佛所說,眾經奧藏,深邃之言,諸世所歸,非為難受,難見之輩,以無憍慢,微妙無像,其義夷易。菩薩篋藏修至諸持,經印所封,非無道理,其輪清淨,入六度無極,可善取學道品,法淨入正之事。為下大悲建于大慈,離諸大見睹大緣起,非人非命,非女非男,如空無相無願無為,道地之行,法輪之際,天人百千所共歎譽,法藏多度,含受眾人。明宣諸佛菩薩道行,為入有義法之正要,下於無常、苦、空、非身。戒無所犯,一切彼轉見為怖畏,師仰諸佛,睹夫生死而不與,同現滅度,安習如是像眾經微言,分別惟觀而以受法,是為法之供養。又,族姓子!法供養者,為聞法生法,法轉成緣起,隨順離諸際見,為如不生,不起法忍,非身非人。為上因緣,無違無受,如無所諍。以捨我作而依於義,不以嚴好;以隨聖典而依於慧,不為文飾;處處入義而依於經,不習非義;以所懷戢而依於法,不用人所見。得諸法無受入無處所,滅於不明,滅於行,滅於識、名色、六入、更樂、痛愛、受、有、生、老死苦,一切以滅。如是滅、如是觀十二因緣起,以不可盡而受微妙,人所視見而以不視。是,族姓子!名為無上法之供養。』
「如是,天帝!太子善宿,從藥王佛,聞法供養,便得順忍,即解寶衣以覆佛上而言曰:『余以堪任,於如來滅後,奉受正法,作法供養,擁護是道。惟願如來加哀豎立,令我得降魔怨,取佛正法。』
彼佛知其內性,即說曰:『末後汝當守護法城。』於時,善宿從見世尊,以家之信,捨家受道,勤修德本。精進不久,即立善法,起五神通,得入諸道之持,不斷辯才。遂於世尊般泥曰後,以智慧力至滿十劫,藥王如來所轉法施隨而分布。於時,善宿比丘化十億人使立大道,十四姟人解弟子乘,餘無量人得生天上。如是,天帝!在昔異時王寶蓋者,於今得佛名寶成如來,其太子善宿者,則吾是也。其餘諸子,於是賢劫,皆得如來.至真.等正覺,此賢劫中千佛興者是也。從鳩留先為始作佛,至樓由如來為最後得。如是,天帝!當知此要,昔者我身於諸如來行法供養,得為上化,為長化、為願化、為無上無比之化。是故,天帝!當以知此法之供養,供養於佛。」[1]
印隆之前有寫一篇「從天台圓觀論水陸儀軌之真法供養精神」論文,即是為闡釋何謂「真法供養」?因為天台智者大師即是於誦持《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此句時,寂然入定,於定中悟見靈山法華盛會,證法華三昧,從此辯才無礙,廣益眾生。[2]
「真法供養」是非常重要的天台思想,而智者大師對於「真法供養」的詮釋,即是能圓觀諸法而證悟中道實相之理。能一心圓具三觀三諦,方能體悟中道實相之理;而中道實相的妙義,示現於無量無盡的自利利他普度事業。即圓觀諸法(即正見)[3]的修行實踐,即大乘菩薩道的六度萬行,普令一切眾生入一乘佛道,此為真法供養的究竟意涵。
[2]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於是昏曉苦到,如教研心。於時但勇於求法,而貧於資供。切柏為香,柏盡則繼之以栗。捲簾進月,月沒則燎之以松。息不虛黈,言不妄出。經二七日,誦至〈藥王品〉:『諸佛同讚: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到此一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靜發。照了法華,若高輝之臨幽谷;達諸法相,似長風之游太虛。將證白師,師更開演,大張教網,法目圓備;落景諮詳,連環達旦。自心所悟,及從師受;四夜進功,功逾百年。問一知十,何能為喻?觀慧無礙,禪門不壅;宿習開發,煥若華敷矣!思師歎曰:『非爾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CBETA, T50, no. 2050, p. 191c-192a
[3] 正見:梵語 samyag-drsti,巴利語 sammā-ditthi。
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之因果,審慮諸法性相等之有漏、無漏慧,稱為正見。係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為「邪見」之對稱。即遠離或有或無之邪見,而採取持平正中之見解,如遠離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之見解皆屬正見。故廣泛言之,凡為佛教所認可之道理,皆屬正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