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方能「真」饒益有情



 此篇,是接著上一篇法之供養,供養於佛」之文。在了解「什麼叫做法供養?」,接著就要精進的實踐,方能饒益有情。這個」,也可以說是「」,八正道的「」,是正確、正當之意。正確的觀念,而有正確的行為。

 要如何在誦經的修持中,做到「精進、法供養、饒益有情呢?

 智者大師教導「觀心誦經」的方式,是非常好的學習參考──《觀心誦經法》:
夫欲念經滅罪,
第一、先須盥漱、整威儀,別座跏趺而坐。
二、入觀。所坐之座,高廣嚴好;次觀座下,皆有天龍八部,四眾圍繞聽法。
次須運心作觀:觀我能為法師,傳佛正教,為四眾說。想所出聲,非但此一席眾;乃至十方,皆得聽受,名為假觀。
次觀能說之人,所念之經。何者是經?為經卷是?為紙墨是?為標軸是?誦音為口出?為齦腭和合而出?為有我身?為無我身?誰是念者?誰是誦者:為心是誦?為口是誦?為和合出?觀此四眾,為是實有?為從想生?四眾非有,無我能誦,是名空觀。
雖無所誦之經,而有經卷、紙墨文字;雖無能誦之人,而有我身,為四眾宣念。雖非內外,不離內外;雖非經卷,不離經卷;雖非身口,不出身口。從始至終,必無差謬,名不可思議。
能作此解,能作此觀,名為三觀於一心中得。不前不後,三觀宛然。
雖無施者,而有法施;雖無受者,四眾炳然;雖無法座,登座宣說;
非一二三,而一二三,名為法施檀波羅蜜。
專心執持,無諸遮礙,名為持戒。
忍耐惡覺,名聞財利,皆不能惱,名之為忍。
一心不息,從始至終,無有慚愧,名為精進。
專念此經,無有愛味,名之為禪。
分別無謬,序正流通,無不諦了,句文分明,名為般若。
是名「六波羅蜜具足」。
自行此法,名之為「實」;傳授外人,名之為「權」。
若能一生,以此成辨功德,於無始心,名為「正因」;若有觀心,名為「了因」;高座為四眾說授,名為「緣因」;三因具足。
若觀未明,但是「性德」。研之不已,觀心相應,名托聖胎;以胎業成就,名為「修德」。
中間四十一位,亦修亦性。至於極果,名為「種智」。伊字三點,不縱不橫,名大涅盤、名到彼岸、名第一義空、平等大慧。是名誦經正觀。三世諸佛,無不從此而生;信者可施,無信莫說。
第三、流通者:若自調度,不名為慈;見苦不救,不名為悲。既修正觀現前,復應莊嚴法界。所念經竟,出觀之後,以此運觀功德:已登正覺者,願廣度眾生;入位之人,悉登上地;未入位者,即運慈悲二法,願未來世共成正覺。

 在《法華三昧懺儀》的「第九、重明誦經方法」中也有云:

夫誦經之法,當使文句分明,音聲辯了,不寬不急,繫緣經中文句。如對文不異,不得謬誤。當次靜心,了音聲性,如空谷嚮。雖不得音聲,而心歷歷照諸句義,言詞辯了。運此法音,充滿法界,供養三寶,普施眾生,令入大乘一實境界

 尤其是這一句:「運此法音,充滿法界,供養三寶,普施眾生,令入大乘一實境界」,在每次誦經前,都運心觀想:祈願一切眾生都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解脫自在,速成佛道!

 智者大師教導行者誦經之方法,必須與止觀相應,非但要覺了誦經音聲性空,亦當知「身心如雲如影,舉足下足心無所得,不住行相」。亦知此身影現十方充滿法界,無不普現。於《觀心論》中,有說明「 觀心誦經」之得失,今引文如下:

誦經得解脫,非為世財利,若能問觀心,破一微塵中,出大千經卷,受持讀誦此,聞持無遺忘,心開得解脫。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1]
 
 偈云:「誦經得解脫,非為世財利」,真是一針見血!佛經是佛陀引導眾生修行、轉凡成聖、離苦得樂的方法,實是欲示眾生病之源本,以及治病之妙方。而勸讚四眾令勤誦經者,是為使我們能數宣於口,數聞於耳,數統神心,數服良藥,除煩惱病,解脫生死!絕對不是令讀誦而求名聞利養,故偈云「誦經得解脫,非為世財利。」[2]
 
 是則能觀心塵即空,出聲聞法藏;觀心即假,出菩薩法藏;觀心即中,出諸佛法藏。斯則三種法藏,何經不收?何論不攝?即心具八萬四千法藏,持誦研修觀心經者,有何遣忘?是則觀經,內流明朗,統御情慮,使心開解脫煩惱也。[3]
 
 祈願各位同參道友,能明瞭佛陀出世教化的本懷,而如法修行,以真法供養,自利利他!讓大眾都能依文解意,如理修觀,以成就無上法施,回復本自清淨面目。




[1] 《觀心論》,CBETAT46no. 1920p. 585b08-b12
[2]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592c22-593a01
[3]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593a01-a25

『多寶佛塔』妙經塔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