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2013法華關心得(十三)禪觀「受」的可畏可怖


在閉關時,曾經禪觀「受」的可畏可怖──十二因緣的「受」,[1]五蘊中的「受蘊」,[2]四念處中的「觀受是苦」[3]

佛陀教導我們觀照,無一不是要我們看清世間如夢如幻,一切萬法皆是緣起緣滅的事實,不要被假合的感受所騙,復而造作生死之業。因為執著「感受」,而昧於實相,貪著虛妄外境,因此無始以來,真是不知造做了多少惡業!?

一切眾生都是因為迷於「受」,所以「不由自主」。世間學上所說的「本能反應」,即是在接「觸」外境時,生起種種感「受」,進而有愛、取,然後就「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仔細深思,我等眾生之身口意三業的一切行為,有那一件事是真正的「沒有我」?真正的為眾生而做?

願能早日體證空性,令身口意三業的一切行為,能真正的「沒有我」,真正的為眾生而做!

 

 



[1] 星雲大師: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大課題: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死的由來,佛教說為「十二緣起」,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循環相續的結果。也就是說, 有情眾生由於一念「無明」,因而造作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業識投胎而有「名色」,繼而「六入」成形,藉著六入接「觸」外境而產生感 「受」,而後生起「愛」染欲望,進而有了執「取」的行動,結果造下業「有」,「生」命的個體就此形成;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於是就在「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的循環之下,有情眾生一期 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轉不已;構成有情生死的這十二個條件互為因緣,因此稱為「十二因緣」。

[2] 梵語 vedanā-skandhāh 巴利語 vedanakkhandha。指苦、樂、捨等「受」及眼觸等所生之諸種感受之積聚:亦即肉體之感受與精神之知覺等的感受作用。乃五蘊之一。此外,諸受之 集合,亦稱受眾。據大智度論卷六十八載,百八種煩惱等諸受之和合,稱為受眾。

[3] 領納名受,有內受、外受;意根受名內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順受違受,不違不順受。於順情之境則生樂受,於違情之境則生苦受,於不違不順之境則生不苦 不樂受。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樂受是行苦。眾生顛倒,以苦為樂。故令觀受是苦也。(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樂受是壞苦者,樂 壞則苦生,即樂極悲生也。苦苦者,於苦身上更加苦受,故名苦苦。行苦者,雖是不苦不樂,念念心有生滅,是故名行苦也。)

2 則留言:

  1. 感恩分享~
    禪觀「受」的可畏可怖~
    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